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古典诗歌赏析8 “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129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古典诗歌赏析8 “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古典诗歌赏析8 “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古典诗歌赏析8 “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古典诗歌赏析8 “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古典诗歌赏析8 “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任务任务(八八) “情情”“”“法法”合一合一,品玩佳句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赏析艺术美 必修教材古诗主要艺术特色一览表 课题 主要艺术特色 课题 主要艺术特色 氓 赋比兴,对比 采薇 赋比兴,重章叠句,乐 景哀情,哀景乐情 离骚 比兴,象征 孔雀东南飞并序 比兴,铺陈,写人艺术 涉江采芙蓉 触景生情,设问,想象 联想 短歌行 比兴,用典 归园田居(其一) 白描,比喻,语言质朴 自然 蜀道难 想象,夸张,反复 秋兴八首(其一) 借景抒情,对偶 咏怀古迹(其三) 正侧结合,借古伤今, 对比 登高 情景交融,对仗 琵琶行并序 通感,比喻,对比,侧 面烘托,双线结构 锦瑟 起兴,用典,直抒胸臆 马嵬(

2、其二) 对比,反衬,倒叙,借 古讽今 望海潮 铺陈,点染,白描 雨霖铃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点染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虚实结合,对比烘托, 借典抒情 定风波 比喻,双关,以小见大 水龙吟 登建康赏 心亭 用典,借景抒情 永遇乐 京口北 固亭怀古 用典,借古讽今 醉花阴 虚实结合,点染,对比 映衬 声声慢 叠字,烘托,情景交融 任务情境 赏析诗句是近几年高考古诗考查的热点题型,它综合性强,自由度大,既考查对 诗句含意、情感的理解,又考查艺术技巧及其表达效果;可以从内容、形式、语言、技巧、 情感等角度赏析。因此,考生答起来难度较大。不过,任何题型都有其规律特点及答题方法, 了解了这一点,可以说该题

3、型也没什么难度,关键在于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如何驾轻就熟。 自主检测自主检测,自我诊断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宿左省 杜 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 明朝有封事 ,数问夜如何? 注 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757 年,唐军收复被安史叛军控制的长安,肃宗自凤 翔还京。杜甫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金钥,即金锁。 玉珂,即马铃。封事,密封的奏疏。 鉴赏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 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

4、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 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 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 是傍晚时的景致,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 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 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 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 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了出来,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

5、合,形神兼备,语 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 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颈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这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 着觉,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 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 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诗人反用“不 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诗意深蕴,笔 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6、最后两句交代“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 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 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 诗的首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很有讲究。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描写了宁静幽美的宫廷夜景图:在傍晚逐渐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 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紧扣诗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 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 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 和“宿”相关联。 两句虽无一字点题,可又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视听结合(或动静结 合)。花

7、朵隐约,栖鸟啾啾,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情景交融。首联描写了宁静幽美的 宫廷夜景,景中含情,流露出收复京师、官复原职的喜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富水驿 杜 牧 益戆 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当时物议朱云 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 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 城驿改名为富水驿。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 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 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诗的颔

8、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 答案 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用夸张的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形象生动鲜明。将朱云当 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朱云本为人名, 而以白日为对,对仗工整巧妙。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献鄜坊丘常侍 许 浑 诏选将军护北戎,身骑白马臂彤弓 。 柳营远识金貂 贵,榆塞遥知玉帐雄。 秋槛鼓鼙惊朔雪,晓阶旗纛起边风。 蓬莱每望平安火 ,应奏班超定远功。 注 彤弓:朱漆弓。古代天子用以赐有功的诸侯或大臣使专征伐。金貂:皇帝左右侍臣 的冠饰。平安

