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梁市吕梁市 2019201920202020 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 (本试题满分本试题满分 100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9090 分钟。分钟。) ) 第第 I I 卷选择题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 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种“插队”的做法 带来的客观效果是 A. 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C. 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 D. 激化了不同邦国的矛盾 【答案】
2、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最,在 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等信息可知,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 内人为“插队”进去西周的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其结果是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拓展了周王城 的疆域, 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 C 正确; 据材料可知, 是在“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 进去”,不能体现“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A 错误;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内的诸侯都有相对大 的独立性, 故“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表述不准确, B 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 队
3、进去”西周的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材料没有涉及“激化了不同邦国的矛盾”,D 错误。 2. 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 文中写道: “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 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 城市管理模式 A. 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 B. 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C. 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 D. 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 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可知,郡县制制度下很多建设环
4、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 政运作,民众是被管理者而非参与者,故 A 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涉及“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城市 建设的科学规划”、“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B、C、D 错误。 3.建炎二年戊申科考,考生胡铨指责高宗的策问“听于天而不听于民”,文辞激越,剀切直陈,又说“臣而 不言,是负陛下;使臣言不从,是陛下负臣”,最后也不用“昧死”等词,便以“臣谨对”结束了对策。 这种把矛头直指当朝皇帝的,在殿试卷并不多见。而高宗不仅不恼怒,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由此 可见 A. 科举制并非都培养奴才 B. 宋代统治者具有民主风范 C. 当时的监察制度非常完善 D. 士大夫具有独立的人格
5、【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种把矛头直指当朝皇帝的,在殿试卷并不多见。而高宗不仅不恼怒,反视为奇文, 欲擢胡为状元”可知,考生在殿试卷敢于批评时政,矛头直指当朝皇帝,而且皇帝“反视为奇文,欲擢胡 为状元”,这说明了科举制并非都培养绝对服从的奴才,故 A 正确;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就是皇权专制的 产物,“宋代统治者具有民主风范”的说法有违史实, B 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而不等于监察制,C 错误;材料中的胡铨仅是个例,D 以偏概全。 4.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操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鮮明对比。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6、,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 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 或制约。这反映了 A. 行省制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 B. 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C. 行省官员的权力“大而不专” D. 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操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但是元代行省各官员之间既有 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C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行省制下的 官员权力虽大,但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有诸多制约,有利于中央集权,这正是其优点,故 A 错误;材料反映 的是
7、行省官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并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节制,故 B 错误;D 与材 料无关。 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4 课中写道“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四年不上 朝,从宪亲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从侧面反映了 A. 明朝皇帝的权力逐渐旁落 B.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弊断日益凸显 C. 明朝皇帝越来越懒于朝政 D. 内阁制有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四年不上朝,从宪亲到熹宗前 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可知,皇帝既不召见大臣,也不去内阁,政
8、府部门正常运转,这从侧 面说明了内阁制有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D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皇帝的权力逐渐旁落”,只是强调 皇帝既不召见大臣,也不去内阁,政府部门正常运转,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废除宰相制度的弊端”,反 而看到皇帝更清闲自在了,B 错误;“明朝皇帝越来越懒于朝政”这是现象,而材料强调的是“从侧面反映 了什么”,C 不符题意。 6.晚清军机处研究(18611883)一文中指出“军机处拥有提名各级官员的权力,各地督抚的任命、转任 均需军机处向皇帝提交名单,以待皇帝裁决。由此推知 A. 军机处有利于抑制“督抚专政” B. 军机处可以任免地方官员 C. 军机机处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9、D. 军机处的权力空前的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军机处拥有提名各级官员的权力,各地督抚的任命、转任均需军机处向皇帝提交名单, 以待皇帝裁决。”可知,不仅军机处拥有地方督抚任命、转任的提名权,而且提交名单也需由军机处递交 给皇帝,故军机处有利于抑制“督抚专政”,A 符合题意;军机处掌握的是提名权并非任免权,B 错误;军 机处的出现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 错误;D 与材料无关,排除。 7.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 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
