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57353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DOCX 页数:241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41页
2020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41页
2020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41页
2020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41页
2020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 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 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

2、体现自己远 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 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 两课时 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非常悲伤的意思。 【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也 比喻人或事行为独特,与众不同。 3.这篇文章选择钟扬的哪些事件?分别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4.从每一部分中选择一个文中的词语概括他的优秀品质。 “英雄少年”“不安分” (坚定乐观) “种子达人”“钟大胆” (爱岗敬业) “科学队长”“愿意救人” (热心科普)

3、“接盘导师”“暖” (担当关爱) “生命延续”“先锋者” (牺牲忘我) 三、批读:重点突破三、批读:重点突破 1.文章哪些句子或者段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哪些描写最为精彩?试用做批注的方法 阅读文章,分享你的感悟。 2.示范批注开头和第一节。 【开头部分】 开头用拟南芥引出钟扬的作用:结构上,从与人物一生主要贡献相关的植物入手,引出 主人公; 内容上, 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 主题上, 用拟南芥象征并赞扬钟扬的普通、 质朴、 顽强。 “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与生命的长度衬托,更显出其生命价值的意义。 【 “英雄少年” 】 “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贬词褒用,点明他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也照

4、应作 者给予他的“探索者”的评价。 对母亲、妻子的回忆的描写的作用:从侧面烘托钟扬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特点。 穿插钟扬与妻子的婚事的描写的作用:使人物形象真实的立在读者面前,也突出了人物 的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又照应上文“不安分的人生” 。 3.小组合作探究批注其他几节。 第一二小组:第二节。 第三四小组:第三节。 第五六小组:第四节。 第七八小组:第五节。 要求:先个人批注,然后小组讨论,再选派代表展示。 4.预设批注要点。 【种子达人】 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与对工作的“不将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任劳任怨、无私 奉献。 “作为一个植物学家”一段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他的工作热情,又展示出他

5、性格 的幽默风趣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惊险和惊喜并存” :惊险,指工作环境,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惊喜,指工作有收获, 能采集到珍贵的种子样本。 采集到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他为我 国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艰辛、不懈努力。 【科学队长】 一开头直接引用钟扬的语言“生命诞生以来” ,表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而且语言与他的身份相符合,科学而严谨。 钟扬对建自博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文章引用设计部主任的话,从侧面表现了钟扬对自 然科学普及所做的贡献,体现了他的责任与担当。 跟上海科技馆合作,有很多身份,都体现出对科普工作的火一样的热情,突出他对科普 事

6、业的热爱。 从上海实验学校一位学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钟扬在科普工作中什么都干,什么都做得 令人肃然起敬, 并归结到钟扬的育人上, 从侧面突出他的工作上的热情和才华以及对人的影响。 【 “接盘”导师】 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 ,表明他的质朴、仁爱、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引用钟扬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就像我们” ,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对 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 博士生的回忆, 表明钟扬对学生的关爱, 不怕学生底子薄、 基础差, 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钟扬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各显神通” ,再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 学生的成功烘托钟扬教育的成功。 【生命延续】 线虫的实验证明,改

7、变基因是可以控制生命的长短的,但代价是丧失生育能力。钟扬的 回答表明,如果要放弃工作来实现长寿,那对他来说,这样的长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此引 出钟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用钟扬自己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他眼中 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自我。 西藏大学老师展示的钟扬 2017 年 6 月 24 日的工作安排,表现了钟扬对待工作的“时不 我待”的拼命精神。 钟扬的愿望很多,他感觉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在他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更重要。 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对钟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5.在批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 这篇通讯报道在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方面有

8、哪些特点? 第一, 善于用事实说话。 文章除了直接评价赞美, 更多的是用事实说话, 彰显理性与客观。 比如用他的婚事表现他的雷厉风行, 用他的小纸条上的工作安排表现他的忘我精神和忙碌劳累 等。 第二,引用人物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多处引用钟扬的演讲、文章、书籍中的文 字,从不同层面表现他的品质。 第三, 侧面烘托。 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母亲、 妻子、 同事、 学生的话, 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性格。 这篇通讯报道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材料,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人物。文章从植物学家、科普达人等角 度,选取钟扬的典型事例,既介绍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展现他工作后的多方面

