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语文试卷(2)(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13295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语文试卷(2)(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语文试卷(2)(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语文试卷(2)(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语文试卷(2)(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语文试卷(2)(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届 高 三 入 学 调 研 考 试 卷语 文 ( 二 )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2、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和而不同”: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古代, “和而不同”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一些有宏阔眼光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此务为治者也,直所

3、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即认为各家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只是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而已。这恰恰说明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道并行而不悖”的道理。汉代史学家班固更加明确地指出,各家“其言随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 。在他看来,各家的观点虽有差别和对立,但又是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促成的。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兼容百家,取长补短,和而不同,才能收到治理好国家的实效。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从历史经验和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了与班固大致相同的认识,肯定“相反相成” “相灭相声”是学术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不仅要看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学派、理论、观点之

4、间的分歧和殊异,同时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一致、共同之处,因此互相交流、对话、讨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互相诘难、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学术理论才能得到发展。东汉学者仲长统指出:“同于我者何必可爱,异于我者何必可憎。 ”因此,党同伐异是不可取的。北宋的苏轼曾经对王安石提出尖锐批评,认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 。苏轼与王安石在政治态度和学术思想方面都有严重分歧,他对王安石的批评是否客观公允暂且不论,

5、但他认为在学术文化上不能搞“专同” ,不能搞思想“一统”的话却是讲得很有道理的。容不得对立的思想学派存在,企图用一种学说来“同天下” ,那么就如同在盐碱地上只长着一片黄茅白苇一样地单调,学术文化发展的生机也就被扼杀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总结中国学术发展的历程时,对“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在他看来,学术思想上的各种观点,包括“相反之论”“一偏之见” ,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可以启发思想,促进认识的发展,学者就是要善于从“不同”处发现“同” ,认识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一本”与“万殊”其实是统一的。如果不能正视差异、矛盾(“相反之论”)的存在

6、,一定要使认识“出于一途” ,那么智慧的“灵根”就会衰萎枯竭。他的“以水济水,岂是学问”的质问直接承继了先秦“尚和去同”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以上所引资料,说明中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对“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发展规律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作过不少精辟的论述。简单地说, “和而不同”就是“相反相济” “相反相成” “相灭相生”“一本万殊” ,在学术思想上要允许不同意见、 “相反之论”存在,通过“以他平他”的交流与交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和”即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当然, “乐己之同,恶己之异” ,必欲使天下学问“出于一途” ,追求学

7、术思想上的“专同” “一统”的现象也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这就是为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的文化观。 “和而不同”的辩证文化观正是在与这种追求绝对同一的形而上学文化观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才能够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起着推动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节选自 2017.3.15传统文化研究 ,有删改)1. 对文中“和而不同”文化观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 “和而不同”是一种辩证的文化观,在学术思想上它不仅允许不同意见,甚至相反

8、意见的存在,强调各种不同学派、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B. “和而不同”文化观符合学术思想发展规律,是我们先辈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流派、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C. “和而不同”文化观体现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因而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推动了我国学术发展。D. “和而不同”文化观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是与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文化观的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答案】C【解析】C 项,以偏概全,最后一段说“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所

9、以才能够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2. 下列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 分) ( )A. 在一些眼光独到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但其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B. 我国古代学者肯定“相反相成” “相灭相生”是学术发展的规律,这和班固对百家的认识大致相同,都是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了学术理论的发展。C. 文章引用东汉学者仲长统的话和苏轼对王安石的尖锐攻击,说明学术文化要充满生机就必须有“和而不同”的胸怀。D. 思想家黄宗羲“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深刻反映“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

10、、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答案】A【解析】A 项, “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错,班固认为“和而不同”是为了治理好国家,而古代许多学者则认为“学而不同”推动了学术理论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根据文章观点,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违背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是中断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阻滞了中国文化的发展。B. 在学术领域只要持有宽阔的胸怀,承认并允许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并存,就可以推进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C. 一种科学的文化观,应该符合广大群众的需要,体现文化发展的规律,才可能成为