10、 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 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 B. 英国的利诱政策非常有效 C. 英方记载有违基本的事实 D. 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 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 洋景”可知,鸦片战争期间民众的表现可知当时中国民众的观念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许多人还 看不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英国军队的侵略性,A 符合题意;民众主动为英军服务,并 非英军利诱,故 B 错误;据材料“英方文献中屡
11、见不鲜”可知,材料有一定的可信性,C 说法错误;材料中 只反映的是中国“民众”和“英军”的关系,没有涉及“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D 错误。 8.孙中山先生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从孙中山这则评论 可知 A. 大平天国运动没有任何价值 B. 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性 C. 孙中山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D. 三民主义的提出有其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可知,孙中山肯定了 太平天国运动在打击清王朝的意义,但其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建立民主政权,而趋于封建化,B 正确;A 过于绝对;
12、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既看到了太平天国的进步意义,也看到了他的不足,是客观评价,C 错误; D 与材料无关。 9.西方军事理论家约米尼说:“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强 终究还是给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下列最符合此言论的战争是 A. 中英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强终究还是给 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的在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船”,命令北洋舰 队躲进威海卫港,不准巡海迎敌;故威海卫战役,
13、日军占领了黄海海面,并通过辽东战役,占领了花园口, 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 正确;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都是主动迎敌,而不是“采取绝 对守势”,A、B 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是奋起反抗的,与材料“采取绝对守势”不符,D 错误。 10.甘孩白利寺的格达活佛(19021950)曾写下这样的诗歌:“云雨出现在天空,红旗布满了大地。未见如 此细雨,最后降临大地今朝离去,何日再回。这首诗描述了 A. 藏区人民祥和幸福的生活状态 B. 共产党领导藏区人民进行民主改革的效应 C. 长征中的红军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的结果 D. 汉族和藏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答案】C 【解析】 【详解
14、】据材料“甘孩白利寺的格达活佛(19021950)红旗布满了大地今朝离去,何日再回。 并结合所学可知,格达活佛看到的红旗布满了大地、又离去,反映的是 1936 年红军长征停留在甘孜,红军 的举动感动了格达活佛,为了让藏民更了解红军,格达活佛写下了可以传唱的诗歌,C 正确;当时藏区存在 农奴制,人民生活并不幸福,A 错误;据材料格达活佛(19021950)可知,此时的西藏民主改革(1959 年 3 月开始)还没有进行,B 错误;据材料“红旗”、“今朝离去,何日再回”等信息可知,此时的西藏还没有 获得解放,材料没有涉及“汉族和藏族”的关系,D 错误。 11.蒋经国(蒋介石的儿子)在国民革命战史第三
15、部抗日御侮记载:“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 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达四个师团之兵力,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 后之武汉会战协力甚大。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的军队指 A. 新四军 B. 国民党军 C. 八路军 D. 工农红军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对徐州会战及尔后之武汉会战协力 甚大。可知,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这反映的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所为,C 正确; 据所学可知, 新四军在南方, A 错误; 国民党军主要是阵地战, 打的是大兵团的大会战, 与材料的“游击战” 不符,B 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工农红
16、军的称号已改为八路军,故 C 错误。 12.1945 年 8 月蒋介石连线三次电意中共领抽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也有多次复电。从双方电文可以推 知重庆谈判是 A. 国共两党不对等的、艰难的谈判 B. 蒋介石和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展示 C. 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先的谈判 D. 将介石和毛泽东个人之间的对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电文的信息判断,蒋介石俨然以领导人的身份自居,邀请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去重庆谈 判,从双方电文的口吻变化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A 正确;据双方电文信息可知,这是双方 智慧的较量,但 B 不是材料主旨:据所学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
17、为先,在明知蒋 介石是假和平真内战,不顾个人安危,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C 说法错误;D 说法片面,错误。 13.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 年 3 月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 然后组织全国各大城市各方面代表人物 8000 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 6 月 14 日 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 15 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 过。该宪法出台的过程说明了 A. 先法修订程序是极其复杂的 B. 宪法制定的严肃性和群众性 C. 宪法的出台经过了充分讨论 D. 宪法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 【答案】B 【解析】
