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O BSi CAl DFe 2 (3 分)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是( ) A粮食发酵 B切割玻璃 C湿衣晒干 D粉碎废纸 3 (3 分)物质名称与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 A氧化二氮:N2O B碳酸:CO3 C碳酸氢铵:NH4HCO3 D氯化钾:KCl2 4 (3 分)液态水变成气态时体积膨胀,此过程中水分子发生的变化是( ) A体积增大 B质量增大 C个数最多 D间距增大 5 (3 分)按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废气的电器属于( ) A湿垃圾 B有害垃圾 C可回收物 D干垃圾 6 (3 分)表示两个氢分子的符号是( ) A2HCl B2H CH2 D2H
2、2 7 (3 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 A红磷 B木炭 C氢气 D铁丝 8 (3 分)干冰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人工降雨 B无水灭火 C保存食物 D舞台“雾气缭绕” 9 (3 分) “火上浇油”可以使燃烧更剧烈,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加易燃物 B增大氧气浓度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 10 (3 分)在常温下,向 pH3 的苹果汁中不断地加水,则该苹果汁的 pH 变化情况正 确的是( ) A不断变小 B一直变大 C可能等于 6 D可能等于 8 11 (3 分)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 ) A面粉 B味精 C蔗糖 D酒精 12
3、(3 分)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第 2 页(共 26 页) AMg+O2MgO2 B2Mg+CO22MgO+C C2Mg+O22MgO D2Mg+O22MgO 13 (3 分)根据化学方程式 S+O2SO2,无法获得的信息是( ) A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B参加反应硫和二氧化硫的质量比 C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 D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14 (3 分)对“混合物”理解错误的是( ) A一定由多种物质组成 B一定由多种分子组成 C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 D可能由多种原子组成 15 (3 分)检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正确操作方法是( ) A点燃气体,
4、观察气体是否燃烧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固体颜色是否变化 C闻气体的气味,是否闻到有特殊气味 D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 16 (3 分)如图是气密性检查的实验操作,实验失败主要原因是( ) A烧杯中的水太少 B手捂得不够紧,导致热量不够 C锥形瓶中没有水,导致长颈漏斗没有液封 D导气管的橡皮管处没有弹簧夹 17 (3 分)对 1mol N2的理解错误是( ) A它与 1mol O2 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 B与 CO 的摩尔质量相等,都是 28 C含有 2mol 氮原子 第 3 页(共 26 页) D约含 6.021023 个 N2 18 (3 分)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燃料,完全燃
5、烧后得到二氧化碳质量最多的是( ) AC3H6 BC2H4 CCH4 DC 19 (3 分)t时,在 5g 水中不断加入固体物质 A,溶液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 法正确的是( ) At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 80g/100g 水 B溶液 2、3 都属于饱和溶液 C溶液 1、2、3 溶质的质量分数依次增大 D无法判断 A 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 20 (3 分)Ca(HCO3)2CaCO3+CO2+H2O,是石灰岩溶洞形成的主要反应。 将 1molCa(HCO3)2 加热 t2 秒时停止加热。如图表示 0t2 秒过程中固体的物质的量 随时间变化情况(该过程的 CaCO3 不分解) 。说法
6、错误的是( ) A0t2 反应阶段,固体 a、b 的物质的量不变 B0t2 反应阶段,固体 a、b 的质量变小 Ca、b 两点固体中钙元素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固体 a、b 中所含碳元素物质的量的比值一定为 2:1 七、填空题七、填空题 21 (3 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第 4 页(共 26 页) 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填化学式) 。 写出氧化汞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 对微粒示意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每二个氧原子可以构成一个氧分子 B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反应前后氧、汞元素存在形态都发生变化 D反应过程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降
7、低为 0 价 E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22 (3 分)果糖(C6H12O6)大量存在于水果中。每个 C6H12O6是由 个原子构成。 它在体内代谢的化学方程式 酶为:C6H12O6+6O26X+6H2O,该反应生成物 X 表示的物质是 。1mol 果糖分 子中碳原子的质量与 g 蔗糖(C12H22O11)中碳原子质量相同。 23 (3 分)水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是生命之源。 验证水的组成。 观察图一,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a 管连接电源的 (选填“正 极”或“负极” ) ,通电后电极上的现象是 。 分析图二,点燃氢气前,可选用 干燥氢气。 “干燥”的目的是 。 第 5 页(共 2
8、6 页) A熟石灰 B无水硫酸铜 C生石灰 D硫酸铜晶体 自来水净化。 利用活性炭具有 性,常用于净水。 自来水生产中加入氯气的目的是 。 24 (3 分)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如图 1 是甲、乙两物质(固体不含结晶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M 点表示意义是 。在 20时,20g 水中需加入 g 甲物质,配成饱和 溶液。 .50g 20%乙溶液,加入 g 水能配成 10%的乙溶液。 .20时将 12.5g 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加入试管 1、2 中,然后进行如图操作。 当温度计的度数为 5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试管/选项 A B C D 1 固体增多 固体减少 固体增多 固体增多 2 固体增多
