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29482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2.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2.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2.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2.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2 课时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30 分钟) 对点强化 强化点 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此现象称为 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B.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C.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中无神经递质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解析 由于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 上也可能相应地存在两种或多种受体;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的突触小

2、 泡中,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也有突触小泡,所以其内也有神经递质。 答案 C 2.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 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 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 A.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B.刺激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刺激部位、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D.刺激部位、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解析 神经元受刺激后,由于 Na 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机械刺激(或其他 刺激)向电信号的转变,然后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突触前膜时,由电信号转 变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答案 B 3.

3、决定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的数目 D.效应器的兴奋性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速度较快,而在神经细胞 内传递需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速度较慢,因此反射时间的长短 主要取决于中枢突触的数目。 答案 C 4.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 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中内容物释放至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中内容物使 b 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解析 是突触小泡,其内容物为神经递质,通

4、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 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而不是选择透过性,B 错误。 答案 B 5.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 b 点,bc 段膜外电流方向为 bc B.刺激 b 点,c、d 同时兴奋 C.刺激 b 点,a、c 均会兴奋 D.刺激 b 点,必定会引起 B 神经元的兴奋 解析 刺激 b 点,bc 段膜外电流方向是 cb;刺激 b 点,c 点先兴奋,然后是 d 点或不兴奋;兴奋在单个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刺激 b 点,a、c 均会 兴奋;刺激 b 点,因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故 B 神经元可能会兴 奋也可能会抑制。 答案 C 6.

5、如图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该神经元在 X 位置受到刺激,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 的是( ) A.兴奋会传到大脑皮层 B.兴奋会传到 Y 处后的效应器 C.会使 Z 处释放神经递质 D.会形成反射活动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该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X 位置受刺 激产生的兴奋可传向效应器,但不能传到大脑皮层,A 错误,B 正确;神经递质 由 Y 处释放,C 错误;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D 错误。 答案 B 7.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d、e 为各个刺激点,为电位变 化检测各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刺激 a 点都有电位变化,刺激 e 点都没有电位变化,

6、说明兴奋在神 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 B.若刺激 c 点有两次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内是双向传导的 C.刺激 b 点有电位变化,没有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内是电信号,在 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信号,而电流表对化学信号不反应 D.d 位于两个电极中间,刺激 d 位点指针都没有偏转,其产生的原因两者 是相同的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刺激 c 点, 有两次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先后通过电流表的两电极,不能说明兴奋在同一 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刺激 b 点或 d 点,无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 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而刺激 d 点指针不偏转的原因是电极连接点

7、的电位是相同 的。 答案 A 8.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 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 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 B.b 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C.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发生相应反应 D.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 处兴奋传导的速度大于 c 处 解析 如果 a 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 abc 和 a c,因此 b 处可以测定到电位变化;b 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的反应,没有感 受器参与,所以不属于反射; 只有适宜刺激,才能引起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引起 相应效应器发生反应;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有 3 个神经元细胞体,因此有 3

8、个神 经元, 由于存在突触延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突触处的传递速度。 答案 C 强化点 2 人脑的功能及分级调节 9.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 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由于惊恐而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解析 成人和婴幼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幼儿因 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排尿次数增多。由于惊恐而无意识 排尿,也涉及大脑皮层的

9、功能。 答案 D 10.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脑的高级功能专指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 B.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平衡调节和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 C.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在脑干 D.小脑和脊髓内有调节躯体运动等生命活动的低级中枢 解析 人脑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 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 学习、 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答案 A 11.当你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图中的哪些区域( ) A.H 区和 S 区 B.S 区和 V 区 C.W 区和 H 区 D.V 区和 W 区

10、 解析 作答生物试题时,要看懂题意并写出答案,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V 区和 W 区。 答案 D 综合强化 12.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在 a、d 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据图回 答: (1)图示的结构涉及_个神经元,含有_个突触。 (2)如果 B 受刺激,C 会兴奋,如果 A 受刺激,C 不会兴奋。由此判断 A、B 释放 的神经递质依次是_、_。 (3)如图,已知 abbd,则刺激 b 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_次,如刺激 c 点,则偏转_次。 解析 (1)由图知,图中有 3 个神经元,2 个突触。(2)B 受刺激,C 会兴奋,所以 B 释放的递质是兴奋性递质;A 受刺激,C 不会兴奋

11、,所以 A 释放的是抑制性神 经递质。(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进行单向传递。兴奋在 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快于突触中传递,所以刺激 b 点,电流计发生 2 次偏转,刺 激 c 点发生 1 次偏转。 答案 (1)3 2 (2)抑制性神经递质 兴奋性神经递质 (3)2 1 13.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 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 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称为_, 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

12、示)_。 (2)刺激图中 b 点, 则 b 点处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 图中_ 点可发生兴奋。 (3)若刺激 d 点,图中_点可发生兴奋。 (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相 联系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_个突触。 (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 递是_,其原因是_ _。 解析 由图可知,该反射弧的起点是,神经冲动传导的单方向是指由感受器向 效应器方向进行。在突触部位,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间的兴奋传递的单方向性是 神经元间兴奋传递单方向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 (1)神经中枢 (2)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a、 c、 d、 e (3)e、 c

13、 (4)树突或细胞体 3 (5)双向的 单向的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单向的(总是从 突触前膜到突触间隙,然后到突触后膜) 14.(实验探究)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 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 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 a:用如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 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 4 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 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检测 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 活性检测原 理:AChE 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 深浅计算酶

14、活性。 组 别 醋酸铅溶液浓度 /(g L 1) 脑 组 织 铅 含 量 /(g gprot 1) AChE活性 /(U mgprot 1) 到达原平台水域 时间/s 0 0.18 1.56 22.7 0.05 0.29 1.37 23.1 1 0.57 1.08 26.9 2 1.05 0.76 36.4 请回答: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_,通过该指标可知 _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 是 与 学 习 记 忆 有 关 的 神 经 递 质 , 该 递 质 由 突 触 前 膜 释 放 进 入 _,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_变化。 ACh 发挥效应后在_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 位时间内_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 水解速度越_。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_,以此强化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答案 (1)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2)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 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苏教版 > 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