11、一种优良的传统,在推进学术发展方面起积极作用。D. 在现代新历史背景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要长足发展,就必须摒弃“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推行“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答案】B【解析】B 项,根据原文“和而不同文化观” ,不仅仅是承认并允许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并存,还要交流与交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和”即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

12、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

13、称他为“孩子头” 。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 ) ,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 。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 ,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

14、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 )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

15、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 。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 ,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

16、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 ,送进“牛棚” 。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 ”,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 。按

17、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 ,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

18、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 。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的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 ,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 ,最没有意思。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19、。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绝顶聪明、很随和、关心“我”的学业等方面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B.“我”与儿子之间的关系,虽偶有分歧但一直融洽,也进一步印证了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C.文中加点的两个“没大没小”意思不同,第一处是指无教养,不论辈分;第二处的意思则是平等民主。D.文章有些描写虽然有损父亲的形象,但给人真实的感受,体现了本文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特点。【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相关内容

20、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 项, “有损父亲的形象”分析错误。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 分)【参考答案】儿女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应当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作出的选择。父母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塑造孩子,这种行为是愚蠢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句子的含意理解。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儿女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应当尊重他们作出的选择,儿女的生活应该由儿女来做主,不要过多干涉;“一

21、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 ,父母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来塑造孩子,这种行为是愚蠢的,不值得提倡的。6.汪曾祺的这篇散文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6 分)【参考答案】语言朴素、平淡,但又韵味无穷,独特的口语化语言和方言的使用,既有地方色彩,又写活了父亲这一人物。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表现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父亲的尊重和景仰之情。不追求结构的精巧,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内容丰富庞杂,趣闻旧事,信手拈来。【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

22、、用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形容词) ,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 、淡雅肃静等等。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如本题语言朴素、平淡,但又韵味无穷,独特的口语化语言和方言的使用。 “父亲带我们放风筝” “父亲会做各种灯”等,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表现人物。 “父亲对于我学习的态度” “父亲的随和” “我和儿子的关系” “我对儿子恋爱的态度”等,文本内容丰富庞杂,趣闻旧事,信手拈来。(三)

23、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傅国涌傅斯年是“五四”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儿,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正是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 ,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 年 5 月 4 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傅斯年曾留学英、德 7 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他首先是个史学家,然后是个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 。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于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

24、、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与方壮猷等人发奋著成东北史纲 ,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从1932 年起直到 1937 年抗战爆发,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 “倭寇” “倭军阀” ,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及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 “让步既极而仍无结果,则虽亡国在望,亦须抗战到底也” 。傅斯年相信只有站在政

25、府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1932年 10 月,陈独秀在上海租界被捕,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虽然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傅斯年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他在独立评论上发表陈独秀案一文,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胡适、傅斯年主持 1948 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能当选为院士,而平时许多和他们关系很好、立场相近、在学术上也极有成就的人却落选了。竺可桢在日记中称赞他们“兼收并蓄” 。他们的这些做法,正是自由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了

26、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的多元、宽容的一面。傅斯年对胡适说,既为读书人,则读圣贤书。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惭于前贤典型” 。北大老同学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但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专制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因此赢得了“傅大炮”的美名。他以书生论政,激扬文字,仅在影响巨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就发表过 22 篇纵论内政外交的“星期论文” 。傅斯年是 20 世纪的“士” ,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透过几千年历史的迷雾,他发现“以暴易暴,没有丝毫长进” ,所以坚定地信仰以和平方式完成“精神上的革新” 。以学生领袖而学者、而大学校长,这

