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5952 上传时间:2020-10-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综合检测模块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亚里士多德说:“梭伦对双方都加以反对,而且尽管他无论同哪一方妥协都有可能成为僭 主(指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但他宁愿招致双方的仇视也要拯救祖国 并订出最好的法律。”这里的“双方”指( ) A.奴隶和奴隶主 B.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C.平民和贵族 D.改革派和保守派 答案 C 2.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写道:“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 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受新的失败。”这项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B.设立陪审法庭 C.成立“四百人会议

2、” D.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答案 D 解析 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扩大了有产阶级的势力,贵族的力量受到了打击, 故 D 项正确。 3.有学者对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作了如下评价: “(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 为 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该项措施应为( ) A.颁布解负令 B.发展工商业 C.实行津贴制 D.财产等级制 答案 D 4.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 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 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 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 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 有 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 A

3、. B. C. D.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 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一个人不能说明 整个楚国法家思想盛行,故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 发展,故正确,C 符合题意。 5.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 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 A.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 B.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 答案 B 6.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

4、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 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 )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继承了西周疆土 D.首创了郡县制度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秦国比其他六国更胜一筹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中,提 出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比其他诸侯国发展更快,故 A 正确;其他选项错误。 7.商君书 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 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这说明商鞅( )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 答案

5、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重者”得出 C 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本题选 C。 8.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 B.“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 C.“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 D.“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就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 为官场通用的语言,促进了民族融合,故 A 正确。 9.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

6、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 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 C 解析 依据“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黄中 之色, 万物之元也”等信息分析可知, 孝文帝通过改元姓提高北魏皇族的正统性与社会地位, 故本题选 C;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 10.下表是不同人对宋朝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 谗侫辐辏,败坏百度,以

7、至于此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 11 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答案 A 11.路德认为“经商、 来往、 吃喝、 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美好的功德)”, 甚至吃饭喝酒、衣服洁白和头发擦油也是善功。路德这些思想( ) A.意在淡薄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 B.客观上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要求 C.特别强调了思想信仰的重要性 D.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 答案 B 12.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

8、“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 将被毁灭。”这反映了宗教改革主张( ) A.反对教皇 B.信仰得救 C.上帝永恒 D.圣经至上 答案 B 解析 由“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可知对上帝有着永恒的虔诚的信仰即可得救,故本题 选 B。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 13.恩格斯评价一场发生在 18531856 年的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 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是( ) A.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B.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C.俄国取得了地中海霸权 D.俄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 答案 D 解析 克里木战争使俄国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国、 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

9、, 俄国军队的训练与武器和英法也有很大差距, 这促使俄国进行农奴制与军事改革, 故D正确。 14.1861 年,一位俄国人说:“皇上已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 不是人们所梦想和需要的”以下观点最能充分佐证该说法的是( )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的 B.农民仍然很穷困 C.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D.农奴脱离村社管理 答案 C 解析 农民获取份地的同时要支付大量赎金,这是人民所不希望的,因而 C 最符合题意。 15.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明治维新开始以 后,“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 日

10、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 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 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 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 A 解析 明治维新前夕,以“尊王攘夷”反对幕府统治,明治维新开始后,又借助天皇进行政 权建设,目的都是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故 A 正确。 16.19 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 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

11、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自主独立的 积极性。 17.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和 1861 年俄国“解放”农奴的共同之处是( ) A. 巩固了封建地主的统治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答案 D 解析 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目的是消除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市场,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1861 年俄国“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 D 正确。 18.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 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

12、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 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其意 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造成的,故 A 项正确。 19.下图中报纸创办于 1897 年 11 月,其第一号宣称:“中国人要想发奋立志,不吃人亏,必 须讲究外洋情势、天下大势;要想讲究外洋情势、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 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该报( ) A.表明白话文

