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15446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高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上高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上高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上高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上高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 RNA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RNA 是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B. 糖蛋白、抗体都具有特异性C. 酶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D. 葡萄糖、乳酸、氨基酸依次是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基因表达的产物【答案】B【解析】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 DNA,A 错误;糖蛋白、抗体都具有特异性,B 正确;酶是细胞自身合成的,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出细胞,C 错误;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氨基酸是基因表达形成蛋白质过程中的原料,D 错误。2. 2015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它能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

2、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到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进而达到抗疟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疟原虫的细胞与人的成熟红细胞具有的生物膜种类相同B. 疟原虫的细胞内自噬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点C. 在青蒿素的作用下,疟原虫细胞内能量的供应机制受到影响D. 在青蒿素的作用下,红细胞运输营养物质的速率明显下降【答案】C【解析】青蒿素能作用于疟原虫而不影响人的成熟红细胞,说明它们的生物膜种类不同,A 错误;疟原虫的细胞内自噬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 错误;青蒿素能干扰疟原虫表膜一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影响其能量的供应机

3、制,C 正确;青蒿素不影响人体红细胞运输营养物质的速率,D 错误。【考点定位】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3. 将蛋清溶液做如下两种方式的处理:蛋清溶液 有蛋白质析出 蛋白质溶解,得到溶液甲蛋清溶液 有蛋白块产生 蛋白块溶解,得到溶液乙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经过程处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肽键没有遭到破坏B. 经过程处理,分别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肽键C. 过程有水分子的产生, 过程有水分子的消耗D. 向甲、乙两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甲溶液变紫色,乙溶液不会变紫色【答案】B【解析】 过程分别属于蛋白质的盐析和溶解,是物理变化,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肽键,过程中经高温处理使蛋白质的空

4、间结构被破坏而变性,不破坏肽键,过程蛋白质经蛋白酶水解为多肽和某些氨基酸,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肽键,A 错误、B 正确; 过程的处理使蛋白质变性,不消耗水也没有水的产生,过程蛋白质经蛋白酶水解为多肽和某些氨基酸而消耗了水,C 错误;D、甲乙两种溶液中均有肽键存在,向甲、乙两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甲溶液变紫色,乙溶液也会变紫色,D 错误。【考点定位】蛋白质变性、鉴定 【名师点睛】 (1)蛋白质盐析:少量的盐(如硫酸铵、硫酸钠等)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做盐析,析出的蛋白质再继续加水时,仍能溶解,并不影响原来蛋白质的

5、性质,盐析属于物理变化;(2)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受热、紫外线、X 射线、强酸、强碱、重金属(如铅、铜、汞等)盐、一些有机物(甲醛、酒精、苯甲酸)等作用时会凝结,这种凝结是不可逆的,即凝结后不能在水中重新溶解,这种变化叫做变性;(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成紫色是因为蛋白质中含有肽键。4. 下列细胞器中能合成有机物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图示结构可知,图中是线粒体,是内质网, 是叶绿体,是核糖体解: 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第二和第三阶段都可以生成 ATP,正确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脂质的合成等有关,正确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是

6、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过程,正确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正确故选:D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5. 下列是生物体内的有关化学反应,其中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 ( )A. 肽键形成 B. 病毒核酸的形成 C. 转录 D. 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固定【答案】A【解析】肽键是相邻的两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发生在核糖体上。病毒核酸的形成发生在宿主细胞内。对于真核细胞来说,转录发生在细胞核(非细胞器)中或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中。对于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如蓝藻、光合细菌 )来说,二氧化碳的固定并不发生在细胞器中。6. 下列关于物质转运的叙述

7、错误的是( )A. 若线粒体受损伤,会影响人的红细胞吸收 KB.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C. 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D. 胰岛素的分泌需要耗能【答案】A【解析】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其在吸收 K+的能量由无氧呼吸提供,A 错误;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分子的吸引力,水分子外流将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B 正确;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来增大溶质微粒对水分子的吸引力,进而来防止质壁分离,C 正确;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参与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 正确。【考点定位】物质的转运【名师点睛】分

8、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7. 经诱变、筛选得到几种基因 A 与基因 B 突变的酵母菌突变体,它们的蛋白质分泌过程异常,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不同突变体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B. 可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蛋白质的分泌过程C. A、B 基因双突变体蛋白质沉积在高尔基体D. A、B 基因的突变会影响细胞膜蛋白的更新【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 正确;可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蛋白质的分泌过程,B 正确;A 基因