9、火:唐代每三十里置一堠,每日初夜举烽火报无事,谓之平安火。 诗的颈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运用比拟手法。鼓声雷动,仿佛令朔雪惊恐,表达形象生动。想象。诗人想象军 营景象:秋晨,帅帐门外鼓声震动了积雪,大旗随着风飘起。视听结合。“鼓鼙”句为听 觉描写,“旗纛”句为视觉描写,集中表现了唐军军威。烘托。通过描写军中早训备战的 场景侧面表现丘常侍勤于军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边塞阴寒的环境和军中豪壮的生活, 表现了对丘常侍的赞颂。运用对仗,音韵和谐,句式工整。(答出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 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

10、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 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京中:长安。西第:东汉外戚大将军梁冀,起府第于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写大 将军第颂 ,后人称之为西第。 鉴赏 此诗以平缓的语气出之,“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中的“京中”,简洁地交代 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整首诗的背景。宦游对诗人来说本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 是“独游秦”。“独游秦”三字,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这平静的叙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绪。次句紧承前句的“独游秦”,顺流直下冲决了感情 的闸门: “愁思看春不当春。 ”诗人直呼“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 我却因为乡愁无心

11、赏玩! ” 长安古都风物形胜,又值冬去春来,节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异乡人感昔怀今触动愁思。 首联十四个字,生动地塑造出一个“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的诗人形象。由于诗中错落 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使气韵回环,节奏和谐,声情摇曳生 姿。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颔联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 欣赏, 细柳营前, 柳枝新绿却无人看顾。 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 是自然规律, 本无所谓“徒 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以“徒”和“漫”,赋予景物以人性。正应了清人吴乔所说: “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绘景是为写情,这联是首联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

12、 述,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颈联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 情景。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这欢畅的场面,正与自己“独游秦” 形成鲜明的对照。 诗人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 突出对友人思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由于其中化用了陈遵的典故, 不仅表现了友人英侠豪爽的性格, 而且使诗歌具有豪放的气势。 “公子南桥”句,虽没直接写景,然而景已自在其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态跃 然纸上。诗写至此,似乎已完题中“有怀”。但诗人犹觉未够,又引出尾联诗句。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语痴

13、而情真。诗人 太熟悉洛阳的一切了,他思念洛城的人,也怀念洛城的风日,更留恋洛城的春光美景。这首 诗与一般“有怀”诗相比,它扩大了“有怀”的范围。“诗贵出于自心”(围炉诗话), 这联诗正是独出心裁,“言人之所不能言”。 杜审言的这首春日京中有怀 ,结构齐整平密,起承转合极其自然,虚实相生,波澜 起伏。其艺术手法对后世很有影响。 明代胡应麟曾赞此诗尾联为“七律结句之妙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寄语洛阳的春天景物:等明年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一定 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语痴而情真,抒发了诗人对洛阳万物无比眷恋和对朋友 的思念之情。诗人一反孤独伤感之情,将思念化为祝

14、愿,将孤独化为希冀,将感情升华为 喜悦自信,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 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 ,何处飞来? 注 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越王台:越王勾践所筑的楼台。素影:明月。 鉴赏 倪瓒生活在元代的中晚期,无所谓遗民思想,曲中的“前朝事”是将越王台沿经的历 史一网打尽,并不专指宋朝;但历史的盛衰、岁月的无情,一样会引起怀古者的“伤心”。 窦诗是“伤心欲问前朝事”(窦巩南游感兴),而作者却“伤心莫问前朝事”,一字之差, 绝望和无奈的感情色彩就表现得更加强

15、烈。 作者禁不住“怅然孤啸”。“啸”是感情激越、一舒抑塞的表现,而一个“孤”字,又 有心事无人知会的意味。“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是登台所见,它较之前片的“东风草绿, 残照花开”更增加了悲凉的色彩。“当时明月”三句又借助了唐诗的意境。刘禹锡石头城 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李白苏台怀古也说“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历史的见证,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悬在越王台的上空。作者独 发一问:“何处飞来?”问得似乎突兀,但含意是十分显明的:“当时”的江山久已换主, 那么“当时”的明月怎么又会飞来重临呢?这一笔同前引的石头城 苏台怀古一样,是 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无情,抒发怀