18、【详解】据材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各 方面代表人物 8000 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 个多月时间,约有 15 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可知,1954 年宪法从起草到 通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说明宪法制定是非常严肃的,并且经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 参与,故 B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宪法的制定,而不是修订,A 错误;C 说法片面,错误;宪法代表队是广大 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D 说法错误。 【点睛】我国第一部宪法是 1954 年颁布的,都是第一部社会
19、主义宪法。 14.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些民主人士认为不应选择对苏联的”一边倒”,因为这样对于美国来说“太刺激 了。毛洋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对付国内外反动派即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们并不发生刺 激与否的问题,刺激也是那样,不刺激也是那样,因为他们是反动派。”毛泽东意在 A. 对帝国主义要进行坚决斗争 B. 反对民主人土的外交策略 C. 论证“一边倒”方针的合理性 D. 为新中国成立做理论上的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对付国内外反动派即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们并不发生刺激与否问题,刺激也是那 样,不刺激也是那样,因为他们是反动派。”可知,毛泽东认为对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并不发生刺
20、 激与否的问题,其目的是论证“一边倒”方针的合理性,C 正确;材料是针对“一边倒”的讨论,而不是单 独的强调“对帝国主义要进行坚决斗争”, A 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反对民主人土的外交策略”, 是针对“一 边倒”的讨论,B 说法错误;D 违背史实。 15.如图是 2009 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组织的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非公有制企业在解决城镇人员就业中重献巨大 B. 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 C. 公有制企业是安置城镇人员就业主要渠道 D. 企业薪酬机制不一导致城镇人员就业不公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就图表“2009 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所
21、有制组织的分布图”信息可知,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 国有单位就业所占 20.65%,集体单位占 1.99%,其余比例都是分布在非公有制企业,这说明非公有制企业在 解决城镇人员就业中重献巨大,A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2009 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组织的分 布”,而不是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B 不是材料主旨;C 与材料不符;D 与材料无 关。 16.到 2018 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 2.1 万台,是 1949 年的 5.3 倍;民用汽车保有量 2.3 亿辆,是 1949 年 的 4564.1 倍;民用飞机由 1985 年的 404 架增至 2018 年的 6134 架
22、;水上运输船舶 13.7 万艘,是 1950 年 的 30.3 倍。以上数据表明 A. 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 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 C. 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D. 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陆海空的交通工具的数量都由 1949 年到 2018 年剧增,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人类科 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也在提高,B 正确;据材料可知,早在 1949 年交通运输服务体 系就已形成完善, A 说法错误; 据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C 错误;D 与材料无关。 【点睛】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包括交
23、通运输的标准、质量、管理、安全、卫生、维修等方面的内容。 17.伯里克利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携。“雅典的这种政治理念通过抽签选举和公 职受酬得以实现,这是保证公民能够平等参政的两大重要指施。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抽签选举和公职受制保障了政治民主性 B. 这种理念导致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C. 雅典公民平等参政权拥有制度性保障 D. 雅典公民可以担任民主机构的一切公职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雅典的这种政治理念通过抽签选举和公职受酬得以实现,这是保证公民能够平等参 政的两大重要指施”可知,抽签选举和公职受酬是保证公民能够平等参政的两大重要指施,这说明雅
24、典公 民平等参政权拥有制度性保障,C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的这种政治理念通过抽签选举和公职受酬得以实 现, A 说法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政治理念的优越性, 而不是“这种理念导致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B 与材料不符;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当时规定初十将军外的一切官职向全体公民 开放,可见 D 说法错误。 18.14 世纪,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独立的法学派,即“罗马法学派”,16 世纪时,法国的罗马法研究居全欧洲 最前列。在荷兰则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 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材料表明 A. 罗马法对欧洲近代社会产
25、生了深远影响 B. 学者的研究带动了罗马法的复兴与繁荣 C. 罗马法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发展 D. 罗马法为近代欧洲法制建设莫定了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 14-16 世纪的欧洲,法国、荷兰、德国各国学者都对罗马法进行了研究,这说 明罗马法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 正确;各国学者对罗马法的研究,只能罗马法对欧洲 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不是罗马法的复兴与繁荣,B 错误;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发展是生产 力发展和思想解放推动的,不是由罗马法推动的,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法国、荷兰、德国各国学者都对罗 马法进行了研究,没有强调罗马法对欧洲近代法制
26、建设的影响,D 错误。 【点睛】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 19.西班牙人找不到同等竞争力的货物同中国商人交换,就将美洲殖民地生产的大量白银运往菲律宾,支付 给中国商人。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中国、菲律宾、西属美洲殖民地之间以中国商品和美洲白银为交换的、跨 越整个太平洋的国际大三角贸易。从材料可以推知当时 A.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中国白银大都来自与西班牙贸易 C. 西班牙经济发展程度远低于中国 D. 西班牙的货物质量低劣竟争力低 【答案】A 【解
