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1《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表格式)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4802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1《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1《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1《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3 3. .1 1我们关心天气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关心天气 3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情 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 他的书籍资料。 他们也能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 不了解天气特征的观测方法,分不清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往往不能根据天气来判断每天应该 穿什么样的衣服。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认识,期待着他们能更 加关心天气、准确地观测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

2、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科学探究目标 1.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2.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了解台风、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难点 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

3、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暑假里你们到过很多地方旅游吧!相信各 位在旅途中每天都会关心一件相同的事情(ppt 出 示 24 小时天气预报背景图) 。 旅途中为什么大家都会关心天气? 不只是在旅途中,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要时刻关心天 气的变化的。 板书课题:我们关心天气。 学生回答:天 气 学生回答:冷 了要多穿衣 服,下雨要带 伞 学生对天气已有 初步认识,教师 记录学生对天气 的描述,学生的 回答将帮助教师 了解他们对天气 的初始认识。 讲授新课 一、今天天气怎么样? 1.描述天气现象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 晴

4、、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 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云量:今天有云。 降雨量:今天下起了小雨。 气温:天气有点热。 在学生生活经验 的基础上,回忆 经历过的各种天 气,让学生充分 发表自己在不同 天气里的不同感 受,好的天气带 来便利,恶劣的 天气常常会给生 风速:有风吹,操场上的旗子在飘动。 同学们,谁来描述一下晴天、雨天、下雪天及零下 10 度的天气情况?并表达一下你在这种天气里的 感受。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今天有云,会不会下雨呢?早上冷。 阴天,还有风,我看见树枝在动。旗子飘起来了。 凉,云遮住了太阳。 2.天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示 P

5、PT 课件(12 月份的海南和黑龙江) 你观察到了什么? 同样是 12 月份,位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碧海蓝天, 日平均气温在 20左右, 而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却 是白雪皑皑,气温可低至零下 30。 说明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 展示 PPT 课件(雪天和晴天的长城) 你观察到了什么? 同一地点的长城,冬季下雪时银装素裹,夏季晴天 时郁郁葱葱,景色各不相同 说明了: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可能不一样 3. 常见的天气现象 播放视频不同的天气 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常见的天气现象: 常见天气现象的分类: 天气现象一般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和凝华现 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他现象

6、等。 (1)降水现象:包括雨、雪、冰雹、雨夹雪等。 (2)地面凝结和凝华现象:包括露、霜、雾凇等 (3)视程障碍现象:包括雾、霾、沙尘暴、扬沙 学生回答天气 情况及切身感 受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自由回答 活带来麻烦,甚 至灾难。 通过展示对比使 学生们了解天气 的复杂性和多样 性:同一时间、 不同地点的天气 可能不一样;同 一地点、不同时 间的天气也可能 不一样。 通过观看视频了 解一些常见的天 气现象 通过引导学生对 相关天气现象进 行分类,形成对 天气的统一认 识。 等 (4)雷电现象:包括雷暴、闪电等 (5)其他现象:风、晴天、多云、阴天等 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

7、. 天气现象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同学们思考一些,天气现象是发生在哪里的? 展示 PPT 课件(10) 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 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大气圈: 大气圈又称大气层,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 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 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 200016000 公里的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 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有少量气体,它 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组成部分。 2. 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天气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 缓慢。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损害,我们称之为气 象灾害。

8、 展示台风和暴雨 PPT 课件 播放视频3D 动画详解台风“一生” 防御要点请 知晓 有谁知道台风和暴雨的危害吗? 台风造成的危害: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 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台风登陆 后带来的风暴增水可能摧毁庄家、各种建筑设施 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暴雨造成的危害: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 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特 别是对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 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 成更多的地址灾害 总结: 风、霜、雨、雪对人体会产生各种影响,容易引起 各种疾病,如中暑、冻伤、感冒等。留心天气变化 可以减少生活中不

9、必要的损失和麻烦,还可以保证 学生猜测回答 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图文、 视频 阅读,交流讨 论, 了解天气的 复杂多样, 灾害 天气会给我们 带来灾害。 身体健康。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 密切相关。 天气造成的影响太大了,我们有没有什么措施提前 预测天气并进行预防呢? 3. 观测天气 展示 PPT 课件 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应用于研究和业务的气象观 测仪器,已有数十种之多,科学家们利用这些工具 观测天气、发现规律,告诉我们天气可能会发生什 么样的变化。 三、制作天气日历 1. 认识天气日历 展示天气日历 PPT 课件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有了天 气日历,我们在做长时

10、间的天气观察时,就可以用 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记录。 天气日历具有记录和分析气象,总结以往的气象规 律,预测今后的天气变化等作用。 2. 制作天气日历 播放视频制作天气日历 在天气日历中, 一般要记录日期、 时间和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最好从云量、降水量、气温和风四个方面 进行。 记录的形式可以用简单的文字,也可以用符号。 设计符号尽量简洁、直观、形象,让人一看就懂, 并用文字注明符号意义。 从今天起,学着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 记录,形成我们自己的天气日历。 学生自由回答 准备天气日历 表格,并做好 每一天的天气 现象记录。 天气日历的记录 将贯穿整个单元 的学习活动,成 为单元学习的任

11、 务驱动,学生的 活动过程和进展 也将体现在天气 日历中。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 一段时间里大气的冷暖、 阴晴、 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同一时间、 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 同一地点、 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天气现象是发生在 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天气总是不断变化,有些天 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能动手 在天气日历中记录各种天气。 总结课堂 板书 我们关心天气 天气现象:冷暖、阴晴、雨雪、风等 天气复杂性和多样性 常见的天气现象 板书设计 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 制作天气日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天气有 晴、阴、雨、雪等变化,天

12、气的变化与人的 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符 号记录天气状况, 了解预测未来天气的途径、 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能力。使学 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学生 认真细致有持久性等科学态度。了解天气 现象、给各类天气现象按天气的基本特征分 类是本堂课的重点之一,教学过程时要从学 生们熟悉的天气预报与日常生活入手,引导 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从 而激发学生了解天气现象的兴趣。在学生兴 趣的基础上,以猜想误解纠正的模 式引导学生从描述天气和生活的关系从而引 入今天的天气怎样这部分内容,从师生互动 的角度看,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比较顺利,能 引导学生把自己零星的想法尽量用完整的语 言表述出来,并纠正描述过程中的错误或误 解。这一部分是通过前面的认识天气现象, 再延伸到今天的天气怎样再到天气对我们的 影响。 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习题 学生课后完成 作业布置 培养动手查阅、 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三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