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第 8 课课 箱子岩箱子岩 学习目标 1.比较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探讨文章的主旨。2.学习作者精妙传神的描写 手法。3.理解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青黛 ( ) 高矗 ( ) 烘炙 ( ) 罅 隙( ) 回溯 ( ) 膘 壮( ) 蹂躏 ( ) 杀戮 ( ) 嘈 杂( ) 船舷 ( ) 萎 落( ) 镀 了银( ) 硬弩 ( ) 角隅 ( ) 跛 脚( ) 抚恤 ( ) 跳踯 ( ) 答案 d i ch zh xi s bio r u l n l c o xi n wi d n y b x zh (2)多音字 和
2、唱和 和 牌 和 面 和 药 泊 湖泊 停泊 削 削 面 瘦削 答案 h /h/hu /hu p/b xio/xu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灸 炙 (2) 戮 戳 (3) 篷 蓬 (4) 辨 辩 答案 (1)针灸/炙烤 (2)杀戮/戳穿 (3)篷车/蓬荜生辉 (4)辨别/辩论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惊心动魄:_ (2)改朝换代:_ 答案 (1)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2)旧的朝代为新的朝代所代替,泛指政权更替。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回想起 50 年前那场惊心动魄 的战斗,老英雄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两行热泪。( ) (2
3、)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传统的生产经营、社会管理、消费方式等诸多方 面提出了改朝换代 的要求。( ) 答案 (1)。(2)。“改朝换代”泛指政权更替,这里应该用“革故鼎新”。 2辨词填空 (1)违犯 违反 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等)。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违反”所指的行为程 度比“违犯”轻。 对于带头闹事的人物,除了那些_刑法分子和现行反革命分子应当法办外,其余 的不应当轻易开除。 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_自然的习惯, 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 答案 违犯 违反 (2)制订 制定 制订:创制拟定,重在“订”。订,草拟或
4、拟写条文的过程,用于一般的具体事项。制定: 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重在“定”。定,决定,确定不变,它用于有关全局的重大问 题。 中国要不要_西部开发法,大家对此莫衷一是。 这生意也就正是有人可以赚钱,有人可以犯法,政府也设局收税,也_法律禁止, 又可以杀头,又可以发财,那种从各方面说来都似乎极有出息的生意。 答案 制订 制定 三、名言警句 课外名句课外名句 (1)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2)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我应当为自己感到庆幸。 (3)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4)我宁愿是一个
5、最渺小的人,心怀梦想以及实现梦想的愿望,也不愿意去做一个失去梦想和 愿望的最伟大之人。 (5)喜剧,乃是黑夜一般的人生旷野上,突然飞出来的一只萤火虫,它天真地以为,靠尾巴上 那点小火,可以把黑夜焚烧了。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享誉文坛,蜚 声海外。 代表作有石子船 虎雏 月下小景 八骏图等,中篇小说边城于 1934 年问世, 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1949 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1981 年出版了历时 15 年写成的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二、背景展示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
6、 岁以前生活在沅 水边的土地上;20 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他相信“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 的湘西。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神秘的悬崖箱子岩,就寄托了作家对湘西人民的 历史与现实、 过去与未来的苦苦思考。 沈从文 20 岁(1922 年)离开湘西, 1934 年又回到故乡, 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 , 箱子岩便是其中的一篇。 三、文学常识 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是以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叙下来,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 文体。 游记散文取材范围极为广泛。它可以记录一国的重
7、大事件;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奇 瑰, 叙述名胜古迹的沿革掌故; 也可以叙述各地的风土人情; 甚至可以记叙一街一桥的变迁, 反映一家一人的日常生活面貌。 游记散文一般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突出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旅游见闻中的某些 有深刻意义的片段描写,揭示事物的意义,寄托作者的情思。 游记散文的笔调往往轻快活泼,读后能给人优美隽永的感觉。 课堂导语 在我国西南的湖南、贵州、重庆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湘西,那里有 著名的吊脚楼、河街码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令人神往。上世纪二十年代 初期,有一位 20 岁的小伙子离开这里,到北京闯天下,但对故乡魂牵梦萦,十几年之后他又 回
8、到了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 ,这位小伙子就是现代文 坛上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沈先生的足迹,走进这片神奇秀 美的土地,走进沈先生。 本文共 20 段,可分为三部分,请根据图中的段落划分提示,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填在图中 横线处。 答案 写第一次到箱子岩时看到的湘西人民划龙舟的场面。写第二次到箱子岩时的复杂 感受。写贺龙的传奇故事。 1跛脚青年在文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他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异常恶劣”。他引起了作者对 乡村人物命运怎样的思考? 答:_ 答案 跛脚青年的形象使作者看到了湘西世风日下,人们渐渐失去淳朴、善良的品性,而靠 邪路混生活的人