9、的付出;选择的 众多人物中,有张扬的亲人、同事、朋友、学生等;描写的角度有钟扬工作方面的,有生活细 节方面的。文章所记事件虽然很多,而且看起来有点“乱” ,但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讴歌钟 扬的爱岗敬业、牺牲奉献精神)来安排的,所以又散儿不乱,多而集中。 四、拓读:学有所获四、拓读:学有所获 1.新版语文课本中, “探界者”钟扬作为 2018 年的作品,是所有课文中最“年轻”的 一篇,而且作者叶雨婷是一名 90 后年轻记者,也是所有课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于是有人 质疑:90 后的作品凭啥能够选入课本?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各抒己见,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学了钟扬的优秀事迹,就你感触

10、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收获。 提示:钟扬教授曾说:“坚持梦想,无畏艰险。 ” “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 研也要做!” 他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一心为公。脚踏实地奋斗,力求不凡作为。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对工作一丝不苟,乐于助人。 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5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常用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时评的题材特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学习文中多种论证方法的使 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

11、理解工匠精神中所表现出的时代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传承工匠精神。 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行文思路,理解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 四、教学课时四、教学课时 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听,导一、听,导入新课入新课 1.看视频,谈感想:播放王志伟: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用一生追求“工匠精神” 视频,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2.工匠精神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传承工匠精神?今天我们进入李斌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 品质的学习。 二、说,识别文体二、说,识别文体 1.新闻评论, 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

12、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 题, 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就事论理, 就实论虚, 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 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 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 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3.新闻评论的主要表现方法 (1)夹叙夹议:对

13、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所以,夹叙夹议就 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2) 亦理亦情: 论述文体, 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 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 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三、读,夯实基础三、读,夯实基础 1.阅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字词检测过关。 【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 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注意与“出神入化“登

14、峰造极”的区别。 【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注意与“鬼斧神工” 的区别。 【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臻于至善】臻:达到;至善:善的极致。指做到极致。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离群索居】索:孤单。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超今冠古】冠:超出众人。超越古今。 四、想,理清思路四、想,理清思路 1.这篇新闻评论论述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在提出话题方面有什么特点? 中心话题是工

15、匠精神的时代特征。开篇从时代特点和企业打造金字招牌的角度引出话题, 紧扣“时代品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2.本文围绕“工匠精神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1) “匠的时代内涵及工匠精神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作用与意义(第二段) 。 (2)工匠精神是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的角度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第三段) 。 (3)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的角度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第四段) 3.在师生共同点评的基础上小结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工匠精神的话题。 第二部分: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第三部分: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总结全文。 4.联系标题和全文说说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雕琢时代品质的凭借,它

16、关乎人生价值、生命哲学和人生 信念,也关乎社会风尚、国家形象、时代精神,人人都要践行工匠精神。 五、探,重点突破五、探,重点突破 1.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分为两大组,每个大组分为若干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第一大组:作者在论证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二大组: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1.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文中,作者多处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引用 说文涅对匠”的记载,写出“匠”古已有之,然后写出其演变;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在 此基础上再深入论证。引用这些内容,并加以分析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分析论述, 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7、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对比论证: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边 破边立,写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 类比论证:比如第 1 段“像手工匠人一样.企业,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 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假设论证:如第 4 段中倘若没有怎能有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2)语言特色:整散结合,文章摇曳多姿,增强说服力。 本文是一篇时评,但文章并没有给人面目可憎、枯燥说教的感觉,而是生动形象,绚丽多 彩。这主要是因为文章语言丰富,整散结合。如第 1 段作者用到了“高精尖、炫彩酷等具有时 代特点的新词,使人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第 2 段中作者用“气质

