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3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9767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6 6 课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 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 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 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 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

2、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 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 你回到 “那个多事之秋” , 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如何救国的, 翻到课本第 6 课。 (提示: “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 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

3、主学习:阅读教材,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 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 为“公车上书” 。 3.材料引入: 材料一 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 易曰: “穷则变,变则通。 ”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 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 6.教师讲述渡: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

4、国的狂潮,民族危 机严重。 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 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 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 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 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提示: 报刊 地 点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国闻报 天津 严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3.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

5、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 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一)百日维新 1.材料展示: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 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 ” “乱 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2.教师讲述: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 。康有为言辞恳 切,光绪帝被深深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 ,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3.学生发言:阅读教材,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提示: 内容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

6、上书言事 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 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4.问题探究: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提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二)戊戌政变 1.教师讲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 月 21 日,慈溪太后等发动政 变, 囚禁光绪帝, 搜捕维新人士, 废除变法诏令。 历时

7、103 天的变法失败, 史称“百日维新”。 2.图片展示:展示谭嗣同图片 3.学生感悟: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提示: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师提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5.教师归纳: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实力强大;维新派没有一个 坚强的领导核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人士缺乏 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6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 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

8、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 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 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1898年)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激化 过程 序幕:公车上书 发展:办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思想 高潮:百日维新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变革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 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 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 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 演变过程用 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