27、不是傅斯年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分子的集体选择。(有删改)相关链接:在“五四”时期,他努力地从古史辨和疑古思潮中拯救古史,如左传 国语 周礼等,他在中山大学给学生讲课时就指出, “伪造”二字,并不都能适用于被发现的古史料矛盾上,汉代儒生尤其是刘向、刘歆父子在编定文献时也许有错,但并不是故意“伪造” 。(选自葛小佳重建傅斯年学术与生命的历程 ,有删改)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傅斯年站在新旧思想斗争的前沿,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进攻,致力“思想革命”的活动。但随之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使得年轻的傅斯年热血沸腾,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率领新潮社同仁投入到这场爱国政治运

28、动中去。(选自高汉诚傅斯年与“五四”爱国运动 ,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时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办了新潮杂志,他积极走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B. 傅斯年不计较政治信仰,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C. 本文脉络清晰,结构鲜明,不回避对具体事情的记叙,重点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这种安排很好地反映了传主的思想。D. 文章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也恰当地表现了传主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答案】C【解析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C 项, “重点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错。重点描写的是传主几个重要时期的重要行为,而非日常生活,且心理描写着墨不多。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 傅斯年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与“五四”关系密切, “五四”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了傅斯年关于学术、文化与政治的基本看法。B. 青年时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的傅斯年,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在学术、教育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C. 傅斯年洞察日本侵华的野心,认为国民党政权在实行退让、绥靖

30、的外交政策的同时,还应进行军事上的准备,一旦外交政策失败,则坚持抗战到底。D. “五四”时期,疑古思潮盛行,傅斯年认为已发现的古史料矛盾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古人“伪造” ,有些只是学者在编定文献时无意的错误。E. 从“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到优秀的史学家,再到大学校长,这样的人生道路并非傅斯年一人如此,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共同的人生轨迹。【答案】CE【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 项,傅斯年是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实行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的。E 项,说法绝对,并非所有的“五四”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都是如此。另外, “优秀的史学家”相比于原文中的“学者” ,缩小了范围。9文中

31、写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傅斯年“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 ,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参考答案】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且作为扛大旗的人,不顾个人安危担任学生游行的总指挥。坚持抗日,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占领东北时,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主张“亦须抗战到底也” 。坚持独立人格,即使与陈独秀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在陈独秀身陷囹圄时也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赞颂陈独秀。工作不任人唯亲,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时,他和胡适将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选为院士。【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题干问毛子水赞美傅

32、斯年“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的原因,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挖掘文中能体现傅斯年“浩然之气”的内容。作答时,可从评价中的关键词“一生”和“浩然之气”入手,按照文章叙述的顺序,依次寻找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概括即可。如:他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担任学生游行的总指挥;日军占领东北时,他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贾逵,真定藁城人。隶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从狄青征侬智高,战于归仁驿。既陈,青誓众曰:“不待令而举者斩!”时左将孙节战死,逵为右将军先锋将,私念所部兵数困易衄,兵法先据高者胜,苟复待

33、命而贼乘胜先登,吾事去矣。即日引军趋山。既定,贼至,逵麾众驰下,仗剑大呼,断贼为二。贼首尾不相救,遂溃。逵诣青请罪,青拊其背劳谢之。邕州城空,青使逵入括公私遗坠,固辞。是时,将校多以搜城故匿窃金宝,独逵无所犯。迁嘉州刺史。初,逵少孤,厚赂继父,得其母奉以归。至是,以母老辞,不许,而赐母冠帔。秦山多巨木,与夏人错壤,逵引轻兵往采伐。羌酋驰至,画地立表约决胜负。逵引弓连三中的,酋下马拜伏,从逵取盈而归。徒并代路,专主管辟府军马。熟户散处边关,苦于寇略,逵差度远近,聚为二十七堡,次第相望,自是害乃息。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都城西南水暴溢,

34、注安上门,都水监以急变闻。英宗遣逵督护,亟囊土塞门,水乃止。议者欲穴堤以泄其势,逵请观水所行,谕居民徙高避水,然后决之。军校营城外者,每常朝,即未晓启门钥,或辍朝失报,启钥如平时。逵言:“禁城当谨启闭,不宜凭报者。 ”乃冶铁铸“常朝”字,俾持以示信。迁马军副都指挥使。延州旧有夹河两城,始,元昊入寇据险,城几不能守。逵相伏龙山、九州台之间可容窥觇,请于其地筑保障,与城相望,延人以为便。元丰初,拜建武军节度使。数月而卒,年六十九。赠侍中,谥曰武恪。(选自宋史贾逵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