16、古的幽思。作者起笔云“伤心莫问前朝事”,至此还是 问了,并问得那样投入、那样悲哀。“依依”是依恋不去的模样,说明明月在天空徘徊已久。 而作者从“残照”时分直留到月夜,这“依依”两字也就成了一种移情手法,表现出了作者 对故国山河的拳拳深情。 这首小令除了善于从唐人诗句中袭意外,在景物的描写上也深得风神。“东风草绿,残 照花开”表现江山无主,“青山故国,乔木苍苔”表现世事无常。以此为陪主之宾,则“越 王台”的悲凉寂寞自在意中。作者又选取了亘古恒在的景物,如东风、残照、青山、明月, 与时过境迁的绿草、野花、乔木、苍苔穿插在一起,在特定的空间中导入了苍茫的时间感, 从而将抚今思古的主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17、。 阅读全曲,对画线句“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加以赏析。 答: 答案 青山依旧,故国不在;乔木已长苍苔。这句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 人非的凄凉。“怅然孤啸”写出了作者孤寂惆怅长叹抒怀的形象。上承登台所见之景, 下启旧月何来之问,使人与景、见与思融合自然。 诊断内容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无问题打“”) 审题 是否了解这类题型的特点? 是否把握了这类题型的审题要点? 读诗 是否能读懂所给材料的内容? 是否能结合内容读懂手法? 答题 是否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赏析角度? 是否能结合位置赏析其表达效果? 总体印象 审审、读读、答答,精准突破精准突破 赏析佳句题是一种以诗中佳句为赏

18、析对象的综合性题型,其题干有明显特征,即题干中 几乎必有“赏析”或“分析妙处”这样的用语。它有两种提问方式: (1)未规定鉴赏角度,即自由式鉴赏,这是最主要的提问方式。如: 请分析句(联)的妙处。 (2)限定了鉴赏角度,即限定式鉴赏 请赏析句(联)的写景 艺术。(限定在“写景”角度) 句(联)描写 精妙,请赏析。(限定在“描写”角度) 句(联)虚实相生 ,请简要赏析。(限定在“虚实相生”手法) 审题时, 除了要审出鉴赏的角度是自由式还是限定式, 还要审出所给诗句在诗中的位置。 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解答赏析表 达技巧题也是如此。不少考生一看到语言材料

19、就急于判断表达技巧,而没有经过细细地阅读 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在答题之前,我们一定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 上,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细读、品鉴。具体说来,要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 “意”,进而准确地判断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 试以 2015 年全国卷诗歌题残春旅舍要赏析的“晚唐巧句”“树头蜂抱花须 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为例。两句中的“象”有:树头,抱花须而落的蜂;池面,吹柳絮而 行的鱼。两句分别写了两个动态的场景: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再想 象成这样两幅画面:肥胖的蜜蜂倒抱着花须忙碌采蜜,鱼儿追逐着水面的柳絮玩着吹泡泡的 游戏。 当在脑海中

20、形成这两幅画面后,就能感受到了“春的盎然生机与情趣”的意境了。 1答题方法点、释、情、效 (1)点:点出所用手法技巧(要多角度点出)。 (2)释: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对手法技巧进行阐释。如点出虚实结合手法,则要讲明诗词 中哪里是虚,哪里是实;如果是借景抒情,就要明确是借什么景来写情的,写景手法是怎样 的。 (3)情:阐释借这种手法技巧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4)效:点明运用这种手法技巧所达到的表达效果。要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来说明对于情 感表达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注意:“情”与“效”都属于表达效果,把“情”单独拎出来,是想突出其重要地位。 上述四点答题方法,概括其实质就是“法”(方法技

21、巧)、“情”(要表达的情感)二字。赏 析诗句题就是法、情合一的综合题。 2答题关键多角度判断手法技巧 对于自由式赏析佳句题,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准确判断所用的手法技巧,而且要进行多角 度判断。 (1)按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语言、结构技巧等依次判断,进行多角度分析。 例如陆游秋兴一诗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从描写方法看,运 用的是虚写;从表现手法看,运用的是想象;从抒情方式看,运用的是寓情于景;从位置结 构看,运用的是以景结情。多角度分析,一般我们优先考虑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按照内容进行多角度判断、分析 对于判断手法技巧而言,最关键的是读懂诗句内容,依据内容去判断

