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5915 上传时间:2020-10-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3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3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3 课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毛泽东 目标导航 1.了解毛泽东立志改造社会,投身中国革命,走上革命道路的概况。2.掌握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史实;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表现。3.归纳毛泽东在民 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认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 际相结合的创造精神及实事求是的品质。 一、寻求真理 1.出身农民家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创立新民学会,立志探求中国出路。 2.1918 年在北京受李大钊的影响,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并对俄国布尔什维 克主义产生兴趣。 3.在湖南领导学生运动,从民众力量中看到了实现救国理想的

2、希望。 4.1920 年参与的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 摆脱了社会改良幻想, 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5.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参加 1921 年中共成立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 思维点拨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 益,而且代表中华民族利益。 二、开辟道路 1.领导工农运动 (1)从 1921 年到 1923 年,发动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长沙泥木工人的罢工斗争。 (2)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主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领导了北伐时期的湘鄂赣农民运动。 2.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

3、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 (2)创建根据地:1927 年发动秋收起义,在经历“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部开辟了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 (3)井冈山的斗争: 1928 年与朱德、 陈毅会师, 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指挥红军开展游击战, 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亲自起草井冈山土地法 。 (4)工农武装割据 1929 年,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计划,1930 年把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 工农武装割据、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提到突出的地位。 红军连续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 3.挽救中国革命 (1)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

4、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 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1935 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史论要旨 “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 创建人民军队的 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其中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 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战略阵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 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三、延安岁月 1.抗战时期 (1)1935 年 12 月,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第一次世界大战线的战略方针

5、。 (2)1936 年,西安事变爆发后,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3)毛泽东在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写成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 。 (4)提议召开洛川会议,指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并制定游击战争 的原则,强调在国共合作中保持党和红军的独立性。 (5)1938 年论持久战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 (6)1940 年新民主主义论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纲领。 (7)1942 年领导全党的整风运动,为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8)1945 年在中共七大上作 论联合政府 的政治报告; 会上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解放

6、战争时期 (1)1945 年 8 月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建国的谈判。 (2)内战爆发后指挥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1947 年 10 月号召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签发中国土地法大纲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4)领导军民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归纳总结 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展示了他高超 的领导艺术和理论水平;其中,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名师指津 1942 年,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纠正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 主义和党八股,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 四、开国之初 1

7、.成立新中国:1949 年 10 月 1 日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成立,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为政府施政纲领。 2.访问苏联 (1)1949 年 12 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双方于 1950 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2)意义:毛泽东访苏成功,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恢复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恢复经济:派陈云主管经济,到 1950 年取得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工作的决定性胜利,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 4.抗美援朝 (1)原因: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武装干涉朝鲜,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中国 台湾海峡,甚至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新中国面临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 (2)概

8、况: 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经过三年的斗争, 将以美国为首的“联 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敌人被迫同意进行停战谈判。 (3)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即将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 设创造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思维点拨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的签订, 使中国获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不至于孤立无援,摆脱孤立局面。 五、新的探索 1.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按照毛泽东的提议,1953 年 9 月,中共中央向全国正式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2)新中国在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同时,

9、逐步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到 1956 年底,中国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平稳过渡到社会主义。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开端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发表: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其基本思想就是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新中国的建设经验,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的建设之路。 意义: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 初步的系统思路。 (2)中共八大的召开 召开:1956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必须善于学习”,迎接即将到来的全面经济建设高

10、潮的 号召;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历史意义:中共八大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的符合中 国实际的正确探索。 (3)探索解决社会主义的各种矛盾: 1957 年发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讲话, 指出了处理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4)探索中的失误 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活动中,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 造成了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1958 年,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过程中的重大失误。 重点精讲 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实质:三大改造把农业、手

11、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国家公有,其实质 是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意义: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思维点拨 论十大关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正确处理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探索,成为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 归纳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的思想, 为后来邓小平理论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六、晚年岁月 1.“左”倾错误发展 1962 年,毛泽东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196

12、6 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 2.对外交工作的调整 (1)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2)表现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 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 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易错提醒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 毛泽东犯过“左”的错误, 甚至“文化大革命”那种 全局的错误,但就其一生来说,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其功绩是第一位 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知识图示 主题一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贡献 史料一 因为

13、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 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 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 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土 地的广大,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各种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 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 胜利的可能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史料二 1956 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 马克思列