35、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B. 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C. 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D. 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烽火屡发” “左右白当起”两个事件,中间断开, “左右”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果”是“果然”的意思,表结果,前面断开。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36、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冠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皇帝赐贾逵母亲冠帔以表示恩宠。B. 熟户指归顺宋朝的或发展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常居于西北边境。C. 常朝指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D. 武恪是贾逵的谥号,代表朝廷对贾逵生前建立武功和为人恭敬的肯定。【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

37、境作答。题中 C 项, “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错误, “常朝”指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贾逵用兵灵活,洁身自好。他敢于违背军令,随机应变,率众击溃敌人。邕州城空,狄青让他人城搜罗公私财物,他坚决拒绝。B. 贾逵为人孝顺,敬爱母亲。父亲早逝,他送给继父大量财物,把母亲接回奉养;他意欲辞职赡养年老母亲,终获朝廷准许。C. 贾逵爱护百姓,行事审慎。都城发洪水,他通知居民移到高处后才开堤泄洪。都城城门开启存在漏洞,他让人铸铁作为信符。D. 贾逵治理有方,防御外敌。李元昊侵犯延州,贾逵观察地形,在伏龙山、九州台之

38、间修筑军事建筑物,利于防守,便于百姓。【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 B 项, “终获朝廷准许”错误,原文“以母老辞,不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既陈,青誓众曰:“不待令而举者斩!”(2)逵引弓连三中的,酋下马拜伏,从逵取盈而归。【参考答案】 (1)摆好

39、阵势之后,狄青向众人宣誓说:“不等发令而行动的斩首!”(2)贾逵拉弓连续三次射中目标,羌人首领下马跪拜俯伏,听任贾逵满载而归。【解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既,之后;陈,作动词,摆好阵势;而,连词,表转折;者,代词的人;引,拉;酋,首领;从,听任;盈,满。【参考译文】贾逵,真定藁城人。隶属拱圣军为士卒,官至殿前班副都知。跟从狄青征讨侬智高,在归仁驿作战。摆好阵势之后,狄青向众人宣誓说:“不等发令而行动的斩首!”当时左将孙节在战斗中死去,贾逵是右先锋将军,私下想到所率领的部队多次受困容易失败,按照兵法,首先占

40、据高处的就取得胜利,如果再等待命令而敌人乘胜先登上高处,我们就要失败。当天就带兵朝山上进发。安定下来之后,敌人来到,贾逵指挥士兵奔驰下山,持着剑大声呼喊,把贼军截成两段。贼军首尾不能相救,于是溃败。贾逵到狄青处请罪,狄青拍着他的肩背慰劳感谢他。邑州城空,狄青让贾逵入城搜罗公家和私人遗留下来的东西,贾逵坚决拒绝。这时,将校大多以搜刮隐藏的东西为名盗窃金银财宝,惟有贾逵秋毫无犯。升为嘉州刺史。起初,贾连年少时父亲去世,他把大量财物赠送给继父,把他的母亲接回来奉养。到这时,他因为母亲年老而辞职,没有被朝廷允许,朝廷赐给他母亲帽子和披肩。秦山上有很多大树,和夏国的土地接壤,贾逵带领轻兵前去采伐。羌人首