22、,这是最根本的。 它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要看诗句的写作对象,即看它是写景、写人、叙事还是兼而有之。写景的要从景物 描写角度判断,写人的要从写人手法角度判断,叙事的要从叙事角度判断;如果兼而有之, 则要综合判断。 二是要看表达方式。不少考生未能准确判断的原因是未能判断句子的表达方式,如所给 句子是描写句,自然离不开描写技巧;如是抒情句,自然离不开抒情技巧;如是叙事句,自 然从叙事角度分析;如果兼而有之,则要综合判断。 判断艺术技巧要避免两个误区: 先入为主。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断为借景抒情。其实,有的材料,虽 然是写景,但景与情的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为“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另

23、外,如 果材料写了景,又写了人,那么就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 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 3答题关键结合位置赏效果 (1)首句首联效果赏析 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 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 写景句,往往承载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 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文;为下文作反衬;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 当然,还要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 边练边悟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

24、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 以纾客怀。 空城 注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 有池塘自碧。 注 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鉴赏 这是词人的自制曲。通篇写景,词人寄居他乡,伤时感世的愁怀,尽在不言中。全词 意境凄清冷隽,用语清新质朴。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词人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 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 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

25、,像在诉说此地的悲 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痛苦,此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 相近。 扬州慢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 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紧接一句是倒 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 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 表面上是记实, 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 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 。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 杨柳。 “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 。 “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

26、目 之景,又从神情上表现游子的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 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 。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 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于是,词人就从听觉、触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过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虽是 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到本地的红粉知己。 说“强携酒,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携酒”上着“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 成欢惨将别的惨景。上数句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说按节令自 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

27、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再下面“怕 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以下三 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飞来,问春何在”二句提问,以“唯有 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韵味自足。“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现人之多感。 这最后一层将词中的空寂之感写得切入骨髓,闻之惨然。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 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词人却写出江淮之间 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 词的情

28、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词人的感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 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因此张炎赞此词:“不惟清 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结合词句,赏析上片前三句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上片前三句,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写出晚春(点明季节)合肥城里荒凉寂静的 情景;点出人物,通过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的所见所闻,写出衣衫单薄的词人内心的凄恻岑 寂。为下文抒写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等做铺垫。 (2)中间联(句)效果赏析 依据中间联(句)在诗中的位置特点,其效果一般要从以下方面分析: 渲染或强化氛围、情感;过渡(承上启下);照应标题

29、,前后呼应。 边练边悟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 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 答案 写景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 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借 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 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之情。反衬(或“对 比”“衬托”)。“

30、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 比, 呼应尾联末句, 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 凄苦。 巧妙扣题。 “竹户半开”, 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中的“早发”二字,用笔绵 密严谨。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 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 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尾句尾联效果赏析 这是设题最多的位置, 因此也是赏

31、析佳句的重点。 其效果赏析的思路是: 先点明结句的手法(通 常手法是虚写、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再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要指出蕴含的情 感。结句如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是含蓄蕴藉;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 穷;结句如是直接抒情,那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 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 边练边悟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 陈 羽 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有人认为,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

32、赏析。 答: 答案 直抒胸臆。诗人运用“楚客”的典故点明自己客居他乡,照应诗题;而“乡思苦” 则直接表达出诗人无限的乡愁。卒章点情。首联、颔联、颈联用写景层层铺垫,尾联直抒 凄凉冷落之情,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达到高潮。与前文构成对比。将自己的“寂 寥灯下不胜愁”与颈联中权贵们骄奢无比的生活进行对比,更能彰显诗人的凄苦。 类题再练类题再练,即时巩固即时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凌歊台怀古 薛昂夫 凌歊台 畔黄山铺,是三千歌舞亡家处。望夫山下乌江渡,是八千子弟思乡去。江东日 暮云,渭北春天树,青山 太白坟如故。 注 凌歊台:遗址在今安徽当涂小黄山,相传为南朝宋孝武

