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6096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5 课课 唐太宗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贞观之治” 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 作用。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1“天策上将” 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南征北讨,屡立功勋。为此,唐高祖加号“天策上将”,任尚 书令。 2玄武门之变 626 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袭杀太子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李世 民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历史认识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 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 1原因 唐

2、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 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2具体措施 (1)完善中央官制:贞观年间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2)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 ,对隋律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对处死刑极为慎重。 (3)发展选官制度: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扩大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4)完善经济制度:在经济政策上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概念辨析 “贞观之治”是指唐代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当时年号为“贞观”(626649 年),故 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 同时为后来的“开元

3、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认识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 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 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 1开明的为政作风 (1)知人善任:唐太宗以宽广的胸襟和独到的目光,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这对于制定和贯彻 贞观新政、扩大统治基础、稳定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兼听纳谏:唐太宗广开言路,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形成了较为开明的政治气氛。 (3)转向“文治”:唐太宗马上得天下后,不失时机地向发展经济、加强制度建设的“文治” 转化。 (4)博大开放:唐

4、太宗允许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担任重要文武官职;批准文成公 主入藏和亲;为西行取经归来的玄奘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 。 史论要旨 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 (1)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重点精讲 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的原因 唐太宗视华、夷为一家,推行较为开明和平等的民族政策,采取战争、和平、册封、和亲等 灵活方式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边疆各族的发展,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赖。 2开放的时代: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出兼

5、容并蓄、博大开 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3贞观后期 唐太宗与贞观之初相比,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 知识图示 主题一 “贞观之治” 史料一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秦始皇 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警震 惧!唐太宗语(贞观之治) 史料二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此皆 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 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他在经济上采

6、取了怎样的“富 民”措施。 (2)史料二体现了“贞观之治”的哪些方面? 提示 (1)“为君之道”:以民为本,以史为鉴。“富民”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2)吏治清明、社会和谐、治安良好、经济发展、物价低平。 主题二 对唐太宗的认识 探究点 1 民族团结政策 史料 贞观二年,突厥来骚扰唐朝。当时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突厥世为寇盗, 百姓之仇也。 宜纵之使还故土, 不可留之中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 “孔子曰: 有教无类, 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 何后患之有?” 问题思考 想一想,你赞同哪种意见?为什么? 提示 回答本题,可赞

7、同任何一种观点。同意第一种观点:把突厥族驱赶回故土,可以缓解 突厥对唐朝边境的威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意第二种观点:对突 厥族实行羁縻政策,对他们进行教化,施恩威于他们的首领和百姓,这样能够从根本上解决 突厥对边疆地区的威胁,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探究点 2 对唐太宗历史地位的认识 史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 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史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 又指责宫室小气, 辱没了大唐威仪, 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

8、宫” 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 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 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探究唐太宗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与史料一相比,史料二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 提示 (1)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善用贤人;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 完善科举制;注重民族团结等。 (2)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加重百姓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 会稳定。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1)唐太宗的励精

9、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唐太宗 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与民 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 出多元化的繁荣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 王的楷模和典范,他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

10、响。 1 “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 的影响是( )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 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 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 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思想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在于把握住核心信息“本根不摇”“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等,结

11、合所学知识 可知,A 项“民贵君轻”无从体现;B、C 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材料体现一定的民本思 想,D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3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 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 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 答案 A 解析 材料意思是要能容下不同的意见,而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往往都是出于公心。B、C、D 三项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 4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 ) 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 巩固了北方的边防 加速了汉族与

12、突厥族经济文化的联 系 限制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通过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突厥社 会经济的发展,故正确,错误;所以答案选 A。 5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 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 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修筑驰道,统 一文字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是秦始皇的活动,可直接排除,故答案为 A 项。 6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之要,惟

13、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贞观政要 崇儒学 材料二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 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 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 以来,正直之士比肩 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资治通鉴 贞观二十一年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

14、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 答案 (1)标准:德行;学识。 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2)做法: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 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3)看法: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 课时训练课时训练 基础达标 1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 ) 尊重法律的独立性 认可皇权有限 主张法权高于皇权 重视法制建设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法律实际上是皇帝意志的一种体现,故 错误,排

15、除,C 项符合题意。 2“贞观之治”的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 C 解析 A、B、D 项均为“贞观之治”对社会的影响,但并不是其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 排除。“贞观之治”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这是它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故 C 项 正确。 3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完善了科举制,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答案 A 解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16、时期,庶族地主经济发展、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参与 政权。隋唐统治者适应这种阶级关系的变化,通过科举制度使大批有才能的庶族地主知识分 子参与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故 A 项正确。 4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措施是( )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答案 D 5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 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岂有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材料所体现的唐 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 ) 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17、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 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答案 A 解析 唐太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中原民族都有很强的优越感,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 征仍然没有使得边疆各民族与中原修好。现在他以德安抚边疆各族,使得边疆穷困之地尽数 归于大唐疆域,故 A 项正确。唐太宗没有盲目排外的思想,排除 B;题干没有体现各民族一 律平等和以法治国的思想,排除 C、D。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 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朕所目见。故夙愿孜孜,惟欲清净,使天 下无事。”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

18、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 而身毙。”贞观政要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三年,蜀人苦造船之役。州县督迫严急,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 剑外骚然。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原因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贞观之治有何认识? 答案 (1)有。正是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 之治”。 (2)实质: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图: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19、 (3)农民群众的劳役负担仍然很重。 (4)唐太宗吸取了隋灭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爱惜民力,终于出现“贞观之治”的局 面,但即使是在治世,农民所受剥削依然很重,这是地主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 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太宗曰: “夷狄亦人耳, 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 贞观政要 论安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从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 (3)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制订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怎样? 答案 (1)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要以民为本。史实:实行均田 制、租庸调法、“轻摇薄赋”的措施。 (2)团结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3)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 ;不拘一格,广招 人才等。出现了“贞观之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岳麓版 >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