9、突变体蛋白质沉积在内质网,B 基因突变体蛋白质沉积在高尔基体,C 错误;A 、B 基因的突变是高尔基体不能形成小泡分泌到细胞外会影响细胞膜蛋白的更新,D 正确;答案是 C【考点定位】分泌蛋白的合成8. 下列有关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 叶绿体内类囊体膜堆叠使膜面积增大,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B.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接受更多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C. 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心体的存在,有利于其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D. 线粒体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有利于有氧呼吸快速进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位于类囊体的膜上,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堆叠使膜面积增大,有利于光能

10、的充分利用,A 正确;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B 错误;中心体与动物和低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C 正确;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内膜突起形成的嵴后,增大内膜面积,有利于附着更多有氧呼吸酶,D 正确。考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名师点睛】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 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11、,是光合作用的场所。9. 下图甲表示细胞中 ATP 反应链,图中 a、b、c 代表酶,A、B、C 代表化合物;图乙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的 B 含有 2 个高能磷酸键, C 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 神经细胞吸收 K+时,a 催化的反应加快, c 催化的反应被抑制C. 研究酶活性与温度关系时,可以选择 H2O2和 H2O2酶为实验材料D. 图乙中温度 m 比 n 时酶活性低,此时更有利于酶的保存【答案】D【解析】图甲中的 B 是 ADP,含有 1 个高能磷酸键,A 错误;神经细胞吸收 K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a 催化的反应加速,但 c 催化的反应也会加速,B

12、错误;H2O2 在不同温度下,分解不同,研究酶活性与温度关系时,不能选择 H2O2 和 H2O2 酶为实验材料,C 错误;低温抑制酶的活性,温度为 m 时比 n 时,更有利于酶的保存,D 正确;固选 D。【考点定位】ATP 的结构和功能及温度影响酶活性的知识。【名师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10. 在野生型酵母菌线粒体内有氧呼吸相关酶作用下,显色剂 TTC 与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TTC 不能使其呈红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TC 可用

13、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B. 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不产生HC. 野生型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D. 有氧条件下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不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显色剂 TTC 与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TTC 不能使其呈红色,所以 TTC 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A 正确;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H,B 错误;野生型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C 正确;有氧条件下野生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但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两者细胞呼吸产

14、物不同,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酵母菌细胞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11. 以下过程不能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A. 1,2,3,4B. 1,2,5,6C. 3,4,7,8D. 5,6,7,8【答案】C【解析】ATP 的分解可在膜上进行,ATP 的合成大多在膜上进行;DNA 的转录与逆转录与膜无关;O 2 参与有氧呼吸产生 H2O 及光合作用中 H2O 的分解均在膜上进行;葡萄糖分解成 CO2 以及暗反应中 CO2 还原生成有机物,均不在膜上进行,C 正确。【考点定位】细胞代谢。12. 科学家将离体叶绿体浸泡在 pH=4 的

15、酸性溶液中不能产生 ATP(见图 1) ,当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均达到pH=4 时(见图 2) ,将其转移到 pH=8 的碱性溶液中(见图 3)发现 ATP 合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光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是该实验进行的必要条件B. 该实验中叶绿体完整,保证反应过程高效、有序地进行C. 产生 ATP 的条件是类囊体腔中的 H+浓度高于叶绿体基质D.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依靠水的光解产生类似于图 3 的条件【答案】A【解析】该实验只能说明 ATP 的合成与 pH 有关,不能说明光是该实验进行的必要条件,A 项错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该实验中叶绿体完整,保证反应过程高效、有序地进行,B

16、 项正确;根据题意和题图可知,图 1 中,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腔的 pH 均为 7,但浸泡在 pH=4 的酸性溶液中,此时不能合成ATP。图 2 中,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均达到 pH=4。图 3 中,叶绿体基质中的 pH 高于类囊体腔,能合成ATP。这说明产生 ATP 的条件是类囊体腔中的 H+浓度高于叶绿体基质(或叶绿体基质中的 pH 高于类囊体腔) ,C 项正确;水的光解能产生氧气和 H+,使类囊体腔中的 H+浓度升高,这样可使叶绿体基质中的 pH高于类囊体腔,产生类似于图 3 的条件,D 项正确。【考点定位】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13. 萌发种子中的酶有两个来源,一是由干燥种子中的酶活化而来,二

