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0817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城(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边城(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边城(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边城(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边城(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本文本 16 边城边城(节选节选) 沈从文 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阅读课文,理解小说内容。2.审美:(1)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 物形象;(2)探究主旨意蕴。 任务情境: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即心中 的圣地。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 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 地栖居。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 湘西世界。 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边城节选部分写翠翠与傩送相识而引发的一系列

2、故事,请根据课文内容概述情节,在图 中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答案 翠翠看龙舟巧遇傩送 翠翠巧遇天保 微任务活动一 赏析小说环境描写 1从第三部分第 1、2 段来看, 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答:_ 答案 民风淳朴、地点僻远、环境太平、极具地域特色的如桃花源一样优美的生活环境。 2小说为什么刻画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盛大场面? 答:_ 答案 (1)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 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 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 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 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

3、人物做了铺垫。(2)边城的端午 节极具地域色彩,给人们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3第四部分第 1 段,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其作用是什么? 答:_ 答案 (1)特色:此段写景,作者着意运用颜色词:狗是黄色的,船是朱色的,河水是豆绿色 的。颜色亮丽,对比鲜明。 (2)作用:以景色美衬托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 4第四部分第 6 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 答案 落日西去、银色薄雾等环境描写,展现了边城特有的风光。而这种风光又折射出一种忧 郁的景致,衬托出翠翠焦急的心理状态,为下文翠翠涌现出可怕的念头做了一个自然的铺垫。 微任务活动二 赏析人物形象 5作者在第三部分中,通过顺顺不与儿子争显

4、本领而在危急时救人这一细节描写,想要揭示 什么? 答:_ 答案 通过顺顺这一形象,再现了当地人们古朴、淳厚、善良、纯真、无私的性格和品质,洋 溢着人性美。作者揭示了人性的淳朴和本善,认为帮助人是人最本质的特性,是义不容辞的责 任,这是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是“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寄寓着“爱”的美学理想。 6从第四部分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 答案 祖父因为要陪翠翠进城,就将渡船的职务交给了老朋友;念及老朋友的孤单,请他过 来吃饭;又因为惦念让老朋友也来城里看看热闹,所以才又回到渡口。从中可以看出祖父的 忠于职守、热心善良。 7阅读第五部分,分析下面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

5、样的心理,试完善下面的表格。 句子 人物心理分析 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 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祖父说: “顺顺真是个好人, 大方得很。 大老也很好。 这一家人都好! ”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答案 含蓄地点明了翠翠对两年前的那个端午节意外碰上二老的事念念不忘,体现了翠翠 含蓄多情的心理。 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 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

6、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 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没说全。 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同时 这里也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祖父所唱的歌令翠翠想到了此时正在青浪滩行船的二老, 反映出翠翠对二老的牵挂和思念。 8阅读课文,分析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 答:_ 答案 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少女。 (1)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依恋体贴。爷爷把她独自留在大河边时,她内心充满了不安与 恐惧,对爷爷心生埋怨,但当她回家看到醉倒的另一个老人时,埋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2)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少女的羞涩又

7、使她难以付诸行动。正当青春期的她,面对爷爷不 失时机的委婉引导,面对爷爷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时不时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在她身上,有着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 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于一体。 9 英俊勇敢而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 她和傩送相识时的一句玩笑话“大鱼来 咬了你”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答:_ 答案 (1)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 (2)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 (3)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的性

8、格和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 (4)“大鱼”作为贯穿翠翠和傩送间爱情的一根线, 这根线愈清晰, 两人之间的情感就愈浓烈, 但是又不难看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人性的含蓄化之间的矛盾又在无意间加剧了当事者内 心的痛苦。 微任务活动三 探究主旨意蕴 10作者写最后一段有怎样的用意和情感? 答:_ 答案 这是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 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 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 的湘西热土。 11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9、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本文中,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边城的 “人生形式”的? 答:_ 答案 (1)风景美: 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 天气又那么明朗;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 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2)风俗美: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中秋、过年月下对歌,舞龙,耍狮子,放 炮仗烟火。边城祥和安定,人民和睦安乐。 (3)人性美: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之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淳朴 的友情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 一面。如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

10、,也还是成为这个人 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二老傩送热心助人,即使被翠翠误会,也托人送翠翠回家;祖父身 上更是体现传统美德,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而商人也是一样的朴实,非坚持给钱不 可,最后祖父只收下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烟叶给商人。 12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答:_ 答案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 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边城”为题, 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 而与之相对的庸俗、 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 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

