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1 课课 远行希腊远行希腊 一、语言积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众所周知, 美是有力量的,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几千年前, 孔子就提出“兴 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_: “美 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 基础。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罗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_ 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_; 尽管文化市场上艺术品_,但泡沫也不少,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 身又投向下一
2、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 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准。 A大声疾呼 浅尝辄止 所剩无几 琳琅满目 B大声疾呼 走马观花 寥寥无几 琳琅满目 C振臂一呼 走马观花 所剩无几 鳞次栉比 D振臂一呼 浅尝辄止 寥寥无几 鳞次栉比 答案 B 解析 大声疾呼:大声呼喊,提醒人们注意。振臂一呼:挥动手臂呼喊。根据语境,应选“大 声疾呼”。 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对知识、 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走马观花: 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根据语境,应选“走马观花”。所剩无几:剩下的不多。寥寥无几: 非常稀少, 没有几个
3、。 根据语境, 应选“寥寥无几”。 琳琅满目: 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 指书籍或工艺品)。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 等密集。根据语境,应选“琳琅满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邓肯不但完成了一个女人的完美蜕变,更是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舞蹈神话,也给世人留下 了一部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女性回忆录。 B她就像古时候的亚马逊女战士一样具有非凡的勇气和魄力,雄赳赳、气昂昂地打破了传 统芭蕾,让舞蹈回归自然和自由,成为世界现代舞蹈的奠基人。 C 邓肯的一生都在经历着舞神与爱神的碰撞, 或者爱情激活了艺术, 或者艺术毁灭了爱情。 D近几年来,我国领海
4、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 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答案 C 解析 A 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但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舞蹈神话,更是完成了一个女人的完美 蜕变”。 B 项搭配不当, 应在“传统芭蕾”之后加“的长期统治”。 D 项搭配不当, “加大 密度”可以,但不能“加大”“质量”。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好的文学艺术都不会恶意讽刺,作者一心存恶意,下笔就尖酸刻薄,无法对角色人物有 悲悯包容的情怀。 刘姥姥这一穷苦乡下老太婆, 在 红楼梦 作者的笔下, _。 有时好像装疯卖傻, 逗贾母等人开心, 其实也都有她的心机。
5、 她的聪明世故、 她的通达人情, 比今日许多呆头呆脑死读书又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都强得多。 A懂得察言观色,在贵妇人、公子、千金小姐面前没有畏缩,行动语言都有自己的分寸, 充满生命向上的积极本能 B充满生命向上的积极本能,行动语言都有自己的分寸,懂得察言观色,在贵妇人、公子、 千金小姐面前没有畏缩 C在贵妇人、公子、千金小姐面前没有畏缩,充满生命向上的积极本能,懂得察言观色, 行动语言都有自己的分寸 D行动语言都有自己的分寸,充满生命向上的积极本能,在贵妇人、公子、千金小姐面前 没有畏缩,懂得察言观色 答案 B 解析 解题时要注重分析选项中几句话的先后关系。从前文对刘姥姥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应 该
6、是先总写后分写,先说精神方面后说具体表现等。“充满”句写的是刘姥姥的品格,“行 动”句写的是刘姥姥在这种“本能”影响下的表现,“懂得”句是写“行动”的表现,“在 贵妇人”句是写具体的做法。 4根据下面的文字,给“女书”下定义。不超过 35 个字。 女书流传在我国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潇水流域,当地有“一语二文”现象,即当地人说 同样的话,却写两种文字:男人写端庄的方块汉字,女人写精美的斜体女书。江永的女性通 过创造、使用专属于自己的文字而拥有了话语权。她们既可以“我写”,也可以“写我”。 女书是表音文字,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其基本字只有 390 个左右。字符虽少,但基本可 以完整地记录当地汉语方
7、言。 答:_ 答案 (示例一)女书是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的表达湖南江永方言的女性专用的表音文字。 (示例二)女书是湖南江永女性专用的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的表音文字。 二、对点训练 (一)对点链接 对于邓肯的“远行希腊”,有人说她是“猎奇”,有人说她是为了“怀旧”。其实这些看法 都不对。邓肯远游希腊的目的是“朝圣”,也就是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去与西方文化传统的 经典做一次“亲密接触”。这并不是猎奇也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去追随她一直追求着的艺 术与美的理想,追寻艺术与美的永恒的秘密的答案。 如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实用类文本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考点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8、,完成文后题目。 顾笃璜:留住昆曲的原汁原味 凌 云 顾笃璜是江南著名的顾氏家族后人。他的高祖顾文彬喜好书画收藏,晚年建造了苏州园 林之一的怡园,并修建了过云楼用于书画收藏。“过云楼顾家”由此出名。到顾笃璜的祖父 顾麟士这代,过云楼的收藏以及文化事业都达到巅峰。 在顾笃璜的眼里, 顾家的知名度主要在文化方面。 “论经济实力, 苏州有钱人家多的是, 顾家算不上什么。顾家主要是搞收藏,并利用收藏搞社会活动。”顾家藏书画,用来教育子 孙,每 10 天拿出来一次,给后辈讲解书画的好处。另外就是让有才能的画家来临摹,还给穷 画家提供生活费,“待遇和账房先生一样”。后来又在过云楼藏品的基础上,办起了怡园画