33、帝刘裕所建。青山:在安徽 当涂东南。太白坟:李白坟。 鉴赏 这首曲子写于薛昂夫在太平路当总管期间。小令融合了三个事迹宋祖的三千歌舞 与国家败亡、项羽的四面楚歌与乌江自刎、李白的名留千古与徒留坟墓。作者借往事怀古伤 今,抒发对历史兴亡、功名利禄的感慨,每个事迹之间都形成了强烈的今昔盛衰的对比。 请赏析“凌歊台畔黄山铺,是三千歌舞亡家处”两句的妙处。 答: 答案 这两句是说凌歊台畔黄山铺,是曾有千百歌女却终究灭亡了的南朝故地,虚写了南朝 宋曾经的繁华,实写了登临古遗址后满眼所见的苍茫景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朝代兴替、昔盛 今衰的感慨。借用南朝宋刘裕所建的凌歊台怀古抒情,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 2阅读下

34、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 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 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元稹, 曾任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郢:今湖北荆州。 鉴赏 这首诗,名为咏鞭,实则咏人。壁州竹鞭虽然名贵,但赠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话, 恐怕诗人是不会估之以双金之价的。刘禹锡对元稹不畏权阉的精神是欣赏的、佩服的。他赠 给元稹文石枕,称赞元稹“文章似锦气如虹”,就是把元稹誉为“文石”,赞扬了他的

35、这种 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誉元稹为“美人”,其赞扬之情是凝之笔端,跃然纸上的。这 两句是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赞誉对方的俗套来写, 但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无比名贵,暗示赠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 接着,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 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 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 人对壁州竹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 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

36、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 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 尾联“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 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 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诗。 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这两句谈论的是何时归去的问题,和咏鞭没有 什么联系。可是诗人由“归去”这个动作派生出“策马”“敲镫”两个动作,并把这些动作 写进诗句之中,就使这两句和全诗咏鞭的内容紧密结合,浑然而为一体了。

37、这首诗通过咏写竹鞭,称誉对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节操。诗人巧妙地把咏鞭、写人、 喻己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全诗感情真挚深沉,起、承、转、合的脉络清晰。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 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 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 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门道中晚步 李弥逊 层林叠巘暗东

38、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鉴赏 诗题中的“晚步”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云门道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南若耶溪上 的一段路, 诗中所写之景是诗人漫步云门道中所见暮色笼罩下的山水景色, 而处处体现着“移 步换景”的特点。层林是此明彼暗,山势是峰回路转,游云流水,樵夫耕牛,这一切都是诗 人“独绕”在如画的山水之间所看到的。 诗人在把这种景色付诸笔端时, 注意点明这是“步” 中所得,“山转岗回”“步随”“独绕”等字眼,即是行动线索,颇似古文笔法,针线细密。 这是宋人七律的一个特点。 本诗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39、,试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 答案 上句写傍晚时分,樵夫砍柴归来,远山上的野火渐渐熄灭,最后一缕孤烟也冉冉散 尽;下句写困乏的耕牛僵卧在犁边,早春时节,田里的小麦还显得很低。这一联综合运用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白描等多种描写手法,将农事活动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紧扣诗题中 的“晚”字,描绘出一幅清新优美的山村春晚图,表达了诗人悠闲愉悦的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月 杜 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鉴赏 全诗对月伤怀。前四句,写羁人之感,属自叙。后四句,写离妇之情。江月漾光于水 上,高楼一望,顿觉身寂影孤,真堪思杀。盖天边久客,至老不还,恐远死他乡也。因想清 影之下,玉露浓重,半轮之傍,天河掩没,月色明皎如此,此时绣字空闺者,烛残挑罢,得 无对之而颦眉乎?当与上沾巾者,同一愁思也。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谁家”推己及人, 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 的情感。“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