9、反而为人们所钦羡。这是作者所担心的。忧虑之际,作者把这个跛脚青年当 成一副“以毒攻毒”的毒药。 2作者写贺龙这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答:_ 答案 贺龙是三湘大地上出现的风云人物。对于贺龙,作者是充满敬佩和期待的。二十年前 贺龙只是一个平常马夫,二十年后就成了统领千军万马的一方豪杰,“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 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什么写成的!”作者又一次提到了“历史”,这样的感 叹流露出作者希望当地人民能像贺龙一样去创造一段新的历史的期盼,表现出作者对美好新 生活的热烈期盼和希望。 3 在对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 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与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这三组 内容进行重点对比分析的
10、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对文章主旨的不同看法,然后归纳总结。 答:_ 答案 (1)赞扬对湘西淳朴自然的民风的由衷赞叹。 (2)感慨对民族文化旺盛持久的生命力的感慨。 (3)担忧对湘西社会前途的担忧。 (4)批判对外界社会日益败坏的世风对淳朴乡民的侵蚀与毒害的强烈批判。 (5)期盼对湘西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的热烈期盼和希望。 4 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来塑造跛脚青年这个人物形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 么样的人物? 答:_ 答案 (1)作者对跛脚青年的刻画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和语言描写,如“懒洋 洋”“拉开”“摊出”三个词语表现出他“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说明他蛮横、霸道、骄 气。
11、“发了财,哼。用得着瞒你们?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 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这段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他在众人面前既爱炫耀,好卖弄, 又狡黠得有所保留的心理,以及摆出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看不起别人的神态。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侧面描写主要通过别人对他的言行来体现。如第 9 段 中,跛脚青年刚出场时“许多人见了他都同声叫唤起来”,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 1518 段通过写在他离开后成衣人和水手对他的讨论,说明他是一个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的 兵痞、无赖的形象。 (3)作者在第 14 段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交代了跛脚青年与别人不同的经历:他当过兵,负伤
12、后跛了脚, 领到了一些抚恤金, 还有了“什长”这个名分, 做贩卖鸦片之类的“特别生意”。 (4)作者在第 19 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十五年前在渔船上欢乐跳踯的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在 十五年后成长为毒害乡民的什长,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 沈从文在箱子岩中所描述的湘西边城的人生,其实不太像是人生,这些与其他无生命物 质一样的生命,自生自灭,应该是一种悲剧的。但沈老并没有像鲁迅那样,对于他们的麻木 加以批判,相反,却是充满了理解和同情,把他们的生命概括为很从容地各在那里尽其性命 之理。有人认为:沈从文应该学习鲁迅,唤醒这些人。针对这一说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_ 答案 (示例一)沈
13、从文不该像鲁迅那样唤醒这些人。湘西百姓千百年来就有这样的生活方式, 在外人看来可能格格不入,但是对他们而言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生活方式,所以对此现象大 可不必感慨太多。 (示例二)沈从文应该像鲁迅那样唤醒这些人。一个人的麻木封闭是由于缺少外界的信息和正 确的思想造成的,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可以把我们的思想灌输给这些人,也许我们 看到的会是另一幅和谐的画面。 鲁迅先生在面对这些现象的时候, 都是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 鞭辟入里,唤醒众人。所以,沈先生也完全可以向鲁迅先生学习。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箱子岩中,端阳节赛龙舟就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
14、写青 年划龙舟的动作,侧面描写两岸观众呐喊助兴的情景,烘托出赛龙舟时的热闹场面。另外, 对跛脚青年的刻画也采用此种方法,肖像、动作、语言是正面描写,而旁人对他的议论则是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属于描写技巧之一。其特征是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 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从侧面烘托、 映衬, 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 侧面描写含蓄, 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技巧点拨 写作中应如何运用侧面描写呢? (1)以人衬人 即写此人为衬彼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作者意欲极
15、写罗敷之美,却未对 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 赞赏、痴迷等反应,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展,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 效果。这种“以不写写之”的侧面描写法,能充分地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一种不定 型的、没有限度的“揽之若无,思之则有”的审美效果。 (2)以物衬人 若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如初中学过的课文七根火柴通过对恶 劣甚至是险恶的环境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忘我革命精神的无名战士的形象。 (3)以物衬物 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以鱼来衬出水的清澈,虽没有一字一句写水,可是读者却能从潭 中鱼儿看出水清如镜,产生“水
16、尤清冽”的真实感觉,收到了从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 效果。 迁移运用 把“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扩写成一段话。要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至 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200 字左右。 答:_ 答案 (示例一)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天空中下起了鹅毛大雪,北风呼呼吹来。平静的 湖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大地一片素白。 在这寂静的世界里, 动物们要么躲在窝里呼呼大睡, 要么悄悄地出来觅食。在外面,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戴上了厚厚的帽子,还戴上了厚 厚的口罩, 全身上下裹得密不透风。 而在家里, 人们却穿得单薄多了。 关紧门窗, 生好暖炉, 家里温暖如春,一切严冬寒冷的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