11、,于是写下这篇 文章,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愿。 边城是近乎纯粹的田园牧歌,抒写的几乎都是美好的人和事。但是,现实中的湘西,普 普通通,贫穷落后。所以有人认为沈从文对湘西社会的描写不真实,掩饰了当时湘西农村的 生活真相。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 答案 (观点一)不同意这种观点。沈从文在创作时,他笔下的湘西也许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湘 西, 但他是以真实的湘西为原型的, 对它进行艺术加工, 使其更加符合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 另外,作者是在发现大都市的丑恶以后创作的边城 ,所以他笔下的湘西更多的是童年时代 的湘西,那个时期,湘西因为地处偏远,还没有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城市

12、文明中负面因素的 影响,更多地带有农业文明中美好的东西。 (观点二)同意这种观点。文学要反映真实的生活,不应该掩饰与美化。小说家理应极力向我 们再现一个现实的世界,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小说获得最大限度的真实力量。小说家应该像 一位历史学家,必须叙述那些真实的事件。倘若某个故事无法让读者感到真实,读者便会觉 得自己的热情受到了侮辱,自然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特别是边城这样的小说,作者把 它作为真实的地理概念写出来,引发了读者对湘西的无限憧憬,他们亲临实地考察,感到特 别失望,就会认为沈从文掩饰了现实,误导了读者和社会。 助读材料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中

13、国现代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 碧等。从 1926 年出版第一本创作文集鸭子开始,出版了 70 余部作品集,有小说、散文、 文论、 自传等。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其中短篇小说 丈夫 贵生 三三 , 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 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2)沈从文轶事 沈从文初到北京时,生活极窘迫,不得已给当时的文化界名人写信求助。郁达夫收到信后 登门拜访了他,请他吃饭,送他钱和围巾,并推荐他在当时的报纸上发表文章。 胡适主持中国公学时,聘请沈从文讲授小说创作。第一天上课时,沈从文紧张得讲不出话

14、 来,十几分钟后才转身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沈从文非常喜欢他的学生汪曾祺, 沈从文的课满分只有 100, 但沈从文给汪曾祺打 120 分。 因为他认为太好了,满分都不够。 1979 年,荒芜发表了一首诗使沈从文走向大众。诗是这么写的:边城山城碧罗裙,小翠清 歌处处闻;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 1987 年、 1988 年, 沈从文两度入选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候选名单, 但由于沈从文的遽然离世, 未能获选。这一消息由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透露,他曾向中国驻瑞 典大使馆询问沈从文是否在世,得到的回复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2背景展示 边城最初

15、于 1934 年 1 月至 1934 年 4 月在国闻周报上连载,1934 年 10 月上海生活 书店初版。其后 40 年间,沈从文对边城屡有修改。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 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沅水 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 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 3名家评边城 (1) 边城 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 最好的语言。 既不似初期那样放笔横扫, 不加节制; 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

16、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 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2)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 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 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 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 加浓涂艳抹。潘旭澜 (3)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 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 Q

17、 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 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来国家回应 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刘洪涛 4文学常识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 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 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沈从 文等。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知识 (1)茶峒 (d n) (2)蘸 酒(zhn) (3)棕榈 (l) (4)蚱蜢 (zh mn) (5)糍粑 (c b) (6)泅 水(qi ):游泳。 (7)

18、喧阗 (tin):声音大而杂,喧闹。 (8)俨 然(yn):形容庄严;形容齐整;形容很像。 (9)悖 时(b i):走霉运,运气不好。 (10)歇憩 (q ):停息,休息。 (11)拮 据(ji ):缺少钱,境况窘迫。 (12)踹 水(chui):踩水。 二、名言警句 沈从文名句 (1)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2)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 地上。 (3)我宁愿是一个最渺小的人,心怀梦想以及实现梦想的愿望,也不愿意去做一个失去梦想和 愿望的最伟大之人。 (4)要想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先学会放弃眼前的那些利益,这样才能

19、获取长远的大利, 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5)青春意味着一种灵魂内战的胜利,意味着勇敢向前,战胜畏惧退缩,意味着渴望冒险,压 倒安逸平淡。 (6)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 1992 年 5 月 10 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 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 来此安葬。 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 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 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

20、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 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 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 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 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 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20 世纪 20 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 年 12 月 28 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 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

21、不 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 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地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 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1924 年, 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 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 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 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凸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教益 和启示。 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 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

22、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 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 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 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 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 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 先生撰书的挽联: “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蕴涵“从文让人”之意, 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 读其文、 听其言、 观

23、其行, 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 不能不引人深思。 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 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 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 的沈从文!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 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 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 写道。 2007 年 5 月 20 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 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

24、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 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注 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赏析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事散文, 也是一篇怀人的抒情散文。 作者用饱蘸感情的语言回 忆沈从文先生,赞美沈从文先生,怀念沈从文先生。像春天的细雨,润物无声;像涓涓的小 溪,流淌进读者的心田。湘西养育了沈从文,沈从文写活了湘西。在作者笔下,山、水、人 已浑然一体。 二、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 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

