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21246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肃省兰州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肃省兰州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甘肃省兰州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甘肃省兰州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兰州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

2、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3、。”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作为对佛道思

4、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

5、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B“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C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D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等几种情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C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D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

6、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B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C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

7、。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

8、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材料二: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

9、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

10、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材料三:“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

11、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

12、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B 材料一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

13、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B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只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D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有哪几种方式。(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荷花记王祥夫

14、在中国,莲花和荷花向来不分,莲花就是荷花,荷花就是莲花。但荷花谢了结莲蓬,没听过有人叫“荷蓬”的,从莲蓬里剥出来的叫“莲子”,也没听人叫“荷子”的。荷花是白天开放晚上再合拢,所以叫荷花会合住的花。我想不少人和我一样,一心等着夏天的到来也就是为了看荷花,各种的花里,我以为只有荷花当得起“风姿绰约”这四个字,以这四个字来形容荷花也恰好,字里像是有那么点风在吹,荷花荷叶都在动。不但荷花让眼睛看着舒服,而且从莲蓬里现剥出来的莲子清鲜水嫩,是夏季不可多得的鲜物。如把荷花从头说到脚,下边还有藕,我以为喝茶不必就什么茶点,来碗桂花藕粉恰好。说到藕粉,西湖藕粉天下第一,有股子特殊的清香。白洋淀像是不出藕粉,起

15、码,我没喝过。那年和几个朋友去白洋淀,整个湖都干涸了,连一片荷叶都没看到,让人心里怅惘良久。说到白洋淀,好像应该感谢孙犁先生,没他笔下那么好的荷花,没他笔下那么好的苇子,没他笔下那么多那么好那么干净而善良的女人们,人们能对白洋淀那么向往吗?在中国文学史上,孙犁先生和白洋淀像是已经分不开了。1981年天津百花社给孙犁先生出八卷本的文集,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当下就在心里说好,书的封套上印有于非闇的荷花,是亭亭的两朵,一红一白,风神爽然。画家中,喜欢画荷花的人多矣,白石老人的荷花我以为是众画家中画得最好的,枝枝叶叶交错穿插乱而不乱,心中自有章法。张大千是大幅好,以气势取胜,而黄永玉先生的红荷则是另一

16、路。吴湖帆先生的荷花好,但惜无大作,均是小品,如以雍容华美论,当推第一。吴作人先生画金鱼有时候也会补上一两笔花卉,所补花卉大多是睡莲而不是荷花,睡莲和荷花完全不是一回事,睡莲是既不会结莲蓬又不会长藕,和荷花没一点点关系。夏天来了,除绿豆粥之外,荷叶粥像是也清火,而且还有一股子独特的清香。把一整张荷叶平铺在快要熬好的粥上,俟叶子慢慢变了色,这粥也就好了。熬荷叶粥不要盖锅盖,荷叶就是锅盖。喝荷叶粥最好要加一些糖,热着喝好,凉喝也好,冰镇一下会更好。荷叶要到池塘边上去买,过去时不时还会有人挑上一担子刚摘的新鲜荷叶进城来卖,一毛钱一张,或两毛钱一张。现在没人做这种小之又小的生意了,卖荷叶的不见了,卖莲

17、蓬的却还有,十元钱四个莲蓬,也不算便宜。剥着下酒,没多大意思,只是好玩儿,以鲜莲蓬下酒,算是这个夏天没有白过。有人买莲蓬是为了喝酒,有人买莲蓬是为了观赏,把莲蓬慢慢放干了,干到颜色枯槁一如老沉香,插在瓶里比花耐看。夏天来了,除喝花茶之外,还可以给自己做一点荷心茶喝。天快黑的时候准备一小袋儿绿茶,用纸袋儿,不可用塑料袋,一次半两或一两,用纸袋儿包好,把它放在开了一整天的荷花里,到了夜里荷花一合拢茶也就给包在了里边,第二天取出来沏一杯,是荷香扑鼻。喝这种茶,也只能在夏天,也只能在荷花盛开的时候。我喜欢荷花,曾在漏台上种了两缸,但太招蚊子,从此不再种矣。那年去山东蓬莱开会,随大家去参观植物园,看到了

18、那么一大片的缸荷。有几百缸吧,一缸一缸又一缸,人在荷花缸间行走,荷花比人都高。荷花或白或红或粉,间或还有黄荷,但也只是零星的几朵。我比较喜欢粉荷,喜欢它的娇娜好看,让人想到娇小妙龄的女子,白荷和红荷却让人没这种想象。刘海粟和黄永玉两位老先生到老还喜欢画那种大红的荷花,或许是岁数使然,衰败之年反喜欢浓烈。红还不行,还要勾金,是,更烈。7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整个湖都干涸了,连一片荷叶都没看到,让人心里怅惘良久”几句,表达了作者去白洋淀竟然没看到荷花的失落心情。B. 文章第四段将笔触拓展开来,写齐白石、张大千、黄永玉、吴湖帆等人有关荷花的画各有