17、 (示例二)寒风“呼呼”地咆哮着,用它那粗大的手指,蛮横地乱抓行人的头发,针一般地刺 着行人的肌肤。行人万般无奈,只得将冬衣扣得严严实实的,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 疾步前行。寒风瑟瑟地吹着,光秃秃的树枝发出簌簌的声响。周围没有一点人声,他在这环 境下,不停地抖,又是一阵风,一只乌鸦“扑棱”从田野间飞出,向天长叫,仿佛在抱怨着 什么。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二十年前澧州镇守使王正雅一个平常马夫, 姓贺名龙, 兵乱时一菜刀切下了一个 散兵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二十万军队来解决这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 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什么写成的! 运用示例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一
18、个小小的转折也许就是历史上不可抹杀的辉煌一笔。 贺龙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马夫,冲冠一怒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他的人生也由此展开了轰轰烈 烈的剧情,成为了纵横沙场令敌人胆寒的将军。很多这样的人物在改变着历史,也被历史改 变着,就像沈从文在他的湘行散记中感叹的那样:历史是多么古怪的事物。 二、课外素材 直面磨难的沈从文 沈从文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匹黑马。这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曾经一 文不名,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 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 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
19、持着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 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 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沫若本人对 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 服饰研究 ,并撰写了序言。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她的妹妹张充和补充:不折不从,亦 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选材感言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 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黑暗也不会黑得真让你 走投无路。只要内心够强大,性情够执着,苦难不过是露珠,迟早会在阳光下化为轻雾。它 可能会改变你的轨迹, 却不能摧
20、毁你的尊严与傲气。 当然, 它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 一切由你自己决定。 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 喜欢边城 ,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山水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 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 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 沾染一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 ,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 听到湘西的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嘹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
21、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这样写了,也是这样地爱了,爱得执着,如灵动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他 的爱人在他死后多年也终于悟出了从文先生这份纯真的爱。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从文先生无疑也是一座山, 他有着山的秉性。 在“文革”期间, 人们误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从 文先生认认真真地做了。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 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大家都 知道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从文先生也是著名的服装研究专家。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在“文革”中,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
22、 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而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 机盎然的大山。 在那沅江之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听到他在 吟唱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 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读后启悟 文章用朴素平实的笔触, 阐释了沈从文先生性格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阐释了 湘西的山水对先生性情的孕育与熏陶。文章采用了多段落结构的方式,具有轻快跳跃的节奏 和韵律,阅读的时候使人有一种面对“长河”般的快感。 近年来,这一类以文化、文学名人为素材,夹叙夹议的“秋雨体”,在高考作文中大量 涌现,但不少文章却出现了堆砌华丽辞藻、名人名言,滥用比喻、排比,追求形式花哨的不 良倾向,因此,本文这种朴实清新的文风尤其值得褒奖。 1名句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文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名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文人家一次就学会的东西, 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 也一定能学会; 人家十次能掌握的, 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能掌握。 3名句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文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4名句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文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