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孟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4547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2章 《孟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02章 《孟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02章 《孟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02章 《孟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02章 《孟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共二百六十章,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言行活动,集中反映了孟 子的言论和思想,包括政治、修身、教育以及经济等方面。 政治主张政治主张 1仁与仁政: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并发展出“仁政”思想,强调以仁治国,关心百姓,不靠 穷兵黩武得天下,与暴政、霸道相对。 2民本思想:在“仁政”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本思想,即以百姓为本,以民为重,考虑百姓的 感受,强调百姓意志即上天的意志,民心所向非常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 3道统观念:倡导尧、舜、禹、周文王等圣贤君主的做法,强调效法先贤,施仁政、行王道。 4德治思想:重视以德治民,不强调刑法的作用,而强调通过

2、思想教化来治理百姓和社会。 5礼贤重道:强调圣人的重要性,强调君王应该尊重贤能的人和重视圣人的学说。来源:学_科_网 修身为人修身为人 1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本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修养身心需要唤醒本性、 回归本心。 2义利观: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主张履行义而不主张追求利。 3养气尽性:强调修养身心,培养自己的大丈夫气,尽自己的本心本性,完善自己。 教育主张教育主张 1庠序之教: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国家政府出财力人力进行的学校教育。 2内圣之学:强调反思、反省的自我教育,追求自己本心、本性中的善和仁义。 经济主张经济主张 1制民之产:强调百姓的产业和财产很重要,认为要使百姓有

3、自己的产业和财产。 2井田经界:在“制民之产”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议,即划清经纬之界,区分公田私田,实 行井地制,即井田制。 热点探究热点探究 1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最好的品质就是与人为善。孟子提出的这句话可以说是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 想主张,都体现用自己美好的品行对待他人的意思。但孟子提出这句话时还强调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要 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要闻过则喜,更要感激地对待别人的优点和意见。 2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侧隐”的意思是心怀同情, “羞恶”的意思是知羞耻有道义。 “辞让”的意思是恭敬礼让, “是非”的 意思是懂得明辨对错。 孟子提出了这四心,并认为

4、“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这四心分别对应“仁” “义” “礼” “智” 。 孟子认为: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这四心是人与生俱 来的本心,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侧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分别是“仁” “义” “礼” “智”的起点源头,要想仁义礼智,就要首先保护好自己的这四心。 3 “道性善”和“称尧舜” 。 “道性善”即孟子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性本善。 “称尧舜”即孟子主张效仿先贤走王道仁政的路线。 二者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正因为孟子“道性善”,即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都是好的,有同情心、守礼义、 明是非,

5、所以,孟子“称尧舜”即认为统治者应该向尧舜学习,实行仁政,行王道而非霸道。 4 “大丈夫”的标准。 孟子中有“行天下之大道”之句,明确提出了大丈夫的第一条标准:要有志向追求而且是高尚的 宏伟的志向追求; 孟子中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句,明确指出了大丈夫的第二 条标准:要有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操守。 5对“勇”的辩证性看法。 孟子认为“勇”有小大之分,也有民好勇与民不好勇之分。孟子认为平常人言行之间流露出的好勇斗 狠和示威霸道是小勇,而文王武王为天下国家和百姓而怒进而伸张正义使得百姓安定是大勇。如果君王是 小勇,百姓就不希望君王勇;如果君王是大勇,百姓当然希望君王勇了。 6 “上

6、行下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上行下效”是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意思是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效仿怎么去做。对我 们现在的社会而言,小至班级,中至单位,大到国家,都要领导人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做 到“不令而行” ,如果领导人自身都做不好,往往会“虽令不从” 。而今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这一点上非常 注意,会起到越来越好的示范作用。 “上行下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劝人尤其是劝统治者怎样对人做事的。但“上行下效” 强调自己怎么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怀有忠恕之心,能够换位思考。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表面看是劳心的人管理人,劳力的人被人管

7、理,于是有人认为孟子说的这句话体现出尊 卑有别的思想,甚至是为统治者说话,轻视百姓。其实不然,孟子一生都在为民请命、宣扬仁政,渴望的 就是统治者能够不轻视百姓。孟子提出这句话最早谈的只是社会分工的问题,只是强调了体力劳动和脑力 劳动的差别,而不是鄙视百姓。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孟子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但可以不认同这句话的意 思本身。 8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即采取王道并做到推己及人,才能够真正的得天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要重 视百姓,要有民本、民贵的思想,要考虑到百姓的生活,不要过分侵夺百姓。其次要避免战争,让百姓能 够安稳生活、安居乐业,这样以德服人,自然会吸引百姓归顺。

8、再次,要注意自身修养德行,从统治者自 身修养做起,再推及到身边人,再推及到家族、国家,即齐家、治国,这之后才能够得到众人的拥戴,得 到天下。 9孟子认为如何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孟子认为社会要安定和谐,首先要让民心安定,民心安定就需要百姓地位得到足够的尊重、不被贱视, 这就是孟子强调的民本思想,也就是民贵君轻思想。 孟子还认为社会要安定和谐,还要让百姓能够有生存的保障,即保证民生,这就是孟子强调的制民之 产,让百姓有自己的财产。 10 “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有何异同?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体现对人民地位的重视。但有明显的不同:孟子 主张的“民本思想”就是