25、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 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 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 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 子的画像, 因为在服饰制度上出现了疑点, 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 若果这样, 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

26、,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 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 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 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 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 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 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 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

27、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 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 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 他又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 他是我的亲人, 是我的骨肉长辈, 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 交换交换痛苦; 不能拉拉手, 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

28、了多少内情。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 的关照,叮咛,鼓励。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 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 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 他说, 开斗争会的时候, 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 斗争会完了, 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 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 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

29、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 “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 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钱钟书先生,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你别看 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 想,是故乡山水的影响吧。(有删改) 赏析 文章从“平常”落笔,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沈从文“不平常”的崇敬之情。 “平常”是指沈从文用平常心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就, 用平常心对待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不 平常”的含义是沈从文才能智慧不平常,人格品质不平

30、常,成就影响不平常。 这两篇文章在“读沈从文”上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_ 答案 倾听那涛声写的是对沈从文先生的回忆与怀念,文中充满了对沈从文先生的 赞美之情。 平常的沈从文在着力展现沈从文学识渊博、处逆境心态豁然达观的同时,表露 了深厚的叔侄之情。 你对沈从文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 答:_ 答案 (示例) 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 喜欢边城 ,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山水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 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

31、的是最 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 沾染一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 ,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 到湘西的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嘹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这样写了,也是这样爱了,爱得执着,如灵动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他的 爱人在他死后多年也终于悟出了从文先生这份纯真的爱。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从文先生无疑也是一座山, 他有着山的秉性。 在“文革”期间, 人们误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从 文先生认认真真地做了。他用大

32、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 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大家都 知道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从文先生也是著名的服装研究专家。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在“文革”中,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 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而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 一条汩汩流动, 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 一座四季常青, 生机盎然的大山。 在那沅江之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听到他在 吟唱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 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素材点击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古朴而淳厚的风情画,寄托

33、着作者“美”与“爱”的理 想。小说中的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他们都有着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都具有一 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文中所抒写的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祖孙之间的真挚亲情、邻里之间的善良友情,表现出一 种真实、纯朴的人性美。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热 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运用角度 精彩运用 看倦了霓虹闪烁的纷扰,听够了市井红尘的喧嚣,静静的夜,心却翱翔于青山绿 水之间。 我向往高山流水,云淡风轻,月照花拂,自然轻灵。捧起沈从文的边城 ,山依旧绿, 人依旧美。

34、“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看山望月赏水是消遣,千里之外,唯有 这才是一种淡雅闲适。我惊诧于边城将陶渊明的理想演绎得如此浪漫而又美丽。许久才 发现,在浮沉奔波的人生旅途中,半日的清闲又是何等的美丽。难怪诗人李涉感叹:“终日 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连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花香送微影,风清涤埃尘,临月听蝉,抒不尽闲适对空林。天之涯,海之角,流水是天 上的浪花,流云是地上的江河。云海之幻,姿态百变,不变的是情怀,我依然是行云流水一 片天。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 课文借鉴 小说 边城(节选) 并无静止的独白式的大段内心剖析, 也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 而是以细致入微而传神的动

35、作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翠翠的情感萌动,揭示了 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内心隐秘。她虽然敏锐地感到有些模模糊糊的东西闯进自己的心中, 但由于年龄尚小, 缺乏情感体验, 因而当面对这些问题时, 却又做不出条理明晰的理性思考, 只能有一种潜意识的迷惘感,神态常表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痴思。这正表现出爱的幼芽在这 个天真、娇憨、单纯的少女的心里躁动。作者选取特定环境下人物的神态、行动构成的强烈 的暗示,指引人们透过这些神态、行动去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点拨 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多样,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1)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

36、、透露 “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2)动作暗示: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3)景物烘托: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 特定心情。 (4)心理概述: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 由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价的,因此不但便于比较细腻地 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 争,在行文时比较灵活方便。 即时训练 以考试开始为场景,写一段心理描写的文字,200 字左右。 答:_ 答案 (示例)本以为我会淡定地等着卷子传到我手上,但是看到老师抱着卷子走进教室的时 候,我就有种嗓子里有异物的焦灼感,看着桌子上的小黑点,脑子里迅速地转着这两天临时 抱佛脚复习的内容,只不过大多和这门考试没什么关系。老师在点卷子,我下意识地看看周 遭的同学,大家表情各异,却都有紧张的神色,我觉得浑身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我把笔袋 拉开,检查着自己的文具是否齐全,心里却想着,桌洞里那本语文书不会让老师误认为我作 弊吧?考试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