1、 【新教材】【新教材】 2020 统编人教版高中数学统编人教版高中数学 A 版必修一教学计划版必修一教学计划 (含教材分析培优补差等)(含教材分析培优补差等) XX 高级中学高级中学 高一数学组高一数学组 XXX 2020 统编人教版高中数学统编人教版高中数学 A 版必修版必修 1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 高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问题很多。有些学生解方程、解 不等式甚至连分数的加减法都不会。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 想在这个基础上把教学搞好, 任务很艰巨。 所以特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
2、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 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 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1、 深入钻研新教材。 以教材为核心, 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 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 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 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 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
3、增加阅读材料(开 阔学生的视野) ,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 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 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 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一部分: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
4、,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 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 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 的作用。 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 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
5、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 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9 在实际情境中, 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如图像法、 列表法、 解析法)表示函数。 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 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第二部分: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第二部分: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1.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常见的最值问题. 2.利用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关系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问题,从 而进一步体会用函数观点统一方程和不等
6、式的数学思想. 3.学生在求解代数式最值的过程中能够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能 够通过适当的变形,借助基本不等式解决相关最值问题. 4.学生能够利用三个二次的关系, 灵活地解决和二次函数以及一元二次不等 式有关的问题. 第三部分:函数第三部分:函数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 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 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 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知道用换
7、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 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 的作用。 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 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 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7 通过实例, 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结合函数的图象, 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课时分配(13 课时) 1.1 集合的概念 2 课时 9 月 1-2 日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 课时 9 月 3-4 日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2 课时
8、9 月 5-7 日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 课时 9 月 8-9 日 1.5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2 课时 9 月 10-13 日 章末小结与测试 3 课时 9 月 14-16 日 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课时分配(12 课时) 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3 课时 9 月 17-19 日 2.2 基本不等式 2 课时 9 月 21-23 日 2.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 程、不等式 4 课时 9 月 24-27 日 章末小结与测试 3 课时 9 月 28-30 日 第三章函数概念与性质课时分配(15 课时) 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3 课时 10 月 5-8 日 3.2
9、 函数的基本性质 3 课时 10 月 9-11 日 3.3 幂函数 3 课时 10 月 12-14 日 3.4 函数的应用(一) 3 课时 10 月 15-18 日 章末小结与测试 3 课时 10 月 19-22 日 第四章指函数与对数函数课时分配(16 课时) 4.1 指数 2 课时 10 月 24-25 日 4.2 指数函数 3 课时 10 月 26-29 日 4.3 对数 2 课时 10 月 30-31 日 4.4 对数函数 3 课时 11 月 2-4 日 4.5 函数的应用(二) 3 课时 11 月 5-8 日 章末小结与测试 3 课时 11 月 9-13 日 第五章三角函数课时安排
10、5.1 任意角与弧度制 3 课时 11 月 14-17 日 5.2 三角函数的概念 3 课时 11 月 18-20 日 5.3 诱导公式 3 课时 11 月 21-24 日 5.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 课时 11 月 25-27 日 5.5 三角恒等变换 3 课时 11 月 28-31 日 5.6 函数 y=Asin(x) 4 课时 12 月 1-5 日 5.7 三角函数的应用 3 课时 12 月 6-9 日 章末小结与测试 3 课时 12 月 10-15 日 期末综合复习与测试 第一章综合复习 3 课时 12 月 16-18 日 第二章综合复习 3 课时 12 月 19-21 日 第三章综合复习 3 课时 12 月 23-25 日 第四章综合复习 3 课时 12 月 26-28 日 第五章综合复习 3 课时 12 月 39-31 日 综合复习 3 课时 1 月 3-11 日 期末测试 10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