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0837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9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本文本 1417 虞美人虞美人 蝶恋花蝶恋花 雨霖铃雨霖铃 声声慢声声慢 李煜 晏珠 柳永 李清照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诵读这四首词,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词韵之美。2.思维与审美: (1)了解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2)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词中营造的意境以及 词中凝聚的感情;(3)赏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任务情境: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 文人就另辟路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 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味它们的动人之处。 虞美人 一、诵读全词,体会词韵。 春花/

2、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 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下面是这首词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图后问题。 (1)虞美人在简单的字句中将事物变化的对比表达得十分鲜明,请从“变”与“不变”、 “外物”与“人事”的角度对对比对象进行归类,在图中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2)虞美人在人事变化中传达出后主李煜深切的亡国之痛,又联系到自然风物,两相对比 之下,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在图中处填写这种情感的具体内容。 答案 不变的外物 巨变的人事 物是人非之痛 微任务活动 赏析语言

3、,体味情感 1 在古典诗词中, 一些虚词往往也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请认真体会这首词中“又”“应”“只 是”三个虚词所蕴含的内容。 答:_ 答案 “又东风”点明词人降宋后,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词人 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应犹在”,一个“应”字表明了词人对故国生活的强烈思念,而紧随其后的“只是”便以 叹惋的语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情。 2“雕阑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_ 答案 “雕阑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 词人身在汴京未见故都情景, 故用猜度语气写, 含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不知新主人对

4、它们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追思、悔恨、满腔悲 慨的心理活动。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写愁的千古名句,为什么? 答:_ 答案 作者运用比喻和设问,用春水来比喻愁,将抽象感情具体化,愁思像春水一样汪洋恣 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之多;又像春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应犹在”, 有的版本说“依然在”, 你觉得哪一个好? 答:_ 答案 (观点一)“应犹在”好。“应”是假想之词,模拟语气:“雕阑玉砌”也许还在吧。 有种深切的怀念在里面。只是当年曾在“雕阑玉砌”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 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语

5、气,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观点二)“依然在”好。“依然”表明改变的仅仅是自身的遭遇,这样更能产生物是人非的 感慨,也更能有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感叹。 蝶恋花 一、诵读全词,体会词韵。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 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二、下面是这首词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1)蝶恋花从不同角度抒写离别之苦,并采用不同的抒情方式,请结合词作内容,在图中 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2)蝶恋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和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来抒发词人的离

6、别之苦,请结合词 作内容,在图中处分别填写具体的自然景物或人物动作。 答案 景 直接抒情 西风凋碧树 望天涯 微任务活动一 把握意象,分析景物特点 1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答:_ 答案 (1)菊、兰、罗幕、燕子、明月。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 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草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2)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 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 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了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词的下片的第一句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与上片的景色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特

7、点? 答:_ 答案 下片写了西风使碧树凋零的景象。上下片不同的特点:下片写的是昨夜之事,而上 片写的是今晨之景,采用倒叙的手法,一方面使全词在章法上别出心裁,另一方面可见主人 公整夜未眠,看着由夜晚到早晨的景色变化,从而凸显思念之深、内心之苦;上片用字旖 旎,境界较小,而下片却忽而苍凉阔大起来,风格很不一样。 微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词人情感 3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词的上片是怎样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_ 答案 表达的是“离别之苦”,即主人公与恋人(友人)分别的离愁别恨。词的上片全部在写 景,出现了菊、兰、罗幕、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但这些意象都是浸透了主人公感情的。 菊花笼轻烟,

8、似脉脉含情;兰草沾露珠,似默默饮泣。首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 表面写烟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 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明 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 妙地表现离别之苦。 4在词的下片中,主人公是怎样来排遣情感的?有效果吗? 答:_ 答案 下片中主人公用“独上高楼”和“寄彩笺”的方法来排遣离恨, 但显然毫无效果。 “望 尽天涯路”,表明登楼遥望,但不见所思之人,因而想到音书寄远,但“山长水阔”,怎能 知道“彩笺”“尺素”寄往何处?这

9、种强烈的音书寄远的愿望与音书难抵的残忍现实反而更 突出了主人公的悲苦。 5“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_ 答案 (示例)“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遥望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 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强劲肃杀,“凋”字既写 出了景,又道出了主人公的凄楚之情。 “独上高楼”,为的是排遣苦闷,与上片的“燕子双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独”字写 出了主人公的孤独、迷茫、空虚、惆怅。 主人公虽然孤寂哀伤,但仍一往情深。“望尽天涯路”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 界,这高远空阔的境界却又给主人