41、领奔驰而到,划分地界立下标记约定决一胜负。贾逵拉弓连中三次目标,羌人首领下马跪拜俯伏,听任贾逵满载而归。调到并代路,专门主管麟府的军马。熟户分散居住在边关,被敌寇的抢掠害苦,贾逵按照远近加以衡量选择,使他们聚成二十七堡,依次相望,从此灾害才停止。一天晚上,烽火多次发出信号,左右的人说应当起兵,贾逵躺着不答应。天亮之后对人说:“这一定是假的,如果有警报,可以在晚上发兵吗?”慢慢地查问这件事,果然是边地的人在烧遗弃的东西。都城的西南部水暴涨溢出,注入安上门,都水监把紧急变故向朝廷奏报。宋英宗派贾逵去督察,迅速用口袋盛土塞住大门,水终于被止住。议论的人想在大堤上挖洞来倾泻水势,贾逵请求观察水的走向,

42、告诉居民移到高处避水,这样之后才把堤穴打开。军校在城外驻营的,每次定期朝见,在天亮时打开门锁,有时停止上朝而未通报,却还像平时一样打开门锁。贾逵说:“禁城应当谨慎打开大门,不应该依靠通报的人。”炼铁铸成“常朝”的字样,让通报人拿着以作信符。升为马军副都指挥使。延州过去有夹着河的两座城,开始时,李元昊来侵犯占据险要的地方,城几乎不能守住。贾逵查看伏龙山、九州台之间可容窥探侦察,请求在这个地方修筑军事建筑物,和延州城相望,延州百姓认为这很便利。元丰初年,为建武军节度使。几个月后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赠为侍中,谥号武恪。(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43、题。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 幕,翩翩去若飞。【注】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 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B. “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C. 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D. 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E. 全诗洋

44、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答案】CD【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 “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错误,诗中有“误落胡尘里” ,注释也有“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 。D 项, “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无中生有,尾联写“去河阳幕府”的情形。15.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5、 (6 分)【参考答案】 (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出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 (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解析】这是一道概括诗句的内容并分析作用的题目,要求概括颈联描绘的画面内容及其用意,答题时首先翻译诗句,再分析作用,诗句描写了裴判官出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 “雪沾衣” “山对酒”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可分析出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16.

4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 分)(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自然景色风云际会,为下文写茅屋内景张本的两句诗是“_,_” 。(2)韩愈在师说中批评塾师授知“小学而大遗”的例证句是“_,_,_” 。【答案】 (1)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2)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写自然景色风云际会,为下文写茅屋内景张本” ,第二句中“批评塾师授知小学而大遗的例证句” ,考生应根据这些提示进行

47、默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俄顷” “墨” “漠漠” “彼”“授” “句读” “惑”等。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恰如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唐诗宋词,传统的河流行经不同的时空,往往会形成一脉相承却又独具特色的经典。他教学成绩突出,班级管理有成效,在这次学校干部调整中被提拔为学校德育副校长,这是应运而生的事。方便面销售下滑、市场萎缩,深陷内外交织的发展危机,造成了方便面食品行业如今江河日下的局面。他主动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红了起来。中

48、共十九大在京召开,让记者们眼前一亮的是,此届党代表没有了以往的“沉默是金” ,取而代之的是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了让那些渴望读懂中国的友人们不虚此行,我们还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四海宾朋,广泛传播热情与坦诚的美德。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使用正确, “一脉相承” ,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句中说的是传统经典的关联,符合语境。不合语境, “应运而生” ,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句中前面说“教学成绩突出,班级管理有成效” ,后面被“被提拔为学校德育副校长”是前面行为的结果,并非是“顺

49、应天命”或“随着某种形势” ,故不合语境。使用正确, “江河日下” ,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句中形容方便面行业的窘境,使用正确。望文生义, “朝歌夜弦” ,形容整天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句中误用来形容人练习音乐很勤奋,望文生义。适用对象不当, “广开言路” ,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一般用于人,且用于领导,句中说的是“党代表” ,对象误用。使用正确, “不虚此行” ,没有白来这一趟,表示某次行动收获很大。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 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能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商品,关乎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核心竞争力。B. “私房月饼”在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选择的同时,也存在选材不明,在无形中让产品质量承诺无处兑现。C. 给孩子取名为“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