9、 固体消失 固体减少 固体消失 八、简答题八、简答题 25实验室制取气体是初中重要化学实验之一。 第 6 页(共 26 页) A、B 装置的试管都需要固定,固定试管的仪器名称是 。 写出 A 装置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取用氯酸钾药品的仪器名称 是 。根据装置的导 气管推测实验收集氧气时采用方法是 。如用 A 装置 进行实验,发现正在收集氧气迅速减慢,可采用 操作使反应继续进行。 将酒精灯位置升高酒精灯稍向右移动试管向下移动加少量二氧化锰 若 B 装置 K1 处于关闭状态,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分液漏斗内液体不会全部顺利 流入试管中。主要原因是 。 试管内压强略大于外面大气压分液漏斗中液体太多
10、 装置漏气分液漏斗内压强太小 B、C 装置都可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理由是 。观察 C 装置,判断该装置 正处于 反应(选填“正在”或“停止” ) 。使用 C 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 。 把 2g 含 80%碳酸钙的大理石放入 14.6g 过量的盐酸中完全反应,理论上可生成 mol 二氧化碳(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 26甲、乙二个实验用于验证水的性质。 甲:验证水与二氧化碳反应 乙:验证水与生石灰反应 写出甲实验化学反应方程式 。步骤二,胶头滴管中试剂名称是 。 乙实验发生反应时出现现象是 。 甲、乙实验都使用酸碱指示剂,其目的是 。 27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
11、种或几种。甲、乙、丙三组同 学为验证其组成,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如下: (夹持仪器已省略,假设气体 均吸收完全) 。 第 7 页(共 26 页) 结论 甲组 乙组 丙组 含有 CO、H2O(气) 含有 CO、CO2、H2O(气) 一定有 CO、 H2O (气) 可能 CO2 写出装置 D 中溶液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 由三组结论可以发现,同学们对混合气体中是否存在二氧化碳引起争议,为了确定二 氧化碳是否存在,应该在 (选填“A” “B”或“C” )装置之前连接一个装有澄清 石灰水的多功能瓶 E改进后,整个实验过程中有多处现象都可以证明 CO 存在,这些 现象分别是 。 C 装置的作用
12、是防止反应结束后液体倒流。a、b 导气管在试剂瓶内正确位置 是 。 第 8 页(共 26 页) 2020 年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上海市黄浦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 (3 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O BSi CAl DFe 【分析】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判断。 【解答】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钙,在 金属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铝。 故选:C。 【点评】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是化学推断的题眼,是化学考查重点之一,有时出现在推断 题中,有时单独考查,熟悉化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
13、前提。 2 (3 分)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是( ) A粮食发酵 B切割玻璃 C湿衣晒干 D粉碎废纸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 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 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粮食发酵有菌类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A 正确; B、切割玻璃只是将玻璃断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 C、湿衣晒干是水分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错; D、粉碎废纸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 D 错。 故选:A。
14、【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 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 质形状的变化。 3 (3 分)物质名称与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 A氧化二氮:N2O B碳酸:CO3 C碳酸氢铵:NH4HCO3 D氯化钾:KCl2 【分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 第 9 页(共 26 页) 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读作“某化某” 。 【解答】解:A、N2O 从右向左读,读作一氧化二氮,故选项读法错误。 B、碳酸的化学式为 H2
15、C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C、碳酸氢铵中铵根显+1 价,碳酸氢根显1 价,其化学式为 NH4HCO3,故选项化学式 书写正确。 D、 氯化钾中钾元素显+1 价, 氯元素显1 价, 其化学式为 KCl, 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 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与读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 的关键。 4 (3 分)液态水变成气态时体积膨胀,此过程中水分子发生的变化是( ) A体积增大 B质量增大 C个数最多 D间距增大 【分析】根据分子间有间隔进行分析,水由液态煮沸后变成气态,水分子没变
16、只是分子 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解答】解:A、水是由液态煮沸后变成气体,水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变化 的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故 A 错; B、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所以分子质量不变,故 B 错; C、水由液态变成气体,水分子的数量没有变化,不会增多,C 错; D、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没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分子在物理变化时的变化及其性质,只有这样才 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5 (3 分)按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废气的电器属于( ) A湿垃圾 B有害垃圾 C可回收物 D干垃圾 【分析】
17、根据垃圾的分类标准解答。 【解答】解:可回收物,是指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金属、废织物等适宜回 收、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废旧电器属于废弃金属,属于可回收物。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可以正确解答。 第 10 页(共 26 页) 6 (3 分)表示两个氢分子的符号是( ) A2HCl B2H CH2 D2H2 【分析】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 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 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 2HCl 可表示 2 个氯化