10、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 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 颓靡的气息; 语言也洗净铅华, 纯用白描。 气象阔大, 境界高远, 可以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蝶恋花全词意象纷呈,借助多重概念隐喻了主旨,有人认为是哀愁之情,有人认为是思 念之情,对此,你怎么看? 答:_ 答案 (观点一)哀愁之情。词人巧妙地运用概念隐喻,通过将菊花、兰花隐喻为女子,烟隐 喻为愁,露珠隐喻为泪珠,生动地描绘出女子相思成愁、默默哭泣的画面,读来更加忧伤哀婉。 (观点二)思念之情。词人运用燕子是时间和思念之情的概念隐喻,巧妙地将罗幕间的轻寒与 燕子双

11、飞去联系起来。借描写客观景物的语言写出了女子深深的相思之愁。时间悄悄流逝, 春去秋来,罗幕间有了一缕轻寒,燕子似乎耐不住这秋天的寒意,成双成对地飞走了。罗幕 中的女子看到燕子双宿双飞,而自己是孤独一人,感到罗幕间更添寒冷,更是心中寒冷,倍 增思念。 雨霖铃 一、诵读全词,体会词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

12、/何人说! 点拨 词的上、下片都用五个入声字作韵脚。 二、在诵读全诗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答案 骤雨初歇 无语凝噎 千种风情难说 微任务活动一 理解词中所蕴含的词人情感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 答案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 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 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2有人评论说,“都门帐饮无绪竟无语凝噎”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如何理解? 答:_ 答案

13、这几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留恋处、兰舟 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练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 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写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 他们心里有很多话要向对方倾诉,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他们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 苦,通过这极力抑制着的哽噎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 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 3“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

14、绪有何联系? 答:_ 答案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 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 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 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 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4下片开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过渡转换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下片起笔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

15、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 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是把分别与悲秋两种情思结合 了起来。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体验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 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微任务活动二 鉴赏艺术技巧 5“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请分析这种艺术手法在柳 永的雨霖铃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_ 答案 (1)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是以哀景写悲情; “良 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 影无踪,使

16、人陷入了无边无际的离愁之中,所以,此处是以乐景写悲情。 (2)景与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3)浓情郁结于心,难以化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感达到高潮;离别之后, 这种愁绪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试分析该词虚实结合的艺术。 答:_ 答案 上片除“念去去”两句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 人与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反映的 是词人孤苦、寂寞的情绪。 7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 艺概 中指出, 柳永

17、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 所谓“点”, 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说 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答_ 答案 例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 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 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例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是“点”,写出了离别之苦, “杨柳岸、 晓风残

18、月”渲染了一种凄清的环境, 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8怎样理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表现出的凄美意境? 答:_ 答案 (1)从情境上看,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浇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 时已然无绪,便何况酒醒之后?词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 上,面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从画面色调上看,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折柳送行, 取其依依之态, 寄托拳拳之情。 另外, “

19、柳”“留”谐音, 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 月凄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 绪。从全词旨趣上看,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 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点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 渲染为一幅清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 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这两句暗含旨趣,画面生动,诱发想象,引起共鸣,因此成为千古佳句。 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具有豪放派的风格

20、,却出现在婉 约词人的代表作之中,这是否有些矛盾呢? 答:_ 答案 (观点一)这句话在整首词中并不矛盾。第一,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京城、离开心爱的 人之前,对今后的前途感到茫然,楚天辽阔却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感受,抒发了一种凄婉哀 怨的情感这是理由之一。第二,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同一个词人既可以 有婉约的作品, 也可以有豪放的作品, 所以即使这句话被视为“豪放”, 也并没有产生矛盾。 (观点二)整首词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哀婉、凄迷的意境,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一句,意境开阔,同整首词的意境不符。 声声慢 一、诵读全词,体会词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21、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 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拨 该词押的全是入声韵,入声的急而短的特点与全词表达的愁怨之情相切相合。 二、下面是这首词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1)声声慢围绕一个“愁”字,采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请在图中处填上相应的抒情 方式。 (2)声声慢的结尾“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然用“愁”字一言以蔽之,但“愁”的具体内 涵丰富,请结合词作内容,在图中处分别填写“

22、愁”的具体内容。 答案 (1)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2)半壁江山沦陷 漫漫余生难挨 微任务活动一 体悟作者情感 1本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它包含了怎样的丰富内涵? 答:_ 答案 愁。这种“愁”,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颠沛之苦、丧夫之痛、 亡国之恨。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怎样理解?“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 情思? 答:_ 答案 “雁过也”中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常常见到的,所以说“旧时相 识”。“雁”是信使,它让词人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词人心中的无 限凄凉。如今,丈夫已逝,谁再给她捎信?她又捎信给谁呢?睹物思人,雁是人非,

