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7 论述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2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1241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7 论述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7 论述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7 论述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7 论述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群文通练二群文通练二 经典经典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 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 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 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 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

2、,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 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 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 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 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 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 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 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

3、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 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 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 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 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 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 20 世纪 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 以世界

4、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 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 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 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 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经典既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既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新儒

5、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答案 D 解析 “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D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答案 D 解析 应为“旨在论其普遍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

6、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 C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D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答案 C 解析 A 项“着重”错。B 项“只有才”错。D 项“不排斥”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经典的本质是“成熟” 张汝伦 “经典”一词古已有之。 汉书 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 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 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

7、典范的著作。而刘知几的史通则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 作,是曰经典。” 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地开掘和 阐发。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一个是 Canon,另一个是 Classic,前者原指 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指一般的规范和准则,和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Classic 的意 思是第一流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也已 包括。 “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 “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 如尚书 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 古文尚书 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 厥子孙”

8、。 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例如,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如下 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 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 未及经典内在的本质。 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 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 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 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 自身的广博的心智”。

9、艾略特用“成熟”来标志经典的特征,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对启蒙 特征的规定也是成熟:“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但康德 这里讲的成熟还只是人心智的成熟, 而艾略特用来定义经典的“成熟”却不仅指心智的成熟, 还指文明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的确,这样多方面的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得 以产生的条件。 经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这样它才会对后世有持久的指导性意义, 它才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诲和训导。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心智 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 经典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必然

10、“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而 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同时,也只有成熟的心智才能把握这样其 实相当复杂的丰富性,或者说,质量皆具的丰富性。当然,也只有成熟的语言,才能曲尽其 妙地表达这种永不枯竭的丰富性。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 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是成熟心智,才会 有深刻的思想。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 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摘编自文汇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书 孙宝传和史通中的“经典”

11、含义相似,都是指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 范的著作。 B“有典有则,遗厥子孙”中“典”有“制度”“法则”的意思,这和西文中 Canon 意思 非常接近。 C经典因为大都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质的创造性,所以经典才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无限 可读性。 D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产生的,它们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对后世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答案 C 解析 曲解文意,将原文中的并列关系误解为因果关系。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即为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述,对古今中外的观点都有所涉及。 B文章在论证中由表及里,从经典的一般概念深入到经典的本质,层次清晰,很有见

12、地。 C文章主要运用了引证法论证,作者多处引用典籍上的内容,表明人们对经典的不同理解。 D文章在正面论述的同时,也针对有关经典的错误看法进行了批驳,破立结合,说服力强。 答案 D 解析 原文中没有提到有关经典的错误看法,也没有进行批驳,不存在破立结合。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但是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 方深刻。 B经典能够具有持久的指导意义,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典对人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浓 缩提炼。 C先有语言的成熟,后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会有经 典的产生。 D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 理解经典。 答案 B 解析 A 项“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和“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 如西方深刻”于文无据。C 项三个条件文中没有涉及先后顺序。D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