18、氢分子,故选项错误。 B、2H 可表示 2 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 C、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 上相应的数字,则 H2可表示 1 个氢分子,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 上相应的数字,则 2H2可表示两个氢分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与含 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 (3 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 A红磷 B木炭 C氢气 D铁丝 【分析】A、根据红白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物的颜色
19、和状态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物的颜色和状态判断 C、根据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物的颜色和状态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物的颜色和状态判断 【解答】A、红磷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B、木炭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气体; C、氢气在氧气中能够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D、铁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故选:D。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纯属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只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不难得出正 确的答案 8 (3 分)干冰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人工降雨 B无水灭火 C保存食物 D舞台“雾气缭绕”
20、 第 11 页(共 26 页) 【分析】A、运用干冰易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解答。 B、运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解答。 C、运用干冰易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解答。 D、运用干冰易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解答。 【解答】解:A、干冰易升华吸热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就是运用了 干冰的物理性质,错。 B、 干冰用于灭火运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物理性质、 以及二氧化碳不燃烧也 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正确。 C、保存食物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错。 D、舞台“雾气缭绕”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的物理性 质,错。 故选:B
21、。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用途和性质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 要贯通所学知识。 9 (3 分) “火上浇油”可以使燃烧更剧烈,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加易燃物 B增大氧气浓度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 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 “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 燃烧更旺,故选项说法正确。 B、 “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而 不是增大氧气浓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C、 “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
22、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而 不是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D、 “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而 不是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 题的关键。 第 12 页(共 26 页) 10 (3 分)在常温下,向 pH3 的苹果汁中不断地加水,则该苹果汁的 pH 变化情况正 确的是( ) A不断变小 B一直变大 C可能等于 6 D可能等于 8 【分析】根据向酸中不断加水,溶液 pH 的变化情况分析; 【解答】解:在常温下,向 pH3 的苹
23、果汁中不断地加水,溶液的 pH 逐渐变大,但不 会等于 7,更不会大于 7;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可以正确解答。 11 (3 分)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 ) A面粉 B味精 C蔗糖 D酒精 【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 合物。 【解答】解: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故 A 正确; B、味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 B 错; C、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 C 错; D、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 D 错。 故选:A。
24、【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 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12 (3 分)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Mg+O2MgO2 B2Mg+CO22MgO+C C2Mg+O22MgO D2Mg+O22MgO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 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该化学方程式氧化镁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2Mg+O22MgO,故选项错误。 B、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2Mg+O22MgO,故