17、是萌发时重新合成。研究发现种子萌发时,新的 RNA 在吸水后 12h 开始合成,而蛋白质合成在种子吸水后 1520min 便可开始。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些酶、RNA 可以在干种子中长期保存B. 干燥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低于萌发种子C. 萌发时消耗的有机物根本上来源于母体的光合作用D. 种子吸水后 12h 内新蛋白的合成不需要 RNA 参与【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是由干燥种子种的酶活化而来”“ 新 RNARNA 在吸水后 12h 开始合成”可知有些酶、RNA 可以在干种子中长期保存,A 正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因此干燥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

18、低于萌发种子,B 正确;种子萌发时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其消耗的有机物根本上来源于母体的光合作用,C 正确;蛋白质是翻译过程中合成的,而翻译过程需要 mRNA 为模板,需要tRNA 转运氨基酸,D 错误。【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名师点睛】1、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与新陈代谢的旺盛程度有关,新陈代谢越旺盛,该比值越高,否则越低。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翻译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该过程需要 mRNA作为模板,需 tRNA 转运氨基酸,还需要酶

19、、能量和原料(氨基酸) 。14. 将从同一新鲜马铃薯块茎上取得的形状质量相同的薯条分为数量相等的四组,分别浸入 I四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h 后,溶液的质量变化百分率如下表一。从四个不同的新鲜马铃薯块茎上,取得形状质量相同、数量相等的薯条组,分别浸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h 后,薯条的质量变化百分率如上表二。则表一所列的四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开始时浓度最低的,以及表二所列的四组不同薯条中细胞液开始时浓度最低的分别是 ( )A. I、 B. I、 C. 、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表一中数据的含义,正值为溶液量增加、薯条失水,负值为溶液量减少、薯条吸水,故的溶液浓度最低。表二

20、中数据的含义,正值为薯条吸水质量增加,负值为薯条失水、质量减少,故的细胞液浓度最低。故 B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实验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15. 下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 A、B、C、D、E、F 表示某些物质,a、b、c、d 表示物质跨膜的运输方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是根毛细胞的细胞膜,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 A 物质的吸收B. 若是人体心肌细胞膜,b 和 c 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 CO2 、O 2C. 若是突触前膜,可通过 d 方式释放神经递质D. 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 B 组成的结构厚度变小,说明其具有

21、选择透过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 A、B、C、D、E、F 分别表示载体蛋白、双层磷脂分子、信息分子、糖蛋白、酶促反应的反应物、酶促反应的生成物,a、b、c、d 分别表示主动运输、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若是根毛细胞的细胞膜,中耕松土能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促进细胞呼吸功能,因而可促进 A 物质的吸收,A 正确;若是人体心肌细胞膜, b 和 c 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 O2、CO 2,B 正确;若是突触前膜,则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C 错误;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 B 组成的结构厚度变小,说明其具有流动性,D 错误。考点: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名师点睛】1生物膜的结构

22、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不同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胞吐及动物细胞吸水膨胀都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O 2、CO 2 的跨膜运输方式都是自由扩散,心肌细胞外的氧气浓度高于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正好相反。3该图的结构能反映出生物膜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交流、能量转换及酶的附着位点等多项功能。16. 下图为在最适温度和光照强度下,测得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环境中 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乙比植物甲对 CO2浓度更敏感B. 当 CO2吸收量为 c 时,植物甲与植物乙合成有机物的量相等C. d 点时植物甲细胞内产生

23、ATP 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D. 适当降低光照强度,b 点将向右移动【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7. 为研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生物小组制作了如图中 af 所示装置,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若 a 装置液滴不移动,b 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B. 若 a 装置液滴左移,b 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有氧呼吸C. 连接 ecd,给装置通空气, d 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D. f 放置一段时间后,连接 fd,d 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答案】

24、B【解析】若 a 装置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没有消耗氧气,即酵母菌没有进行有氧呼吸;b 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多于氧气的吸收量,结合 a 装置可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故 A 正确;若 a装置液滴左移,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了部分氧气;b 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比吸收氧气量多,即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故 B 错误;连接 ecd ,并从 e 侧通气,保证有氧条件,若 d 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故 C 正确;连接 fd,由于f 是密闭装置,若 d 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故 D 正确【考点定位】探究酵

