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Ⅱ)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h****3 文档编号:135607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2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Ⅱ)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7.2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Ⅱ)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7.2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Ⅱ)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7.2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Ⅱ)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7.2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Ⅱ)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27 课时课时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 遗传漂变、突变和迁移 1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 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说 明(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害或有利是绝对的 答案 C 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性。有翅昆虫突变成残翅或无翅类型,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变 异类型因不能飞行,活动范围小,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这一 特定环境中,残翅类型因不能飞行,避免了被风

2、吹到海里而更容易活下来。这一事例说明, 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2下列关于遗传漂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遗传漂变导致种群基因库一代代改变 B遗传漂变对种群等位基因频率无任何影响 C繁殖种群越小,等位基因频率被改变的可能性越大 D遗传漂变是一种随机性的改变 答案 B 知识点二 选择、种内进化 3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 4 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又没有灭绝,对此现象的合理解 释是( ) 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 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C海豆芽很少变异,适应性强 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 答案 D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

3、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 没变,等位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 4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 AA 占 24%、Aa 占 72%、aa 占 4%。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 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 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 A 基因和 a 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 )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此时 A 基因的频率为(24272) 200 0.6,a 基因的频率为 10.6 0.4;又知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 AAAaaa,在自然 选择作用下,a 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概率就会下降,则后代基因型为

4、 aa 的个体频率就会下降, a 的等位基因频率在 0.4 的基础上下降。AA、Aa 的个体频率增加,A 的等位基因频率也在 0.6 的基础上增加。 5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原因可能是( ) A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该性状的纯合体 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 D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 答案 A 解析 该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并不意味着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此性 状的纯合体,也不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故 B、D 两项均不对。仅由环境条件 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也就得不到积累和加强,故 C 项也是错误的。根据现

5、代综合进 化论,种群内某一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说明此变异性状能适应环境,被自然 选择所保留,并逐代积累和加强。 6根据现代综合进化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答案 C 解析 生物变异的方向是多向的, 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故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 7 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

6、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 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致使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 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观察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种群的进化提供了全部原始材料 B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C该种群若干代后,控制长尾羽的基因型频率会增大 D该种群中的长尾羽鸟(C 类)与短尾羽鸟(A 类)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A 解析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鸟种群的进化提供了全部原始材料。 8对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 ) A自然选择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自由

7、交配 答案 D 解析 自然选择会使不适者被淘汰,从而增加某一基因的基因频率,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 因,染色体变异等都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材料,而自由交配保持基因在亲子代中按原有比例 进行传递而不改变等位基因频率。 能力提升 9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海洋生物的进化速度比陆地生物缓慢,其原因是( ) A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 B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少 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D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被淘汰的生物较多 答案 A 解析 与陆地环境相比,由于海洋环境中的无机环境条件相对温和,生物的生存空间和生活 资源也比陆地环境充足,所以在海洋环境中的生物所面

8、对的生存斗争相对较弱,使得具有有 利变异的个体被选择出来的机会较少,其数量的增长受到限制,因而进化的速度较慢。 10下列关于等位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等位基因频率是指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率 B等位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 C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造成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答案 B 解析 等位基因频率的高低,不影响基因突变的频率。 11用现代综合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抗菌素对病菌进行选

9、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能力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能力弱的个体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的原因,本身就存在着能够抵抗某种抗菌素的可遗传 的变异,当人们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菌起了一个选择的作用(不能称为人工选择,人工 选择是向人类有利方向进行的选择),绝大多数抗性弱的个体死亡,少数抗性强的个体生存下 来,并遗传给后代,使后代产生抗药性这一特性。 12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

10、是可遗传的变异,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等位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 1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答案 B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类个体是在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的个 体,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 用, 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 A 正确、 B 错误; 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 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 率会越来越趋近 1,C 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 个

11、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D 正确。 13原产某地的一年生植物 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 产地,开花植株比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决定生物进化 的方向。 (2)在对 b 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0%和 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 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 在这一年中, 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理由是_ _。 (3)

12、预测上述 b 植物中 D 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如何变化? _; _; _。 (4)若要使 c 植物的后代等位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了具有庞大的种群外,还应 具有哪些条件? _ _。 答案 (1)种群 自然选择 (2)否 种群等位基因频率没有变化 (3)若 D 控制的性状更能 适应环境,则 D 基因的频率上升 若 D 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差,则 D 基因的频率下 降 若环境对各性状无选择作用, 则 D 基因频率不变 (4)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 作用,个体间自由交配,无基因突变 解析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生物进化的实质为 种群等位基因频

13、率的变化,若种群等位基因频率不变则生物没有进化。(3)根据自然选择的不 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上升、不变、下降。(4)等位基因频率维持不变的条件有:种群足 够大;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个体间自由交配。 14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 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 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 _。 (2)试验步骤:选择工业污染区 A 和_地区 B; 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与浅色蛾若干; _

14、 _; 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试验结果:如下表。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表 地区 项目 浅色蛾 黑色蛾 工业污染 区 A 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32 150 B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根据表内数据绘制 A、B 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 (4)结论:_ _ _。 (5)分析与讨论: 人 们 观 察 到 工 业 污 染 导 致 树 皮 变 黑 , 从 这 个 角 度 解 释 上 述 试 验 结 果 。 _ _ _。 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 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

15、交,F1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 11。请 利用 F1的蛾,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试验完成探究。 a试验步骤: _ _ _。 b结果与分析: _ _ _。 答案 (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可) (2)非工业污染 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如图所示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干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 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a.选择 F1的雌雄黑色蛾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b若后代出现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

16、理 即可) 解析 根据试验题目可知, 单一变量为工业污染区与非污染区; 要做到随机分组和平均分配; 树皮的颜色与蛾颜色一致时,就是一种保护性适应;探究显隐性时,要注意试验结果的全面 性, 黑色雌雄个体相交, 后代可能全部为黑色, 也可能全部为浅色, 也可能黑色、 浅色都有。 个性拓展 15金鱼是常见的观赏鱼,有的尾鳍较小,有的尾鳍较大。为证明大尾鳍的雄鱼在吸引雌鱼 方面有利,有人做了下面的实验设计:选取三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编为 1、2、3 号,放在 水槽中。(如图所示) 选取大尾鳍雄鱼、雌鱼、小尾鳍雄鱼各一条,分别放入 1、2、3 号烧杯中。 观察雌鱼的游动。 这个设计还不完善。 请回答: (

17、1)改进一:大尾鳍雄鱼、雌鱼、小尾鳍雄鱼在装置中的位置不当,应_。 (2)改进二:该设计证明不严密,应设置对照,对照的方法是_ _ _。 (3)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判断金鱼尾鳍的进化方向,并说明理由。 _。 答案 (1)把雌鱼放在水槽里 (2)取三个如原图装置, 如改进一处理; 在 1 号烧杯里放大尾鳍雄鱼, 水槽中放一尾雌鱼; 在 3 号烧杯里放一尾小尾鳍雄鱼,水槽中放一尾雌鱼 (3)大尾鳍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繁衍后代 解析 (1)雌鱼的活动受限,无法做出准确的观察。(2)没有对照,即使趋向大尾鳍雄鱼也不能 说明问题。应设置对照,旨在说明在只有小尾鳍雄鱼时,趋向小尾鳍雄鱼;在只有大尾鳍雄 鱼时,趋向大尾鳍雄鱼;在两种雄鱼同时存在时,趋向大尾鳍雄鱼。这样更能说明问题。(3) 大尾鳍雄鱼更容易吸引雌鱼,得到更多的繁殖机会,在生存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北师大版 > 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