25、选 项错误。 第 13 页(共 26 页) C、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2Mg+O22MgO,故选 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 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 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13 (3 分)根据化学方程式 S+O2SO2,无法获得的信息是( ) A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B参加反应硫和二氧化硫的质量比 C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 D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分析】从化学
26、方程式获得的信息主要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物质间质量 的关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化学方程式,等号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故选项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故选项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无法确定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故选项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等号上方的是反应条件,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 (3 分)对“混合物”理解错误的是( ) A一定由多种物质组成 B一定由多种分子组成 C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 D可能
27、由多种原子组成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 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解:A、混合物一定由多种物质组成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混合物一定由多种分子组成错误,也可以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错误符合题意, 第 14 页(共 26 页) 故选项正确; C、 混合物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正确, 如氧气和臭氧等, 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项错误; D、混合物可能由多种原子组成正确,如稀有气体,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
28、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 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 (3 分)检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正确操作方法是( ) A点燃气体,观察气体是否燃烧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固体颜色是否变化 C闻气体的气味,是否闻到有特殊气味 D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 是不会燃烧的,不能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B、通过灼
29、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观察 固体颜色是否变化能检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故选项正确。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没有气味, 用闻气体的气味的方法不能检验是否混有少量一氧 化碳,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倒入少量澄清 的石灰水,不能检验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 (3 分)如图是气密性检查的实验操作,实验失败主要原因是( ) A烧杯中的水太少 B手捂得不够紧,导致热量不够 第 1
30、5 页(共 26 页) C锥形瓶中没有水,导致长颈漏斗没有液封 D导气管的橡皮管处没有弹簧夹 【分析】根据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解:检验装置气密性时,需要对密闭容器加热,装置内的气压增大,导管口有 气泡冒出时,装置气密性良好,但是本题的锥形瓶内没有装水将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液封, 气体也可以从长颈漏斗逸出,导致实验失败,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正确操作,结合不同的装置进行具体的分析。 17 (3 分)对 1mol N2的理解错误是( ) A它与 1mol O2 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 B与 CO 的摩尔质量相等,都是 28 C含有 2mol 氮原子 D约
31、含 6.021023 个 N2 【分析】根据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表示物质所 含微粒数(N) (如:分子,原子等)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1 个氮分子和 1 个氧分子均含有 2 个原子,1mol N2与 1mol O2 所含的 原子个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为 g/mol,在数值 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氮气与 CO 的摩尔质量相等,都是 28g/mol,故选项说法错误。 C、1 个氮分子中含有 2 个氮原子,则 1mol N2中含有 2mol
32、 氮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1mol 氮气中约含 6.021023 个氮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物质的量的意义,掌握物质的量的含义、单位、应 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 (3 分)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燃料,完全燃烧后得到二氧化碳质量最多的是( ) AC3H6 BC2H4 CCH4 DC 【分析】先根据 ABCD 中的四种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找出这四种物质分别与 二氧化碳的量关系,再判断若四种物质量相等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多少。 【解答】解:这四种物质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式分别为: A、C3H63CO2 第 16 页(