13、是新文化运动的特产 B.宣扬了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具有开启民智和救亡图存的作用 D.说明向西方学习成为各界的共识 答案 C 解析 白话文的普及有利于民智的开启,而民众危机意识的觉醒才能唤起整个社会救亡图存 的意识,故 C 项正确。 20.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下列关于其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外国投资 B.列强的资本输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维新变法运动的刺激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大量外国资 本涌入中国,进一步

14、使自然经济解体;清政府为了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 思潮兴起,这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故 A、B、C 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故D 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 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 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 分享政治权利的民

15、主改革。亚里士多德著雅典政制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 废除世卿世禄制, “有军功者, 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 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以 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 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卷 32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在改革中对雅典的贵

16、族政治的态度。分析他在改革 中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措施产 生的积极影响。(4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王安石变法对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 正采取的措施。(4 分) (4)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2 分) 答案 (1)态度:限制(抑制)贵族的政治特权。 意义: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 了基础。 (2)措施:商鞅变法废除(剥夺)贵族特权。 积极影响:打破贵族对国家的世袭特权,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提升了新型地主(军功

17、地主) 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 (3)措施:实行免役法: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田 均税法:按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4)启示: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改革者要有勇 气和智慧。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 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材料二 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 是, 公元 493 年, 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

18、, 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一路上秋雨连绵, 道路泥泞, 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 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 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 行军中途, 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 可以先定在此, 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 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 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 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8 分) (2)孝文帝迁都有什么历史影响?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7 分) 答案 (1)原因:政治上:迁都是为了冲破鲜

19、卑族上层贵族对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对改 革的支持。在旧都平城,鲜卑族守旧势力是占据了上风的,而洛阳是汉族地主势力的中心; 经济上: 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 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防御上考虑: 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文化上: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 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 (2)影响: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促进了汉与鲜 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 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 用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 19

20、 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 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 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 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 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 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 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 在 20 世纪早期, 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 改革的基础上, 日本成为一个政

21、治、 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 本特利 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6 分)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 识,说明为什么日本的改革能够成功。(9 分) 答案 (1)改革: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 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进行了大刀阔斧、 行之有效的改革; 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等。 解析 第(1)问, 依据所学可知应为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 日本

22、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第(2)问,第一小问灵感的表现,由“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得出经济工业 化、军事近代化;第二小问原因,由“在日本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 计划”得出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改革; 从国际环境分析, 可知在东亚地区列强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中国身上, 日本变革环境相对宽松等。 24.改革者是否能化解各种“反动”势力并使之成为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结果。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的封建领主虽不复是向农民收取年贡的大领主,却由于年金的折发公债,一变 而成为将其新进资本化的财富投资于银行、股票、

23、工业或地产上的大财阀,从而跻身金融寡 头之列。甚至在折发公债以前,政府就一面不惜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约束的 基础。加拿大诺曼 赫伯特日本维新史 材料二 当时,变法面临的阻力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守旧势力。这些势力主要是现有政 治体制的受益者。改革必然要向旧制度、旧秩序宣战,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 抵触和反对改革。第二,习惯势力。中国深受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 的习惯势力。这种势力往往对新生事物有一种抵制和抗拒心理,一旦改革触及认定为是权威 的、必须遵从的旧制度、旧秩序时他们很容易被动员参与到反对改革的队伍之中。 林志友从亨廷顿改革理论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4、 材料三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对于改革者来说,他们“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 面的反对。改革者不但要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 加老练。他着眼于变革,但又不能变得太彻底,他要求逐步变革,而不是剧烈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6 分) (2)材料二从哪些维度来划分戊戌变法面临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戊戌变法中打击 “习惯势力”的举措。(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3 分) 答案 (1)特点:政府一面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 举例:发放年金或公债补偿;废藩置县,实行国民平等,地税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建 立新式军队等。 (2)维度:政治利益;传统思想文化。 举措: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兴办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选派学生留学;设立译书 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等。 (3)因素: 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或改革者是否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 或改革者是否善于化解 各种“反动”势力);改革过程是否循序渐进;改革的措施是否可行;改革者与反对者的力量 对比;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是否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岳麓版 >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