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1909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单元检测(四四)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书籍为吴泰先生所著宋朝史话 ,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书中第 五章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变法运动”,书中的“社会危机”可能是指 (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冗官、冗兵、冗费 少数民族的威胁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北宋初年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结果导致了冗兵、 冗费和冗官局面, 积贫积弱;统治者“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并导致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2.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 革主张。由此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 ) (一)明黜陟(按政绩升迁官员

2、);(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四)择长官; (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免去积欠的赋税 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A.发展经济 B.整顿吏治 C.增强军备 D.重视律令 答案 B 解析 十条改革主张中前四条都是关于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问题。可见,范仲淹认 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应是整顿吏治问题。 3.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 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农户按 户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 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 B. C. D.

3、 答案 D 解析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即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增加国家的收入。由农户 出资兴修水利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排除,故答案为 D。 4.“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 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 ) A.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答案 B 解析 “强制分派”等字眼说明材料意在强调官吏是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 段,B 项符合题意;A 项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官府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 和种子,C 项不符合题意;是以

4、青苗法聚敛财富而非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D 项不符合题意。 5.下图中有关宋神宗后宫妃嫔的立场说法正确的是( ) A.代表守旧官僚反对均田制 B.代表外戚反对保甲法 C.代表守旧官僚反对方田均税法 D.代表民意反对迁都洛阳的主张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法触犯了旧官僚的利益。A、D 两项与王安石无关,与保甲 法相比,方田均税法对旧官僚最为不利,故选 C 项。 6.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 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答案 B 解析

5、“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 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息农民起义,所以选 B。 7.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 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度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王安石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这说明他认识到传统的科举 考试不利于选拔真正的品学兼优之士。故 A 项为正确答案。 8.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 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 增加了政府的

6、财政收入 缓解了财政危机 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 缓和 了社会矛盾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题目材料反映出官府的府库充实,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成效。但王安石变法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也不可能彻底扭转积贫局面;题目材料并没有 涉及社会矛盾。因此,叙述均不正确。 9.王安石: “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 今之贫者举息于官, 官薄其息, 而民救其乏。 ” 司马光: “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

7、市场秩序 答案 C 解析 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 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A、 B、 D 都与材料无关, 因此选 C。 10.王安石在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中说: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则不教也;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答案 C 解析 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 A 项错误

8、;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 王安石变法主张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故 D 项错误。 11.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答案 C 解析 北宋初期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了军队战斗力,为抵御辽和西 夏侵扰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故 C 项正确。 12.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并把王安石 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

9、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 体系。这说明( )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看,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有溢美之词,充满了肯定,故 A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 然而自古以来, 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 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 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 20

10、 世纪 30 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 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 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必用,州县之事 不胜烦矣。 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三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 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 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 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 35 倍!向官府贷款,先申 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王安

11、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 的实际效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 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1)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 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收 入。 (2)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 加地方政府负担。目的:维护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3)看待: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注意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 兼顾多方利益

12、,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 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从对农民和政府的影响两个方面,概括王安 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第二小问从其积极影响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 依据材料二从监管和收取困难两个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从其阶级属性上分析。第 (3)问,第一小问从“有些地方利息之高”“道道手续都要求人”等信息中概括; 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 14.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 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

13、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 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 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史 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 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 步, 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岁以九月, 佐分地计量, 验地色好, 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 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 ,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 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

14、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 革命” 。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 万, 借期一年, 利息二千。 这其实已经很高了, 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 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 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 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 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所持态度的原 因。 (2)材料三中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

15、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案 (1)反对。原因:实行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等措施,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 利益。 (2)肯定。 原因: 因为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 目的是为变法制造舆论。 (3)观点:变法助长了腐败。 观点一:不正确。因为评价改革要放到当时特定的时代中去,从当时来看,变法 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于腐败,这不是王安石变法本身造成的,腐 败的根源是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的。 观点二:有一定道理。因为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危害了 百姓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 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 一中的“宽富而困贫”“使农民失业”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出其反对变法的态度;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分地计量” “以地之等,均定税数”等有效信息可知其 反对变法的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第(3)问,依据材料 四归纳概括易中天的观点,对其观点的评价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