25、母菌的呼吸方式18. 利用渗透作用实验原理可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概范围。将细胞液浓度相同的某种植物细胞(如下图所示),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出现 ad 四种细胞状态,则细胞液浓度最精确的范围在下列哪两个细胞所处的蔗糖溶液浓度之间( )A. cb B. ac C. a d D. dc【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 a 细胞基本没有变化,但液泡有的变大,说明细胞吸水,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b 细胞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失水较多,说明细胞液的浓度明显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c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失水,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d 细胞中液泡

26、有一定程度的缩小,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但浓度差不大,所以还没有发生质壁分离。由液泡缩小程度和质壁分离程度,可以判断细胞液浓度最精确的范围是在 a-d 两个细胞之间。所以 C 项正确。 A、B、D 项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教材中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19. 将叶面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一定相同B. 甲、乙两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都将逐渐下降C. 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

27、叶片所在小室中的 CO2浓度较乙低,则甲叶片的呼吸强度一定比乙低D. 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叶片所在小室中的 CO2浓度较乙低,则甲固定 CO2的能力较乙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不同的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光合速率也不同,故 A 错误;由于叶片置于密闭的小室中,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容器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少,光合速率会逐渐下降,故 B 正确;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叶片所在小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低,说明净光合速率强,但呼吸强度不一定低,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故 C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

28、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20. 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时,相关的细胞一定是液泡和线粒体B. 植物细胞原生质体最终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小于 1,说明细胞一定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C. 当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达到最大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一定相等D.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将其放入清水中,一定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答案】C【解析】如果植物细胞外是较高浓度的尿素溶液,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时,相关的细胞不需要线粒体,A 错误;植物细胞原生质体最终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小于 1,说明细

29、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B 错误;当外界溶液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不断升高;当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结束后,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C 正确;由于外界溶液浓度过高,植物细胞失水过多死亡,则发生质壁分离后,将其放入清水中,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 错误。21. 某植物在黑暗环境中释放 0.02mol/hCO 2(a=0.02),在其他条件不变而给予光照强度为 X 时,该植物则吸收 CO2为 0.1 mol/h,那么,在同样条件下给予光照强度为 X/2 时,该植物每小时吸收 CO2的量为( )A. 0.04mol/h B. 至少 0.

30、04mol/hC. 至多 0.05mol/h D. 至少 0.06mol/h【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已知,在黑暗环境中释放 CO2 0.02mol/h,光照强度为 X 时,该植物吸收 CO2 0.1mol/h,所以光合作用总吸收 CO2为 0.12mol/h;光照强度为 X/2 时,总吸收为 0.06mol/h,因黑暗环境中释放 CO2 0.02mol/h,所以吸收 0.04mol/h,因为光强-吸收 CO2的图象为先很快增长后减缓,所以至少0.04mol ,故选 B 。22.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生产上常应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农

31、作物病害。下列关于吡唑醚菌酯作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 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 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 ATP 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C. 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D.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 正确;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 ATP,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

32、 ATP 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B 正确;吡唑醚菌酯对真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因此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C 正确;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需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D 错误。【考点定位】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名师点睛】有氧呼吸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 丙酮酸+4H+能量 少量能量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2 丙酮酸+6H 2O 6CO2+20H+能量 少量能量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能量 大量能量23. 真核细胞中具有某些结构,能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以提高代谢效率。下列不属于此类结构的是( )A.

33、 神经细胞的树突 B. 线粒体的嵴C. 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 D. 叶绿体的基粒【答案】A【解析】题目中提到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的结构,而神经细胞的树突是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并没有酶的附着,A 错误;线粒体内膜折叠成嵴,增大了膜面积并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附着提供场所,B正确;粗糙内质网是附着了大量核糖体的细胞器,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内质网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场所,C 正确;叶绿体增加膜面积的方式是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分布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D正确。【考点定位】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名师点睛】细胞内酶具有催化作用,一般附着在膜结构上,以提高代谢的效率细胞内含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34、主要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24. 某研究小组利用能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实验设计如下。关闭活栓后,U 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 O2的消耗量B. 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 CO2的释放量和 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C. 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D. 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答案】D【解析】试题