27、析】 【详解】据材料“西班牙人找不到同等竞争力的货物同中国商人交换,就将美洲殖民地生产的大量白银运 往菲律宾,支付给中国商人”可知,在当时著名的中国、菲律宾、西属美洲殖民地之间以中国商品和 美洲白银为交换的、跨越整个太平洋的国际大三角贸易中中国处于主导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即中国 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A 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当时著名的中国、菲律宾、西属美洲殖民地之间以中 国商品和美洲白银为交换的、跨越整个太平洋的国际大三角贸易”,没有涉及其它贸易,B 说法绝对;材料 没有涉及西班牙和中国经济发展状况,C 说法与材料无关;据所学可知,西班牙当时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 奢侈腐化,不注重发展经
28、济,D 错误。 20.在美国,产值在 100 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 年约 1900 个,占企业总数的 0.9,而它们据有的工人 占工人总数的 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 38。材料表明 A. 美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B. 美国垄断组织发展程度较高 C. 美国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 美国企业生产和资本集中程度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美国,产值在 100 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 年约 1900 个,占企业总数的 0.9,而 它们据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 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 38”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期虽然产值在 100 万美元
29、以上的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 0.9,但它们据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和产值占 总产值中的比重很高,这说明美国生产领域出现了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垄断组织,D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 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A 错误;据材料“在美国,产值在 100 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 年约 1900 个,占 企业总数的 0.9”可知,美国产值在 100 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 0.9,这说明美国 垄断组织发展程度不高,B 错误;材料时间是 1904 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是进行中,故美国“开始”进入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说法不准确,C 错误。 【点睛】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 21.有学者
30、认为: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因素和封建主义因素共存。这样的社会条件决定入 十月革命既是对资产阶级,又是对地主阶级的革命。由于封建因索和资本主义因素紧密结合,因此,对它 们的否定也没有时间的先后。该学者意在说明”十月革命 A.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根源于俄国社会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 C.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 是具有双重性质的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样的社会条件决定入十月革命既是对资产阶级,又是对地主阶级的革命。由于封建因 索和资本主义因素紧密结合,因此,对它们的否定也没有时间的先后。”可知,十月革命既是反对资产阶 级,又是反对封建地
31、主阶级的革命,具有反资本主义,又具有反封建的双重性质的革命,D 正确;A 不是材 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的性质,而不是强调其原因,B 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十月革命既是反对 资产阶级,又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没有体现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C 错误。 22.有学者指出,苏联的现代化不可能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 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该学者意在强调 A. 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路径不同 B. 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 C. 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 D. 苏联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答
32、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苏联的现代化,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 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可知,由于当时苏联面临的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 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这说明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B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国家 的工业化道路,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C 错误;据材料“苏联的现 代化,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 应世界环境”可知,由于当时苏联面临的外部形势,决定它的工业化道路,没有体现其“当时面临着严峻 的国内外形势”,
33、D 错误。 23.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一国经济的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 象,会不可免地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逆机制影响、波及其他国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运行的风险上升 B.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面临严峻的换战 C.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D.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世界各国维护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一国经济的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金融危机等现象,会不可免地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逆机制影响、波及其他国家”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 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国经济的波动,会不