23、更感绝 望和悲哀。 3结合全词,说说“三杯两盏淡酒”一句中的“淡”字应如何理解。 答:_ 答案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 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境况是何等凄凉,心境 是何等凄苦。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凋零。“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由于自己 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虽然人不摘花,花也当自萎;及花儿已损, 则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词人惜花将谢的情怀。 5“梧桐

24、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 作用? 答:_ 答案 (1)一叶知秋,梧桐是哀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 思的象征。这几句渲染了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气氛。 (2)作用:这样的气氛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 介作用。 微任务活动二 赏析艺术技巧 6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 为什么? 答:_ 答案 这十四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 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十四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

25、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 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 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 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 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了词人 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一无所获,反被一种孤 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 而内。一句

26、“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 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7词中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哪些妙处? 答:_ 答案 (1)词人用口语的形式,直抒胸臆:这情形、这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 承担得了、说明得了?(2)“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 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引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 笔笔写愁, 这里除了悲欢离合的个人“私”愁外, 更有时代的、 民族的、 国家的“公”愁在, 真

27、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3)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词 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一词开篇连用叠词,奠定了全词悲愁的 感情基调。 词人“寻寻觅觅”的内容自古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你认为词人在“寻觅”什么呢? 答:_ 答案 (观点一)寻觅国家民族的前途。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 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游、辛弃疾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饮酒 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 (观点二)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

28、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 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她能说什么呢?只能独自一人愁。 (观点三)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 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那是因为 “才藻非女子事”。面对这样的社会,她只好一人咀嚼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字。 助读材料 1作者简介 (1)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南唐最后一位君主,世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纵情 享乐,政事不修。公元 975 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实为阶下囚。后 宋太宗命人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李煜擅长诗文,精通书

29、画,洞晓音律,词尤为五代之冠。其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善用比 喻,情景交融,语言明净,极富艺术感染力。他开拓了词的领域,对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等为其名作。后人将他与李璟的 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 (2)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词人。小时即有才名,七岁能文, 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 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自其门下。卒谥元献。晏殊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 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晏殊的词很典型地代

30、表了北宋前期词的雅化倾向。这种雅化,一方面是内容上的雅,另一方 面是文字上的雅。 内容上的雅, 表现在他虽写艳情, 写爱情, 却终未流露出轻佻庸俗的格调。 有珠玉词传世。 (3)柳永(?约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 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世称柳七、柳屯田,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柳永生于“太平时,朝 野多欢”的年代, 但是, 他碰上了号称“留意儒雅, 务本向道”的宋仁宗, 宋仁宗认为他“好 为淫冶讴歌之曲”,只能去“填词”,从此柳永便打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无所顾 忌地“纵游娼馆酒楼间”,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是长调(慢

31、词)的倡导 者,他通晓音律,其词多为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之作,“尤工于羁旅行役”之题。 柳永创作的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而风行天下,所谓“凡有 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的乐章集存词二百一十多首。 雨霖铃 八声甘州等都 很有名。 (4)李清照(1084约 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通晓音律,长于诗词, 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 绘, 对真挚爱情的抒发, 清新明丽, 意境优美。 南渡后, 她悲伤于自己的身世和

32、失去的幸福, 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作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 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背景展示 (1)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词。李煜降宋后,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内,过着朝夕以泪 洗面的凄凉日子。春花秋月使他触景伤情,回想起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他愁苦万分。宋太 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写下了这首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词中流露 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旧臣徐铉无意间将此事透露给宋太宗,太宗震怒,赐酒将他毒死。 死时仅 41 岁。 (2)蝶恋花一词写离别之情。主人公经过一夜相思之苦,清晨登楼远望,眼前一片空阔, 欲寄书信却不知寄往何处。

33、 (3)雨霖铃写于 1024 年,41 岁的柳永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本已考中,但临到皇帝圈点 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屡试不第,柳永愤而 离开汴京,到江南漫游,临行前,与恋人在都门外的长亭依依惜别。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 的人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失意孤独之感一起涌上心头。这首词就集中表达了词人这种复 杂的心情。 (4)声声慢写于南渡之后。金兵南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 难时夫妻俩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 离的苦痛。从此以后,李清照孤身一人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独处异乡,品尝 着

34、背井离乡之苦和国破家亡之悲,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声声慢就是这种深愁惨痛的最真 实的写照。 3名家点评 (1)虞美人 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 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 东风又入, 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 罪孽未满, 苦痛未尽, 仍须偷息人间, 历尽磨折。 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 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清代陈廷焯云韶集 “亡国之音,何哀思