35、解析:甲组右管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其液面变化表示氧气消耗量,A 正确。乙组右管含蒸馏水,不吸收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 CO2 的释放总量和 O2 消耗量之间的差值,B 正确。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表示进行有氧呼吸,乙组不变,表示 CO2 的释放总量和 O2 消耗量相等,表示说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综合两组结果,说明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C 正确。甲组右管液面不变,表示不消耗氧气,不进行有氧呼吸,乙组下降,表示 CO2 的释放量大于 O2 消耗量,说明微生物只进行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或者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生成酒精和二氧化

36、碳的无氧呼吸,综合两组结果,微生物只进行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D 错。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25. 鲁宾-卡门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其实验思路是:设法将 H2O 和CO2的氧区分开来研究。下列实验中与这个实验目的和思路最相似的是( )A.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B. 用 3H 标记的氨基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C. 赫尔希和蔡斯的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D. 卡尔文用 14CO2探明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

37、息已知,鲁宾卡门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其实验思路是设法将 H2O 和 CO2的氧区分开来研究。恩格尔曼水绵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利用了好氧性细菌和极微细的光束照射进行的,A 错误;用 3H 标记的氨基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是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没有将物质区分开,B 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元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然后去侵染细菌,单独研究它们的作用,C 正确;卡尔文用 14CO2探明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没有将物质区分开,D 错误。26. 洋葱是常用的生物学材料。下列有关实验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 用洋葱

38、鳞片叶内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B.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C.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D. 用料葱根尖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答案】C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考点:本题考查以洋葱为实验材料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27. 用草履虫进行 pH 变化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结果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B. 该

39、实验结果表明草履虫种群中有不同方向变异的个体C. 该实验结果表明草履虫种群中的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D. 若 pH 由 9 变为 5 仍有少量个体存活,说明这些个体的 pH 耐受范围广【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大多数草履虫在 pH=7 的环境下能够正常生活,少数草履虫在 pH=5 的环境下能够正常生活,而所有的草履虫在 pH=9 环境下不能正常生活,说明草履虫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A 正确;不同环境下,生存的草履虫数量不同,说明草履虫种群中有不同方向变异的个体,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B 正确;本试验只能证明草履虫存在变异,但是不能证明其变异的类型,C 错误;若 pH 由 9 变为 5 仍有少量

40、个体存活,说明这些个体的 pH 耐受范围广,D 正确。28. 小张查阅资料得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 55。下表是他为此进行的验证实验,但因各组结果相同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以下改进措施中可行的是( )试管 实验温度 3%淀粉溶液 1%淀粉酶溶液 1min 后碘液检测1 50 2mL 1mL 溶液呈棕黄色2 55 2mL 1mL 溶液呈棕黄色3 60 2mL 1mL 溶液呈棕黄色A. 将实验温度改为 0、55、100 B. 将淀粉溶液体积改为 4mLC. 将 淀粉酶溶液浓度改为 2% D. 将碘液改为斐林试剂【答案】B【解析】验证 -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 55,若果将实验温度设置为 0、 55、10

41、0,因为温度梯度过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酶的最适温度就是 55,A 错误;分析实验结果可知,三组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滴加碘液都不变蓝色,说明淀粉都完全水解,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淀粉溶液的浓度、减小酶的浓度或用量、缩短反应时间进行改进,BC 正确;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会破坏设置的温度条件, D 错误。29. 噬藻体是一种感染蓝藻的 DNA 病毒,科学家用 32P 标记噬藻体进行感染蓝藻的实验,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为保证单一变量,蓝藻也应用 32P 标记B. 实验预期结果为上清液的放射性强、沉淀物的放射性弱C. 可证明 DNA 是噬藻体的遗传物质D. 实验中应进行搅拌、离心等操

42、作【答案】D【解析】蓝藻为噬藻体的繁殖提供原料,不能进行标记,A 错误;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所以沉淀物的放射性强,B 错误;此实验只能证明噬藻体侵染蓝藻时 DNA 进入蓝藻细胞,不能证明 DNA 是噬藻体的遗传物质,C 错误;实验中应进行搅拌、离心等操作,D 正确。30. 呼吸熵(RQ)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物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在某温度下 10min 内,若甲、乙装置中液滴分别左移 30mm、200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熵是 1.15B. 上述装置也可测细胞呼吸类型; 若测某长出一片真叶的幼苗的呼吸熵,需黑暗处