18、雍客、活力涌流”来写企业, 使企业拥有了人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厚植工匠精神对企业的意义。第 3.4.5 段运用排比、对 偶手法,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 具有说服力。此外,本文运用大量成语,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六、拓展,总结,延伸六、拓展,总结,延伸 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 ,上上下下在呼吁,国人在关注,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 归。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回归“工匠精神”? 示例 1: 要使工匠精神回归, 一定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要引起人们思想的高祖重视。 比如舆论界要张张旗鼓的加以宣传,各级部门要循循善诱的加以疏导,社会各界

19、要齐心协力的 加以引导,各行各业要自始至终的履行职责。 示例 2: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应当体现于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中。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 工作,我们都应该秉承工匠精神。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我们很多人的成长之路 显得崎岖坎坷,所以在自然资源日匮乏的睡袋,在互联网思维“泛滥的年代,重提工匠精神, 重塑工匠价值,把工匠精神融入我们实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的职责 6.16.1芣苢教学设计芣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体会其形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诗歌内

20、容,把握 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诗经中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理解内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 巧。 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和诗经中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四、教学课时四、教学课时 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积铁累寸一、积铁累寸 1.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 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

21、付出坚 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 ,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 的情景。 2.走近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先秦称其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并 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 灌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押击;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史诗,记载 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诗经中的诗歌 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 诗经

22、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 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 鲁 颂和商颂 。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 直接铺陈叙述, 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 是 诗经 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如风击鼓所言”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魏风硕鼠通 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

23、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如周南关雎 “关关雌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用“睢鸠鸟在河中叫”起稳打 稳扎。 1.播放童声朗读,注意读音,把握基本意思。 2.读准字音及理解意义。 芣苢(fuyi) :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有:采得。 授(duo):拾取。 捋(luo):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桔(jie) :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额(xie) :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3.翻译诗歌/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

24、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4.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 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5.诗中“采、有、掇、捋、桔、灌”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 “有之” ,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

25、,一把把“捋之” ,再到手提衣襟“桔 之” ,掖起衣襟“桶之” ,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 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二、林籁泉韵二、林籁泉韵 1.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1)把握好节奏: (2)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3)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的热情。 2.朗诵大比拼。 大显身手 1.观看舞蹈芣苢 ,结合诗经六义,给这首诗歌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赏析示例一: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 用了“采、有、掇、捋、桔、额”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 展现了

26、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 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 细致、 丰富。 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 让人清晰难忘。 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 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 这说明在他们看来, 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 也不是简单麻木的, 而是充满乐趣的。 赏析示例二:这首诗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的劳动者,即 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周朝实行“井田制” ,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给贵族阶层。 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27、能保证最基本的 吃穿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也会采摘野莱来补充。芣苢既 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人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芣苢, 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人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 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 赏析示例三:这首芣苢 ,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省回环,节奏鲜明有 力。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苯菖的劳动, 从劳动开始到结束, 没有交代劳动者、 起因、 地点、 环境、 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赏析示例四:诗歌在结

28、构上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 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 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 “采采”是一重叠词, “采采 芣苢” “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 复 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赏析示例五:诗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 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 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

29、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 美。 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 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赏析示例六:诗中没有直接写采芣苢的人,但读来却让人眼前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 的女子,她们于平原旷野、你追我赶、群歌互答的欢快劳动的场景。几个动词,把她们欢快的 心情、收获的喜悦伴着音乐节奏传达了出来。前人说此诗, “自然生其气象” 。 三、满载而归三、满载而归 1.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 。请根据诗句提取成语 并解 (1) “兢兢业业,如垂如雷。 ” ( 诗经大雅云汉 ) 成语:兢兢

30、业业。解释: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2) “羔密豹饰,孔武有力。 ” ( 诗经郑风羔袭 ) 成语:孔武有力。解释:非常勇猛有力。 (3)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 ( 诗经大雅抑 ) 成语:投桃报李。解释:他送给我桃儿,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2.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名句,你从 中得 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典出: 诗经大雅荡 释义: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终。 启示: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3.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从诗经中取名字。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出历史上