34、可避免地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逆机制影响、波及其他国家,这说 明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故 A 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一国经济的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金融危机等现象,会不可免地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逆机制影响、波及其他国家”,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使 世界各国面临严峻的挑战”,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世界各国维护主权”说法,CD 与材料无关。 【点睛】通货紧缩:指缩减流通中的纸币数量以提高货币的购买力 24.约喻L 加迪斯指出,仅仅将冷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不恰当的,从根本 上看,冷战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
35、念的对立。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 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据此可以推断该学者的观点是 A. 美、苏两国对冷战的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B. 冷战实际是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对抗 C. 意识形态和安全利益是冷战的根本原因 D. 苏联和斯大林应该对冷战负主要责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 可 知斯大林的这种理念导致了美苏冷战,D 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斯大林的责任,而没有体现美国,A 错误;据材料“从根本上看,冷战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对立。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 思主义的精神领袖
36、,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 ,导致了美苏冷战,B 片面;据材料“仅仅 将冷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不恰当的,”可知,C 说法与题意不符。 第第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 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人教版必修二 材料二 18201985 年英美进口关税年()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 材料三 据统计, 非计划经济国家的商品出口值,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20 世纪 60
37、 年代以年均 6 的速度增长,19601973 年增长速度更高,达到年均 8。 高德步、王钰编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 在关税及贸易协定组织主持下,从 1947 年今已举行了 8 次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使占 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值 54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 35。 第二次使占应税进口值 56的商品平均降低美税 35。第三次,使占进口值 117的商品平均降低美税 26。第四次,使占进口值 10的商品平均 降低美税 15。第五次,使占进口值 20的商品平均降低美税 20。第六次,使关税税率平均水 平下降 35。第七次,这次谈判的重心已从关税转到非关税壁全上,并达成七个非美税壁全方面的守 则。这七个守则,
38、在法律上独立于总协定,它们仅对在守则上签约的成员国具有法律效力。第八次, 读判涉及货物交易,并首次将劳务输出列入多边贸易谈判内容。除了货物贸易外,还知识产权和投问题列 入了该谈判内容。但是在布意尔部长城会议上讨论的一个最后文件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就农产品价格补 贴问题的谈判破裂,未能如期完成。 王幼文世界经济学 材料五 WTO 虽然号称”经济的联合国”, 但不容否认的是, 在当今貿易自由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毕 竟是少数发达国家,全球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进程也是在发达国家占支配地位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 它们通过 WTO 来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多种贸易、投资及经济运行规则,这决定了 WTO 仍然存在着
39、很大的局 限与问题,在 WTO 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中必然交织着各种矛盾和冲突。每个国家加入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获 得更多的利益,然而这些规则的不公平性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到伤害。因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就 发生了。 江虹世界贸易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贸总协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联系与区别。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和其自身的局限性。 【答案】(1)关贸总协定对发达国家特别是对美国有利,它可以大量地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是美国向外 经济扩张的
40、工具;关贸总协定创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贸易的环境,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对相对发 展缓慢的国家来说还可以更多地得到先进产品和技术;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的支柱, 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联系:世贸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它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即通过市 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区别: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而世贸组织则是一 个常设的、永久性存在的国际组织;关贸总协定仅管辖部分货物贸易,世贸组织将货物、服务、知识产权 融为一体,置于其管辖之
41、内;关贸总协定的许多协议,对缔约方没有强制约束力,世贸组织成员国承担义 务具有强制性性,即必须接受世贸组织的协议;在解决争端时,关贸总协定不能做出有效的裁决,而世贸 组织成员必须遵守世贸组织各协定、协议的规定,执行其争端解决机构做出的裁决。 (3)积极影响:世界贸易组织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制度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 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贸组织通过多边谈判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 纷的方案;世贸组织使各成员可以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世贸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 则而非强权,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