33、共 26 页) 1 3 B、C2H42CO2 1 2 C、CH4CO2 1 1 D、CCO2 1 1 由关系式可以看出,等物质的量的上述四种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 碳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C3H8即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 二氧化碳的质量最多的是 C3H6。 故选:A。 【点评】题考查了含碳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量的情况,该题解题方法多种,但是最简 单的方法就是找出规律:其实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的多少,是由该物质中的 C 元素来决 定的,因为不计氧气的消耗,所以 C 越多的,生成的 CO2必然越多。 19 (3 分)t时,在 5g 水中不断加入固体物质 A,溶
34、液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 法正确的是( ) At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 80g/100g 水 B溶液 2、3 都属于饱和溶液 C溶液 1、2、3 溶质的质量分数依次增大 D无法判断 A 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 【分析】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在 100g 溶剂这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是该温度下 该物质的溶解度; 溶质质量分数100%。 【解答】解:A、溶液 3 中含有固体 A,说明第三次加入的 2gA 可能部分溶解,也可能 全部没有溶解,即 5g 水中至少溶解 4g 固体 A,说明 t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等于或大 第 17 页(共 26 页) 于 80g/100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35、 B、溶液 3 属于饱和溶液,溶液 2 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 正确; C、溶液 1 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 2、3,溶液 2、3 质量分数可能相等,也可能溶液 2 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 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 过程中和温度无关, 因此无法判断 A 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 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要注意理解。 20 (3 分)Ca(HCO3)2CaCO3+CO2+H2O,是石灰岩溶洞形成的主要反应。 将 1molCa(HCO3)2 加热 t2 秒时停止加热。如图表示 0t2 秒过程中固体的物质的量 随时间变化
36、情况(该过程的 CaCO3 不分解) 。说法错误的是( ) A0t2 反应阶段,固体 a、b 的物质的量不变 B0t2 反应阶段,固体 a、b 的质量变小 Ca、b 两点固体中钙元素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固体 a、b 中所含碳元素物质的量的比值一定为 2:1 【分析】根据碳酸氢钙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以及元素守恒的方 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Ca(HCO3)2CaCO3+CO2+H2O,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可知, A、 不论碳酸氢钙是否完全反应, 反应前后固体的物质的量都相等, 所以 0t2 反应阶段, 固体 a、b 的物质的量不变,故 A 正确; B、0t2 反应阶段,碳酸氢
37、钙分解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固体 a、b 的质 量变小,故 B 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 a、b 两点固体中钙元素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故 C 正确; 第 18 页(共 26 页) D、0t2 反应阶段,不能确定碳酸氢钙是否完全分解,所以固体 a、b 中所含碳元素物 质的量的比值不一定为 2:1,故 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难度不大,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训练即 可完成。 七、填空题七、填空题 21 (3 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HgO (填化学式) 。 写出
38、氧化汞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gO2Hg+O2 ,该反应的反应类型 是 分解反应 。 对微粒示意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DE 。 A每二个氧原子可以构成一个氧分子 B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反应前后氧、汞元素存在形态都发生变化 D反应过程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为 0 价 E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分析】根据分子的定义和氧化汞的构成分析回答。 根据氧化汞加热的反应分析回答。 根据微粒的构成及变化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氧化汞分 子,化学式是; HgO。 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了汞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gO2Hg+O2, 该反应由一种
39、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每二个氧原子可以构成一个氧分子,故 A 正确; 第 19 页(共 26 页) B由汞的构成可知,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 B 正确; C由物质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氧、汞元素存在形态都发生变化,故 C 正确 D反应过程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为 0 价,故 D 错误; E有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故 E 错误。 故答案为:HgO2HgO2Hg+O2;分解反应。DE。 【点评】根据变化示意图及分子由原子构成、反应类型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 构成和反应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22 (3 分)果糖(C6H12O6)大量
40、存在于水果中。每个 C6H12O6是由 24 个原子构成。 它在体内代谢的化学方程式 酶为:C6H12O6+6O26X+6H2O,该反应生成物 X 表示的物质是 CO2 。1mol 果糖 分子中碳原子的质量与 171 g 蔗糖(C12H22O11)中碳原子质量相同。 【分析】根据 1 个 C6H12O6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 1 个果糖分子蘸有 6 个碳原子、1 个蔗糖中含有 12 个碳原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 个 C6H12O6分子是由 6 个碳原子、12 个氢原子和 6 个氧原子构成的,则 每个 C6H1