31、以此 取名的人物与其身份。 诗句: “祝祭于彷,祀事孔明。 ” ( 诗经小雅楚茨 ) 孔明:完备周详,庄重而有条不紊。 答: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6.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四、

32、教学课时四、教学课时 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与诗人相遇一、导,与诗人相遇 1.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晨星里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下面我们再进入古人的劳动之中,学习苏辙的文氏外孙入 村收麦 2.苏辙(1039 一 1112)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宰相, “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

33、回乡奔丧。 嘉四年 (1059) 守丧期满回京。 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 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 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 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 ,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谎“文定” 。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 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 城集 春秋集解等行于世。 二

34、、读,与诗人相通二、读,与诗人相通 1.解题: “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场圃 pi 村酷 go 闭虞 1in 3.把握节奏,再次朗读。 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 “二二二一、二二二” ,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 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露/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 闭虞/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4.指名翻译诗歌。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

35、阴雨 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 困乏, 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 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描写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 子, 苏输辙写此诗记录。 补充: 苏辙后期仕途不顺, 接连遭贬, 晚年退居颍川, 潜居颖滨, 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 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视作,多反映农民的劳 苦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三、品,与诗人同行三、品,与诗人

36、同行 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 颈联中的“饥乏” “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2.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 “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 额联中, “三夜阴霪”与“一竿睛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 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睛、宜事农桑的喜悦。 3.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 安排是否合理? 合理。诗歌以

37、“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 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 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 ;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美再次证明了外 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 象,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 4.诗歌里,诗人的感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请从每一联中提取关键字,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 过程。 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 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 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

38、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 睛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 现的鲜明可感;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 “多博村酷”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 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 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首联:欲一一赖一一期盼 领联:败一舞焦虑、欢喜 颈联:偿一劳一一欣慰 尾联:闭一一怜赞赏 5.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 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 赏之情:为诸孙急炊

39、大饼、多博村酷、赋诗足精神。 四、比,与诗人同思四、比,与诗人同思 尽管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 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1)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苯莒的全过程 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 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间接展现了麦收时节的劳动场景,和谐和睦,其乐融融,其中既 有对劳动艰辛的强调,更有对美满团圆幸福生活的自足。 (2)思想主旨上:苯莒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 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

40、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 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是诗人历经生活波折之后对 生活的真实体验,歌颂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五、悟,与诗人同感五、悟,与诗人同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 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间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释:苏藏:北宋辛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竞争之祸,辞退宫积笑室于额昌(今河南许昌 市东) ,自号额滨遗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 结尾说古时的贤

41、人在梦中纷纷向 “我” 走来, 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领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 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中“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 一一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 闲淡,情趣悠远。 答案:A 解析:A 项“带来的快乐”的说法有误,其感情应是郁有寡欢、苦闷。 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向往田园生活。

42、“樊笼”比喻官场生活, “复得返自然” ,如鸟 儿离开樊笼一般的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苏辙虽是辞官归隐,但由注释 可知,是迫于无奈。通过“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投身自然的乐趣。 通过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可知诗人不与外界交往,只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写出了内心 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7.17.1短歌行教学设计短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

43、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 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 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 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 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44、来学习曹操的这首 短 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 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 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 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忧功业未成(板

45、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 生平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 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

46、,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 掇” , 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 一心向往, 不知何时才能得到, 因而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 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 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

47、故出自史记 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 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 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学思考曹操借 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 明主可选时的彷徨, 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 渴望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

48、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 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 50 多岁的高龄仍然渴望建功立 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短歌行是曹操的名篇之一,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要体现诵读法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 学生体味诗歌的感情,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切身感受优秀文化带来的情操 和审美的陶冶和熏染。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对于读的引导还是不够的,日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加 强学生对于读的指导。 7.2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淡薄、宁远的人生境界 2、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中平静、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赏析诗人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有人给予他和他的作品这样的评价: (展示幻灯组片) “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 梁启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