43、理,避免光合作用干扰C. 可运用乙装置测量小麦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但需要设置对照组D. 为排除外界物理因素的干扰,应设置对照组,即另加两组装置分别与甲、乙相同,只是将等量的萌发的小麦种子替换为等量的煮沸灭菌的小麦种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甲装置中是清水无法吸收二氧化碳,乙装置中是 KOH,能吸收二氧化碳,甲向左移30mm,说明消耗的氧气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差值是 30mm,乙装置中向左移 200mm 说明消耗了 200mm的氧气,故释放出 170mm 二氧化碳,吸收了 200mm 氧气,比值为 0。85,故 A 错误。这个装置可以测呼吸类型,如果是幼苗需遮光处理,故 B 正确。如果用乙装置

44、测量有氧呼吸速率,还需要设置对照,故 C 正确。排除物理因素对气压的影响需将生物灭活,故 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二、非选择题31. 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Margulis)于 1970 年出版的真核细胞的起源-共生起源假说书中正式提出。她认为,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蓝藻有些未被消化,反而能依靠原始真核生物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逐渐进化为叶绿体。(1)图中原始真核生物与被吞噬的蓝藻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2)据题干信息可知叶绿体中可能存在的细胞器是_;叶绿体_(能/不能)合成自身所需全部蛋白质。(3)被吞噬而未被消化的蓝藻

45、为原始真核生物的线粒体提供了_。原始真核生物吞噬某些生物具有选择性是与其细胞膜上的_(物质)有关 。(4)马古利斯认为线粒体也是由真核生物吞噬某种细菌逐渐形成,试推测该种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是_,理由是_。(5)以下能为该观点提供依据的是(_) (填序号) 线粒体内含有 DNA 和 RNA,在遗传上具有半自主性 线粒体在细胞内可运动,并大量集中在代谢旺盛部位 线粒体的外膜成分与细胞的其他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细胞膜相似 吞噬现象普遍存在,如白细胞吞噬病菌【答案】 (1). 捕食和互利共生 (2). 核糖体 (3). 不能 (4). 氧气和有机物 (5). 蛋白质(糖蛋白/受体蛋白) (6).

46、有氧呼吸 (7).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线粒体内分解有机物需要消耗氧气) (8).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马古利斯认为,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蓝藻有些未被消化,反而能依靠原始真核生物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逐渐进化为叶绿体,据此答题。(1)根据题意,原始真核生物能吞噬蓝藻,可见存在捕食关系;有些蓝藻被吞噬后未被完全消化,而是形成叶绿体,从而制造养料,可见其与真核生物之间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2)蓝藻体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因此叶绿体中可能存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可以合成蛋白质,但叶绿体不能合成自身所需的全部蛋白质。(3)被吞噬未被消化的蓝藻成为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为线粒体提供

47、了氧气和有机物;原始真核生物吞噬某些生物具有选择性是与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4)由于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因此该种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为有氧呼吸。(5)线粒体内含有 DNA 和 RNA,在遗传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这为马古利斯的共生起源假说提供依据,正确;线粒体在细胞内可运动,并大量集中在代谢旺盛部位,这不能为马古利斯的共生起源假说提供依据,错误;线粒体的外膜成分与细胞的其他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细胞膜相似,这能为马古利斯的共生起源假说提供依据,正确;吞噬现象普遍存在,这能为马古利斯的共生起源假说提供依据,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明确蓝藻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后,逐渐变成叶

48、绿体,使得真核生物具备了光合作用的能力。32. 生物膜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能够维持相应环境内的物质浓度,这对于完成不同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维持依赖于生物膜的运输。根据是否需要能量,将物质的跨膜运输分为两大类,即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1)被动运输包括三种类型,除_外,另外两类都需要膜蛋白的协助: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其中,可在膜两侧进行移动运输的是_。(2)离子载体是一些能够极大提高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物质,目前发现的大多数离子载体是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它们能够杀死某些微生物。其中短杆菌肽 A 是一种十五肽的离子甘休,它能有选择地将单价阳离子顺浓度通过膜,如 H+、NH 4+、K +、Na +等,最终使膜内外部分单价阳离子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