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 课课 改革迫在眉睫改革迫在眉睫 基础巩固 1.439 年,北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其统一( ) 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 为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安定 的社会环境 彻底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为北魏全面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创 造了有利条件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各民族间的隔阂无法靠统一而消除,统一只是为各民族间隔阂的消除创造 了一定的条件。的叙述过于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 因在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 C.战乱不断 D.汉族的反抗 答案 A 解析 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
2、后,他们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 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故选 A。 3.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 )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 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 答案 C 解析 “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 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 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4.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3、。这反映了北魏当 时(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驱夏人(汉人)为肉篱”主要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矛盾的激化, B 项正确。 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 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提供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 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故选 B 项。 6.“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
4、族南迁), 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 利用作战所 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 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 契机。”这一王朝是( ) A.东汉 B.北魏 C.隋朝 D.唐朝 答案 B 解析 从“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 可知是南北朝时期, 可排除 A、 C、 D, “拓 展农业基础”“后汉”“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也能充分证明这 一王朝是指北魏。 能力提升 7.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 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
5、民族推行歧视政策 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 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 域战火连绵 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初,鲜卑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导致阶 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致使民族矛盾激 化。不符合史实,故选 A 项。 8.471 年, 孝文帝登上了北魏皇帝的宝座。 此时的北魏政权所要解决的最急迫的问 题是( ) A.一举统一中国 B.缓和社会矛盾 C.将都城迁至黄河流域 D.改变鲜卑的社会风俗 答案 B 解析 孝文帝上台时,北魏政权面临着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此时北魏
6、统治 者的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巩固统治,B 项正确。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 食货志 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 魏书 旧本魏书目录序 材料二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 老 ,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 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 孝文帝本纪 (1)根据材料一回答,北魏面临哪些危机?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所述是谁?反映了什么问题? (3)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二之间的关系。 答案 (1)危机: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经济上豪强地主隐 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实质: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 族歧视、压迫政策的矛盾。 (2)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 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需要反复阅读材料, 从中提炼当时北魏面临的严峻形势,从而理解以后改革的必要性。第(2)问通过材 料的出处即魏书孝文帝本纪和材料的文字叙述即可判断是谁,问题从材料 中的五经 庄 老可知。第(3)问需要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