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 1 课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目标导航 1.了解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的斗争、 为捍卫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 2.知道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分析导致孙中山转变的原因及其转变所产生的影响。 3.结合孙中 山一生的主要活动,认识孙中山在 20 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1弃医从政 19 世纪末,孙中山放弃行医,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2转向革命 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上书李鸿章,但没有受到重视,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 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思维点拨 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
2、家独立、富 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兴中会 (1)时间、地点:1894 年,檀香山。 (2)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4)影响: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 2同盟会 (1)时间、地点:1905 年,日本东京。 (2)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 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4)意义: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
3、了一个新 阶段。 特别提示 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准备 (1)思想上:与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展开论战。 (2)军事上: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2经过 (1)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 (2)建立民国 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3)颁布临时约法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
4、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 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意义:它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 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3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易错提醒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这是与美国三权分立制政体相同的地方。 2 孙中山出于限制袁
5、世凯权力的需要, 实际上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 国家,从这点看又区别于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四、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实践 背景 时间 结果 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合同 1913 年 失败 护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 1915 年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两次护法 运动 捍卫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7年、 1920 年 失败 史论要旨 1 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结局失败, 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 不充分,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 的。 2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政府
6、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推翻北洋军阀而迁就西南军阀,再后来为 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结果陈炯明发动了叛乱。事实证明,革命派如果没有自己独 立的武装,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五、促成国共合作 1合作背景 (1)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 (2)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 (3)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 2合作实现 (1)标志: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基础:会议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 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史论要旨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的表现 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7、“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3.伟人逝世:1924 年抱病北上,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 政治主张,1925 年 3 月 12 日在北京逝世。 知识图示 主题一 孙中山一生的伟大转变 史料一 (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 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 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史料二 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 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 富强之大经, 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
8、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 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4 年 史料三 “革命为惟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 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 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1903 年 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的可知孙中山认为救国救民的关键是进行政治革新。由可知孙中山从 “医人”转向“医国”。 (2)由史料二中的可知孙中山向李鸿章提出的变法主张,并认为这是强国的根本。 (3)由史料三中的可知,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9、(2)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3)与史料二相比较, 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 1903 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 变化? 答案 (1)关键:改革政治。选择:从改良到革命(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 (2)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变化:方法上由改革到革命;目的上由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到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 共和国。 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早年的国外生活和求学经历, 使他萌发了“改良祖国, 拯救同群” 的愿望;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2)从“改良”到“革命”
10、:上书李鸿章受挫,让他认识到清政府无可救药的反动腐朽本质, 决心投身民主革命,武装推翻清政府。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多次民主革命的接连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寻 求能够摆脱困境并推进中国革命的新力量。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 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 新解释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开始革命时反对封建清王朝,没有明确 反帝,是因为还未意识到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之后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这 是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的过程。 主题二 孙中山的革命贡献和革命精神
11、史料一 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 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 潮,造成时势。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 孙中山 史料二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 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 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宣言, 继续努力, 以求贯彻。 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 尤须于最短时间, 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中
12、山选集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说明孙中山不屈不挠、勇往直前、顽强奋斗的大无畏精神。是“用能鼓 动风潮,造成时势”的体现。 (2)史料二是孙中山临终前口述的国事遗嘱 ,指出了国民革命的目的。指出国民革命 的道路和方法。是遗嘱的中心内容,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嘱托革命同志,采 用的方法,实现的目的。史料二反映出孙中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问题思考 (1)从史料一中可以感受到孙中山的什么精神?“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说明了什么? (2)史料二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高尚品质? 答案 (1)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大无畏精神。说明了在孙中山等人坚持不懈反清起义和英勇 顽
13、强精神的推动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推翻清朝统治的局面已经形成。 (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或“为国奋斗的高尚情 怀”)。 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 (1)历史功绩 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2)革命精神 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 义精神。 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
14、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1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 ) A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在其一生中最主要的贡献是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所以 B 项正确, A 不是最主要的功绩, 排除; C 不是最主要的功绩, 排除;D 不是最主要的功绩,排除。故选 B。 2191
15、2 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 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 C 解析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次革命,有很多封建王朝被推翻,所以 A、B 两项不符合 “有史以来所未有”“破天荒之创举”; 临时约法的颁布不是“变局”;中华民国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创了共和政体,因此,C 项符合题目要求。 3以下孙中山建立和维护民主制度的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发动二次革命 领导辛亥革命 建立中国同盟会 发起护国运动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16、 二次革命发生于 1913 年,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1 年,中国同盟会建立于 1905 年,护国 运动发生于 19151916 年,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故 C 项正确,A、 B、D 三项错误。 4孙中山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 总理,中国共产党尊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 孙中山的作风令人费解,因为他是个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在致力革命时,他宁愿选择 最少使用武力的措施达其目的。这是环境及其气质使然。外国人造成的恐惧,使他阻止与帝 国主义直接对抗。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他反对鼓
17、励阶级斗争,也不愿用暴力 手段去消除本国的不公正根源。简言之,他宁愿谈判而不从事杀伐,求和解而不想进行旷日 持久的斗争。这些品质使他看起来仿佛是唐 吉诃德式的而不是革命家式的奇怪人物,但更显 出他是个纯粹的人。美史扶邻著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 (1)怎样的“环境”将孙中山造就成为一位“勉为其难的革命家”? (2)“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在思想上表现为怎样的转变? (3)作为一位“纯粹的人”,孙中山先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的腐败;西方革命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决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接受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策”,形成新三民主义。 (3)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放眼世界的开放 心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