9、 社。 顾家的优雅生活被抗日战争粗暴地打断。抗战时,顾家逃难到上海。等战争胜利后回到 苏州,大家族已经四散。 1946 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至苏州拙政园,学校设有艺术教育系。家学深厚、爱好美 术的顾笃璜去报考,第一志愿是美术,却被第二志愿戏剧录取了。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给 了顾笃璜几个选择, 可以继续读书, 可以去北京, 也可以留在苏州。 他选择了第三条路。 1955 年,他成为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也是从这时起,他将生命的重心转向了昆曲。“小时候我 对昆曲有点印象,就觉得这种艺术形式非常美,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还知道它有中国戏 曲之母的雅称。但真正接触是从事了这个工作以后。我并不迷恋昆曲,研
10、究昆曲完全是出 于一种责任感。我自以为在美术上的成就比戏剧还高一点,但为了昆曲我放弃了美术。搞美 术的人很多,搞昆曲的人太少了。” 1957 年,顾笃璜辞去官职,到戏曲研究室工作。他搜集民间戏曲资料,把老剧本都印了 出来。没有经费,就先把资料印出来卖给各地图书馆,赚了钱再印。顾笃璜的一生,都在守 着一个梦:保护最纯正的昆曲遗产。1982 年,在他的倡议下,苏州重建昆剧传习所。随着老 艺人日渐凋零,他把重点放到了抢救剧目和表演手法上。 2001 年, 昆曲被宣布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此后, 国家对昆曲的保护给予了高度关注,苏州建了昆曲博物馆。如今最让他担心的是“
11、戏都被改 得变了样”。 像一些“新派”的昆曲剧目, 顾笃璜认为“应该允许存在”, 这是“迎合时代, 用某些昆曲元素创造出的一个新品种”,但要说这就是“原汁原味”“保护遗产”,他直摇 头。 “比如游园惊梦 ,原来的表演是,杜丽娘见到柳梦梅马上用手遮住脸,柳梦梅想看她 的脸,用袖子压下她的手,她立刻又换了一只手来遮住。柳梦梅拉她,她不肯走,但心里又 愿意,就把袖子垂下,让柳梦梅牵着她的水袖,半推半就。可现在改编的游园惊梦 ,杜丽 娘坐到了柳梦梅的大腿上。这不是改进,是改退。” “为什么要抢救最传统的表演手法?”这是顾笃璜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他从未怀疑过自 己的坚持。“昆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就是唱
12、念做打,而不是其剧本或者曲谱。比如兰 花指,这是从文人执笔的动作来的,所以着力点在中指,其他手指都是松弛的。这就是非物 质文化遗产,看录像不会了解,老先生讲了才知道。昆曲有各种化妆方法,可现在一律是浓 妆。杜丽娘一起床,就是满头珠翠,难道她是戴着这些东西睡觉的?都不合理。还有演员涂 口红,涂成血盆大口,这是从好莱坞学的,而中国女性是樱桃小口。这是不是该恢 复?现代人是想看纯粹的昆曲还是百老汇化的昆曲?肯定是前者。” 顾笃璜一直在为昆曲而忙,“我一生没有旅游过,只去过庐山和雁荡山,都是演出时当 地招待的”。有人称顾笃璜是“江南最后一个名士”,他摇摇头:“士有隐士的意思, 是出世的,而我是入世的。
13、”(选自环球人物 ,有删改) 5有人说,顾笃璜既然自以为“在美术上的成就比戏剧还高一点”,但为了昆曲又放弃了美 术,这实在有些遗憾。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_ 答案 (观点一)责任高于一切,人活着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应对国家,对人民以及整个社会 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责任,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正如顾笃璜所说,“我并不迷恋昆曲,研究昆曲完全是出于一种 责任感”。正因为搞美术的人很多,搞昆曲的人太少,所以顾笃璜毅然放弃了美术,以昆曲 研究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一生都在“守着一个梦:保护最纯正的昆曲遗产”。因为有着高 度的责任
14、心和使命感,顾笃璜在昆曲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和民族的戏剧文化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样的一生是辉煌的、没有遗憾的一生。 (观点二)兴趣是成功的助力,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就会有一种求知、学习、研 究的动力。顾笃璜出身书画收藏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在 美术上的成就也高。他研究昆曲纯粹是出于责任感,虽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可能不如 选择美术所取得的成就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顾笃璜自以为“在美术上的成就比戏剧还高 一点”,但为了昆曲放弃了美术,这实在有些遗憾。 解析 本题要求对顾笃璜弃美术而择昆曲这一事业选择的利弊进行探究。可以从“责任”与 “兴趣”对成
15、就事业的不同作用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理解,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即可。 (三)技法归纳 _ _ 归纳提示 1亮出探究对象 所谓亮出探究对象,就是一开始就必须告诉人们你准备就哪一个问题进行探究,这个问题可 能是题目规定的,也可能是探究者自己确定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形,我们都必须大致介绍这 个将要探究的问题存有什么样的“疑”或有什么样的“难”。让读者对我们探究的问题本身 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也为下一步的探究做铺垫。 2提出探究设想 上面的环节处理好之后,紧接着就该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大致看法,并且应该以极其简练的 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 3展示探究过程 这是整个探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这个部
16、分要努力地调动出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存,并尽最大 的可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与当前探究的问题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后依照由表及 里、由浅到深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出对探究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有时也可以采用由主到 次的排列顺序),在这个展示中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最后还必须要有一个 简练的结语,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见解或认识。这一要求在论述题,尤其在小论文的写作中需 要体现。一般情况下到第三步也就可以了。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 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 20152016 年度“终身成就奖
17、”。 此前数十年间, 她身挟满腹诗书, 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 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 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 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 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 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 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 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 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
18、法,足下已尽得 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 之马祖 注”。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的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 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 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 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 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 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
19、古典小词, 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 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 “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 叶嘉莹常常感慨,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 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 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 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 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 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 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 10 万美元, 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 金”奖掖
20、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 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 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 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 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 70 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 2 000 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 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词里
21、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 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去。“这就是我一辈子不 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 看人物(上半月)2016 年 8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的身体是女性,但是 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 ,有删改) 注 马祖,即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嘉莹致力
22、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 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 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 无二的。 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 不断积淀。 答案 C 解析 “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错。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 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所以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7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贯中西。叶嘉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并
23、将这些理论运 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叶嘉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 有开发,能自建树。 C注重人才培养。叶嘉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 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叶嘉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为“才女”,喜欢人送的 雅号“穿裙子的士”。 答案 A 解析 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 8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 _ 答案 (1)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 (2)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 (3)继承推广上, 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 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 (4)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