9、以民为本,一切以全民意向为依归,是人类早期的民主思想,它也与“民贵君轻” 的思想相通。孟子主张一切以民为贵,攻打一个国家能否胜利关键要看百姓是否能得到利益。帮助百姓从 水深火热中摆脱出来就会得到百姓的欢迎,攻取就能成功,国家就能稳定。所以在孟子看来,社稷、国王 都依赖于百姓。所以,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是把人民大众作为统治的根本,以人民大众的利益和需要 作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管理的出发点,根本是便于统治、利于治国的思想。而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则 是一种更加进步、成熟的政治思想,它强调以民为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不是被统治 阶级。 艺术成就艺术成就 孟子秉持了论语的“语录体” ,

10、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 孟子现 存七篇,共二百八十六章,仅三万五千多字,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 和言行、活动,呈现出孟子游说诸侯、与其他流派思想的争锋以及孟子对弟子的言传身教等内容,主要集 中反映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是研究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典籍。不论是孟子简短的言行,还是孟子政治活 动的简要记叙,抑或孟子言语中对思想观点的阐述,都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值得认真阅读。 孟子(约前 372约前 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 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封为“亚圣公” ,尊称为“亚

11、圣” ,与孔子并 称“孔孟”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相传孟子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但与孔子相似,也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十五六岁时 师从于孔伋的学生,立志发奋,后来,求学、教书、游说列国诸侯、推行政治主张,形成孟子主要的人生 轨迹,但孟子的仁政思想没有被真正的采纳 和实行。晚年,孟子退居讲学,与其弟子著书立说,序诗 书 ,作孟子 ,成为又一座思想高峰。 孟子的思想学说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仁政”和“义”两个核心,又提出了重要的“性善论”的 思想主张,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孟子的“仁政”从根源上说与孔子的“仁”相通,但又比“仁”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明确针对

12、统治者, 明确指向孟子所生活的战国诸侯混战、穷兵黩武的时代。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 更加无序,对此,孟子强烈主张仁政、极力反对暴政,恰恰彰显了孟子作为儒家代表的仁爱之心。而且, 孟子不单单具有仁爱之心,更有系统的学说,强调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强调用温和的方 式求得社会的稳定,强调用仁政得到百姓拥戴最后赢得天下。其中,孟子多次向齐宣王推广“仁政”学说 时就强调,治理百姓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可轻视,百姓没能安居乐业就不可能有坚定的道德观念,百姓没有 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百姓没有正确的行为就会失去方向,危害社会,不利于统治者的 统治。孟子还强调实行仁政,

13、天下的百姓就像水向低处流淌一样争相归附,那么不用兵甲就可以得到天下 了。表面上看,孟子的主张是为统治者得到天下和统治天下提出的,实则不然,孟子与孔子相似,都是站 在一个极高的视角,心怀大爱,从社稷苍生出发,希望社会稳定有序,希望百姓安居乐业,至于哪个君王 得到天下,其实是无所谓的。这也正是孔子与孟子分别周游列国推广学说,并非执着效力于一国国君的重 要原因。 孟子的“义”的思想,是基于孔子强调的伦理准则。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伦理学说,强调仁、义并举。 如果说“仁政”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 “义”则是向君臣民共同提出的,也就是君王要有君王的“道义” , 臣子要有臣子的“道义” ,任何人都有作为人的“道义

14、” 。君王的“道义”就是“仁政” ,所谓“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统治者要施“仁政” ,对于君王而言, “义”即“王道”而非“霸道” 。臣民要有臣民的“道 义” ,要忠心不二,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义”就是做人正确的 标准和道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15、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八年级上册, 二章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八年级上册, 二章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16、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九年级下册, 两章 )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17、,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九年级下册, 孟子鱼我所欲也 ) 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

18、、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 德的原则,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 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早在两千多年前,道家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诫我们要勇于为维护正义事业而 不怕牺牲生命,切不能为利益所惑而“失其本心” 。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 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19、,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妾妇之道 ( ) (2)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 ( )来源:学,科,网 (3)居 天下之广居 ( ) (4)无违 夫子 (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 孙 衍、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4孟子否定景春的话的理由是什么? 5孟子说:

2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7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21、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兵 革非不坚利也 ( ) (2)委而去 之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词句作答) 11 孟子说服力极强,请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分析其语言特色。来源:学.科.网 来源:Zxxk.Com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

22、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孟子少时,诵 ,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 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 刀裂其织,以此诚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 ,有删改) 【注】诵:背诵。方:正在。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引:拿来。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 ,然后能改 ( ) (2)其母引刀裂 其织 ( ) 13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来源:学科网 ZXXK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4 【甲】 【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15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

23、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6综合性学习。 孔子被世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孟子被誉为“亚圣”。他们是儒家文化的奠基者,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缔造者,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加深对他们的了解,某班拟组织“孔 孟之道”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强调主题,营造声势,请你在黑板上写出一条宣传标语。 (2)“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你知道“四 书”“五经”分别包含哪些书籍吗? (3)作为民族之魂,孔孟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下面两句话分别选 自论语和孟子 ,请你任选

24、一句,谈谈感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7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手法来阐述道理,其中“ , ; , 。 , ”则重点从舍 利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2) 鱼我所欲也最能体现作者“人性善”思想的语句是: , , 。 (3) 鱼我所欲也中表达“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一意思的语句是 , ; , 。 (4) 鱼我所欲也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5) 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 , 。 (6)

25、富贵不能淫中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 (7) 富贵不能淫中提到大丈夫之道是: , , 。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此处略举几例供学生积累。 1五十步笑百步 语出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比 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2舍生取义 语出孟子鱼我所欲也 :

2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比喻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牺牲自己,获取正义。 3明察秋毫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 细小的微观事物,也指视力很好。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有敏锐的洞察能力。 4始作俑者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俑”在这里指古 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始作俑者”原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5解民倒悬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原意是指解救头朝 下倒挂着的人。现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知识点 > 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