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课时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8731 上传时间:2020-07-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9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节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一、选择题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 2次冰期和3次冰期, 如图所示。据此完成 12 题。 1.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解析 第 1 题, 考查岩石圈(山地)、 大气圈(气温)、 水圈(冰川)之间的整体性关系。 解读图文信息

2、,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的抬升时间越早,终年积雪高度 越高, 故选 B 项。 第 2 题, 山地是否存在现代冰川, 与山顶的气温具有直接关系, 山顶气温较高,降雪融化难以形成冰川,故选 B 项。 答案 1.B 2.B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每况愈下, 播种面积也大为减少。 在江浙一带, 水稻不能正常成熟,多空壳瘪粒。在广东地区,不仅一年三熟已不复存在,就是 一年两熟制的范围大大缩减;同时,水稻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常有烂秧、少穗 和较高空秕率的现象发生,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下图为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 年气温距平及平均气温变化曲线。据此完成 34 题。 3.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

3、变化特点是( ) A.持续上升 B.波动上升 C.稳定 D.波动变化,暖期和冷期交替 4.导致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和广东地区水稻播种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乱使农业设施遭到破坏 B.气温偏低 C.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停滞不前 D.农业劳动力不足 解析 第 3 题,读图可知,历史时期东部冬半年气温处于波动变化之中,暖期和 冷期交替出现。第 4 题,读图可知,明清时期处于一个寒冷时期,气温偏低,热 量不足,对农业的种植制度,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大。 答案 3.D 4.B 读“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回答 57 题。 时间 含量 工业化前(17501800) 280 1958 年

4、 315 1990 年 353 1998 年 360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单位:体积分数10 6) 5.在近 40 年时间里,CO2含量增加值和平均年增加速度分别为( ) A.3510 6、10106 B.4510 6、10106 C.4510 6、1.1106 D.4510 6、2106 6.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 ) A.吸收太阳辐射,使人体增温 B.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 7.联系上表可知,近 50 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的原因是( ) A.自然原因造成 B.人为原因造成 C.自然原因和

5、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起主要作用 D.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起主要作用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 CO2含量增加值和平均年增加速度。CO2能强烈吸收 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近 50 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自然原 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起主要作用。 答案 5.C 6.C 7.C 下图为 19512002 年我国气温增长速率的分布图。据此回答 89 题。 8.19512002 年,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9.全球气温升高,是就

6、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地球上并非每一个地区气温都在升 高。图中能反映出该道理的地区为(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东北平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 第 8 题,结合图例,很容易判断出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气温升高最明 显。第 9 题,由图可知,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在 19512002 年气温出现了下降, 这充分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意味着全球每一个地区气温都在升高。 答案 8.A 9.B 10.CO2增多,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喜马拉雅山雪线高度降低 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 方向延伸 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A. B. C. D. 解析 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山的雪线

7、将上升,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将增多。 答案 B 读下图,回答 1113 题。 11.20 世纪 60 年代后( ) A.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B.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 5 倍 C.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 D.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1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 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C.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 2以内 D.近三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呈负相关 13.近年来,与 a、b 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A.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B.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C

8、.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D.南极臭氧层空洞逐步扩大 解析 第 11 题,通过读图 a,可知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持 续增加的,但增加值远未达到原数的 5 倍。由图 b 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气 温呈现出了波动上升的趋势,但由图 c 可知,我国目前气温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 平。第 12 题,由图 c 可知,我国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近五千年来气 温的波动值超过了 3。由图 a 和图 b 可知,近三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 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呈正相关,所以 D 错。第 13 题,由图 a 和图 b 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增加,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

9、趋势。由于气温升高, 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层发生磁暴、河流三角洲 向海洋推进及臭氧层空洞的扩大皆与之无关。 答案 11.A 12.B 13.A 二、非选择题 14.世界气候大会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 185 个国家的 代表将为 2012 年 京都议定书 失效后所应执行的新的气候保护条约进行准备工 作。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工业国家有责任在 2008 年到 2010 年之间同 1990 年相比减少 5.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图可以看出,近 150 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

10、原因有哪些? (3)近 150 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如何?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 (4)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 (5)关于消除地球的“温室”现象,保护好人类的家园,下列设想中,你认为不可 信的是( ) A.制作一个太空“窗帘”安置在日地之间 B.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之中 C.使用基因工程培植大量的海藻和海草,来吸收“温室气体” D.人工降雨 解析 近 150 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加之森林 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导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全球气温 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导致海平面也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消减二氧化

11、碳, 降低太阳辐射强度,可以减弱温室效应;人工降雨对温室效应减弱无影响。 答案 (1)不断上升,尤其是 1950 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 (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波动上升。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升 温。 (4)波动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 海水膨胀, 极地、 高山冰川融化, 导致海平面上升。 (5)D 15.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近 50 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_,造成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有 _ _。 (2)从空间分布看, 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 其中, 中纬度

12、地区_, 低纬度地区_。 (3)气候变暖对江苏省可能带来的影响有_ _。(至少列举三点)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 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 从近 50 年来的气候变化看, 气温 总体上波动上升。从我国近百年来气温上升幅度的分布图中看,我国西北地区上 升幅度最大,由此可判定气候变暖的地域差异。气候变暖对江苏省的影响从海平 面上升、 产业结构调整、 旱涝灾害等方面分析。 “节能减排”的意义从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暖 过度砍伐森林、燃烧矿物燃料等 (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 明显变暖 变暖不明显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 功能受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降水变率增大,易形成旱涝灾害等(任答三点即可) (4)节约能源,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 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鲁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