41、2O6是由 24 个原子构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 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 6、12、1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 0、12、 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 6X 分子中含有 6 个碳原子和 12 个氧原子,则 每个 X 分子由 1 个碳原子和 2 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 X 的化学式为 CO2。 1 个果糖分子蘸有 6 个碳原子、1 个蔗糖中含有 12 个碳原子,则 1mol 果糖分子中碳原 子的质量与 0.5mol 蔗糖(C12H22O11)中碳原子质量相同。 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2+122+161
42、1342,则其摩尔质量为 342g/mol,0.5mol 蔗糖的质量为 0.5mol342g/mol171g。 故答案为: 24;CO2;171。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是正确 解答本题的关键。 23 (3 分)水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是生命之源。 第 20 页(共 26 页) 验证水的组成。 观察图一,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H2+O2 ,a 管连接电 源的 正极 (选填 “正极” 或 “负极” ) , 通电后电极上的现象是 电极上有气泡冒出 。 分析图二,点燃氢气前,可选用 BC 干燥氢气。 “干燥”的目的是 除去氢气中 的
43、水,防止对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水的干扰 。 A熟石灰 B无水硫酸铜 C生石灰 D硫酸铜晶体 自来水净化。 利用活性炭具有 吸附 性,常用于净水。 自来水生产中加入氯气的目的是 杀菌消毒 。 【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原理、实验结论、水的构成来分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解答; 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 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根据铁锈的成分和酸的化学性质来分析解答; 加氯气,向水中通入氯气,氯气遇水会产生次氯酸 HClO,用于消毒。 【解答】解: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2H2+O2 ;a 管中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连接电源的正极; 电解时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44、:连接电源两端的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 无水硫酸铜、生石灰具有吸水性,点燃氢气前,可选用 BC 干燥氢气。 “干燥”的目 第 21 页(共 26 页) 的是除去氢气中的水,防止对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水的干扰 ; 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用于净水。 加氯气,向水中通入氯气,氯气遇水会产生次氯酸 HClO,用于消毒; 故答案为: 2H2O2H2+O2;正极;电极上有气泡冒出; BC;除去氢气中的水,防止对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水的干扰 吸附;杀菌消毒;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所 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24 (3 分
45、)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如图 1 是甲、乙两物质(固体不含结晶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M 点表示意义是 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 25g 。在 20时,20g 水 中需加入 5 g 甲物质,配成饱和溶液。 .50g 20%乙溶液,加入 50 g 水能配成 10%的乙溶液。 .20时将 12.5g 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加入试管 1、2 中,然后进行如图操作。 当温度计的度数为 5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C 。 试管/选项 A B C D 1 固体增多 固体减少 固体增多 固体增多 2 固体增多 固体消失 固体减少 固体消失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46、从而确定物 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 第 22 页(共 26 页) 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 后,溶液状态的变化。 【解答】解:I、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M 点表示意义是:20时,甲、乙的溶解度 相等,均为 25g;在 20时,20g 水中需加入 5g 甲物质,配成饱和溶液; II、50g 20%乙溶液,加入50g50g 水能配成 10%的乙溶液; III、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当温 度计的度数为 5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甲固体增多,乙固体减少,
47、故选:C。 故答案为:I、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 25g;5; II、50; III、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 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简答题八、简答题 25实验室制取气体是初中重要化学实验之一。 A、B 装置的试管都需要固定,固定试管的仪器名称是 铁架台 。 写出 A 装置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2KClO32KCl+3O2 。取用氯酸钾药 品的仪器名称是 药匙 。根据装置的导 气管推测实验收集氧气时采用方法是 排水 法 。如用 A 装置进行实验,发现正在收集氧气迅速减慢,可采用 操作使反应继 续进行。 将酒精灯位置升高酒精灯稍向右移动试管向下移动加少量二氧化锰 若 B 装置 K1 处于关闭状态,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分液漏斗内液体不会全部顺利 流入试管中。主要原因是 。 第 23 页(共 26 页) 试管内压强略大于外面大气压分液漏斗中液体太多 装置漏气分液漏斗内压强太小 B、C 装置都可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理由是 都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发生 反应制取气体 。观察 C 装置,判断该装置正处于 停止 反应(选填“正在”或“停 止” ) 。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