35、之深耶!”传诵禁庭,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 良足伤矣。 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 野客 丛书又谓李白之“愁高滟滪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依愁”,为后主词所祖。但以水 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 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2)蝶恋花 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 之,但一洒落,一悲壮尔。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此第一

36、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 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 道。王国维人间词话 (3)雨霖铃 “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贺裳皱水轩词筌 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俞文豹吹剑录 (4)声声慢 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 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37、(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明)杨慎词品 先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明)茅暎词的 连下叠字无迹,能手。“黑”字妙绝。(明)陆云龙词菁 双声叠韵字要著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 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序论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知识 1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异义) 不堪 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古义:不忍。 今义:承受不了;不可,不能(多用

38、于不好的方面); 用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后面, 表示程度深; 坏到极深 的程度。 次第 这次第 古义:光景,情形。 今义:名词,次序;副词,一个挨一个地,依次。 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包含得尽。 今义:用在惊讶、反诘或责备等语气的句子末尾,表 示情况严重,没法儿收拾;不平常,很突出(多见于 早期白话)。 无绪 都门帐饮无绪 古义: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今义:没有头绪。 风情 便纵有千种风情 古义:情意。 今义:关于风向、风力的情况;人的仪表举止; 情怀,意趣;风土人情;景象,情况。 冷落 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 古义:萧瑟,清冷。 今义:不热闹;冷淡地对待。 2.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

39、(或用法) 知 往事知 多少 动词,知道,懂得 吾生也有涯,而知 也无涯 名词,知识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智慧 堪 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动词,忍心 千载谁堪 伯仲间 动词,能够,可以 穿 斜光到晓穿 朱户 动词,穿过 贯穿 古今 动词,贯通 望 望 尽天涯路 动词,向远处看 日夜望 将军至 动词,盼望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 王,以绝秦望 名词,希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相 执手相 看泪眼 副词,相互 儿已薄禄相 名词,相貌 洛阳亲友如相 问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可译为“你” 及时相 遣归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可译为“我” 更 梧桐更 兼细雨 副

40、词,又 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 动词,更换 3.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东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 名词用作动词,刮起了东风 帐 都门帐 饮无绪 名词用作动词,设帐 伤 多情自古伤 离别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伤感 凋 昨夜西风凋 碧树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 暖 乍暖 还寒时候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暖 二、古诗词常见意象 1梧桐: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 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2雁: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 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3黄花:黄花即菊花,它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一般

41、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隐士的象征,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斗士的象征,如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飒飒 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伤感的象征,如李清 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高洁品格的 象征,如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 尽更无花。” 一、 字寄李清照 翻开厚重的历史,踏入两宋滚滚的狼烟,是谁的身影在牵动着我的目光。 一梦千年的情节里,频频回首的是嗅青梅的女子,罗衣淡淡而来,再截一枝暗香疏影, 沾一滴绿肥红瘦,书那宋朝华美锦缎上清韵悠悠的一笔。 一段长长的

42、距离,沉沉的是把酒待月的孤独,你怀抱着三两枝慵倦的菊花,独立于帘卷 西风的廊下,你随手从书页间斟杯清酒,万千的心思,合一曲琵琶拨弄,在墨香古卷的文字 中翩然起舞。 一念间花落了,清愁薄绪,填满夜的每个空隙。声声慢,声声慢,载不动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的舴艋小舟,至今仍搁浅在那个靡丽朝代的藕花深处。 云烟漫漫,翠华摇摇,你细碎的莲步,走过脂冷与烟翠的山河,曾经执杯的纤手提笔运 墨,你素腕轻落,一笔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句在人杰与鬼雄间横亘而出。 尘世如烟, 转瞬千年, 当山光已残, 水色阑珊时, 你幽怨的身影仍停留在泛黄的文字间, 你看见了吗?一千年的风雨未曾停歇,一千年的黄花依旧消瘦,一千年你心碎的叹息,依然 置于我的案头,我似乎看见了,你辛酸的泪,穿越繁密的历史,于无声无息处坠落。 清照,风姿绰约的李清照,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词绝天下的李清照,你是一首婉约的古 琵琶曲,你是一阕清丽的长短句,你是一道花开千年不谢的风景,而我,只是身着素衣的女 子,守着你曾经的青灯古卷,在梧桐雨落的季节,等你乘一叶兰舟,从藕花深处涉来,陪我 同看那碧水云天,残月如钩。 赏析 李清照一生坎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