42、够的重视,并通过其决 策机制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助于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局限性: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游戏规则”制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得到平等发言权;当发达 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经济萎缩时,出于其眼前利益的考量,他们往往做出违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的措施 与政策;贸易争端、贸易摩擦仍然存在。 【解析】 【详解】(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关贸总协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从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 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关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贸易的环境、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对相对发 展缓慢的国家来说还可以更多地得到先进产品和技术、构成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的支
43、柱及使世界经济朝 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等方面回答。 (2)联系:据所学可从世贸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它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 等方面回答。 区别:需要从二者性质、管辖对象、执行决策的效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积极影响: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 推动了制度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使各成员可以通过贸 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及有助于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 强权政治等方面回答。 局限性: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
44、着“游戏规则”制定、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贸易 争端和贸易摩擦仍然存在等角度回答。 26.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向发展 横向发展 (注:“横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进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用到逆步开放,由做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发展成为一部 体的世界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 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仅作为评分参考之一): 观点:在横向发展过程
45、中增补“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见解:当今世界面临诸多问题,如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经济差距拉大,天下不太平,地区冲突不 断,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难题。中国 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 方案,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更加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解析】 【详解】据材料“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用到逆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 最终发展成为一
46、部体的世界历史”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出观点是“在横向发展过程中增补合作共赢、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见解可结合经济全球化中当今世界所面临诸多问题,如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 北经济差距拉大,天下不太平,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等。及中国是世界和平 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更加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回答。最后总结 归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7.材料 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清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
47、或与改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 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在这种意味深长的矛盾背后是历史透成的两个原因:其一,庚子之变以后的局势 是一种真正的统治阶级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局。1901 年 2 月布的上谕中说:“无事几难支持,今又 构比奇变。”正是对这一点的承认。新政在主观上是为了防止革命揭屋顶而牻开的一个窗洞,但在客观上 却成为时势佩手不感改革者而实现的一场改革。历史常常会使前机与放果大相异趣,对于一个没幕的阶级 尤其如此。其二,有人说过:成成政变杀青年人南方人多;八国联军杀老年人、北方人多。透过这种南北 方和青老年的对立,是改革人物与顽国保守人物的对立。侵略者用暴力消灭了后类人物中的一部分,同时
48、又以此震醒了其他部分。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但它导致的结果却是为中国的改革消除了一些阻力。 许多历史的是非是隐藏在历史的深处的,只有透过某些历史细节的表象,才能把握历史迈进的步伐和节奏 陈旭慧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改革的影响。 【答案】(1)西方列强侵略的压力;开明地主官僚的提倡;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顽固 派力量被进一步消弱。 (2)推动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促成了创办实业的高潮;促进了法制和教育近代化,培养了一批形式人才; 进一步计划了阶级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解析】 【
49、详解】(1)据材料“庚子之变以后的局势是一种真正的统治阶级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局”可知,西 方列强侵略的压力;据材料“新政在主观上是为了防止革命揭屋顶而牻开的一个窗洞,但在客观上却成为 时势佩手不感改革者而实现的一场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开明地主官僚的提倡;革命运动的兴起;结合 所学可知,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据材料“侵略者用暴力消灭了后类人物中的一部分,同时又 以此震醒了其他部分。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但它导致的结果却是为中国的改革消除了一些阻力” 可知,顽固派力量被进一步削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促成了创办实业的高潮、促进了法制和教育近代化、 激化阶级矛盾及加速清王朝的灭亡等方面回答。 28.材料 1941 年 12 月 7 目,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 全球性的冲突。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 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