14、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 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分析了在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明城市中敌人的力量强 大,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指出反革命阵营内部充满矛盾,指明中国革命的 主力军是农民。从而论证了中国革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由史料二中的可知当时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因此,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 践的第二次结合。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核心观点,归纳毛泽东持上述观点的理由。 (2)史

15、料二中“第二次结合”具体指什么?探索初期毛泽东有哪些著名论著? 提示 (1)观点: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强大,农村中 敌人的力量弱小;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反革命营垒内部矛盾重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 主力军。 (2)具体指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论著: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1)萌芽: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人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 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初步形成:在土地革命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 的革命理论

16、,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成熟: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 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成熟地掌握了三大法宝,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并在中共七大 上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重大发展: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又写了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论人民民 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 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创造性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主题二 全面评价毛泽东 史料一 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毛主 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

17、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 失败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 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人民日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 年 2 月 7 日) 史料二 毛泽东同志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 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反映历史经验教训说明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重要性。提出了“两个凡 是”,其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2)史料二主张一分为二地评价毛

18、泽东,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如何认识毛泽东?其实质是什么? (2)史料二如何认识毛泽东? 提示 (1)认识:认为毛泽东是革命的导师,他的所有决策和指示都必须落实。实质:继续坚 持“左”倾错误。 (2)客观辩证地看待,既有功,也有过,功大于过。 全面评价毛泽东 (1)历史贡献: 毛泽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领导党 和人民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党和人民取 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领导党和人民确立

19、了社会主义制度。 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局限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也犯了“左”的错误。1958 年发动“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挫折。特别是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使 “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动乱,给党、国家和社会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3)总评: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 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 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在下列哪一场面中,你不可能看到近现代伟人毛泽东的身影( )

20、 A.参加中共一大 B.领导南昌起义 C.出席遵义会议 D.参加重庆谈判 答案 B 解析 毛泽东没有参加南昌起义,故答案为 B 项。其他三项毛泽东均参加过,不符合题意, 排除 A、C、D 项。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 道路,其主要依据是( )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进攻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C.中国的国情和当时的形势 D.井冈山具备开辟根据地的条件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大城市是敌人的统治中心,力量比较强大,而农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便于开展革命, 所以我们

21、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D 是国情的具体体现,A、B 是经验教训。 3.1958 年 5 月,毛泽东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 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为了实现“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 ( )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本题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制为“1958 年”。发生在 1966 年,时间上不符,排除含 的 A、C、D 三项。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 1935 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 1945 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

22、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 成熟的地步了”。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 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 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情 毛泽东与周世钊 材料二 1956 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请回答: (1)根据

23、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 论成果。 (2)材料二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 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请概括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材料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个人品质? 答案 (1)形成:井冈山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成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完整的 新民主主义理论。 (2)论十大关系 。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中国

24、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品质:摆正了个人与党的组织、与党的领导集体 的位置,体现了个人的高风亮节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品格。 (一) 学习思考 1.提示 因为大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农村革命力量相对弱小。 2.提示 依据是:(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国内各阶级、阶层都有抗日的要求; (3)日本的侵略威胁到亲英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等,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必 要性和可能性。 自我测评 2.提示 在革命理论上,毛泽东通过 共产党人发刊词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新 民主主义论等重要文章,系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 的成熟。 材料阅读与思考 提示

25、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毛泽东参加革命的经历充分印证了他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 主义者的可贵品质,因此本题可以结合毛泽东的革命奋斗历程来回答。 (二) 学习思考 1.提示 艰难抉择的原因:(1)面临恢复生产和建设的艰巨任务。(2)长期战乱,人民急需休养 生息。(3)美国兵备、力量占绝对优势。(4)中国面临与美国全面冲突的危险。 2.提示 因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工业的比例,沿海 与内战经济发展,发展经济与建设国防等几方面的关系,其中特别注意了与苏联的区别及中 国国情的特色,故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探索。 3.提示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的形

26、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和判断, 加上毛泽东的个人威望不断上升而导致的个人崇拜等因素,造成其轻易否定了中共八大所提 出的对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 现了重大波折。 自我测评 2.提示 可结合的具体史实很多,如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 期毛泽东的历史贡献,以及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发生的过 失与错误。总之,要注意全面和客观地评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功过。 材料阅读与思考 提示 思考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 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民版 >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