19、千秋,同时也说明他们对荷花情有独钟。C. “红还不行,还要勾金,是,更烈”几句,写出了刘海粟和黄永玉两位老画家老而弥坚,到老仍然喜欢大红的荷花、浓烈的色彩。D. 本文以荷花记为题,“荷花”既是描写的主体对象,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虽涉猎广泛,但表达的主题却很集中。8本文主要写了“荷”吸引人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9本文写孙犁笔下的荷花和画家笔下的荷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

20、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

21、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注】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

22、到 B知徐州知:担任知州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其孰能讥之乎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3分)(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A B C D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1)母程氏亲授以书

23、,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5分)(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5分)(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415题。饮酒(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注】绁:捆绑,束缚。14下面对诗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青松生在东园,平日里被深草掩没了形姿,一旦严霜降临,百草凋零,它挺拔的英姿常青的秀色便卓然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之中。B五、六两句表明,一株株的青松蔚然连成松林,人们往往会不知不觉中

24、为此等景观感到诧异惊奇。C诗人有时手提酒壶流连于青松之下,有时从远处瞻望青松之姿,表达出对这位卓然不群的“高士朋友”无比的敬仰爱慕之情。D结尾两句看似突兀,实则最有深意:人的生命有限,弥足珍贵,更不必把自己束缚在仕途尘网之中,应如青松一样,保持独立自由的高洁品格。15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形象特点。(6分)(三)古诗文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5分)16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概括了曹操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3)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

25、借助“物”才能实现的语句是“_,亦不能至也”。三、语言基础及运用(共17分)1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挟飞仙以遨游 宁溘死以流亡兮B.兄弟不知 列坐其次C.叶叶相交通 汝岂得自由D.忧伤以终老 深思而慎取18. 下列诗句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像周公一样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承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着特别难以忍受的屈辱。D.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越过那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问候。19对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

26、辞手法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反问)C.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讳饰)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反衬)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大学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能够考入北京大学深造是广大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B.蔡元培对症下药,一步步地改造北大,北大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C.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D.春节期间,打车需求量增加,正是网约车大显身

27、手的时候,可是频频出现的打车难、打车软件乱加价等现象,让人心堵,也凸显了供需矛盾。21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每处不得超过15字。(5分) 人生在世,_。人,是社会的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_。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要有,_,如果缺少了底线,全盘就会崩溃。四、写作(共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碰撞,生活中时有发生。车与车的碰撞,鸡蛋与石头的碰撞,海

28、浪与礁石的碰撞当然,也有这样的碰撞: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碰撞造成了损失,也擦出了火花,带来了成长,创造了奇迹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一期末语文参考答案1C 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首句“汉魏之后诗歌创作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表达的是创作的侧重点变化,不是截然变化;其后说六朝“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不囿于”不意味着“不再言”。2D 3A 4C “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原文不符。5A B项 “就能”太绝对;C项“也就

29、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D项“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6(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每答对一点1分)7C “老而弥坚”牵强附会。文中是说“刘海粟和黄永玉两位老先生到老还喜欢画那种大红的荷花,或许是岁数使然,衰败之年反喜欢浓烈”,意思是越老越喜欢画大红的荷花。老而弥坚的意思则是形容老年人的心态更加的坚强。语境中老人的心情与坚强无关。8写出了“荷”之美:荷花风姿绰约,雍容华美,

30、亭亭玉立等;写出了“荷”之用:荷的周身都可以食用,且味道很好;写出了“荷”之香:莲藕制成的粉有特殊的清香,用荷叶煮粥清香扑鼻等。(每点2分,共6分)9. 有利于多角度、多层面写荷花,丰富了文章有关荷花的内容;突出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拓宽了对荷花的联想和想象,平添了对荷花的审美情趣。(每点2分,共6分)10C(诣:到,去。)11B(A代词;主谓之间,取独B替,介词C修饰或承接或表目的;因为,介词D代词;表反问,难道)12A(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是直接表现,是说苏轼的品行的,是王安石的话,是苏轼守城的决心。)13(1)母亲程氏亲自拿书本上的学问教他(或“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有关古今

31、成败的事,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授以书”1分,“辄”1分,“其”1分,句意1分)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上”“所以”“非常”各1分,句意2分) (3)我也后悔自己随着他们出来,没有能够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悔”、“其”、“极”各1分,大意1分)14B 15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淹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那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诗文内容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16(1)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2、(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7D A项 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和祖国。B项 其次:古义:流水的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C项 交通:交错相通。自由:自作主张。18C 见课文注释19D A项“广大”赘余;B项主语不一致,在“北大从一个”前加使令动词“使”;C项关联词“自从”的位置不当。20D 应为“对比”。21示例:必须有自己的底线 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 但底线却不能缺失(写出1句1分,2句3分,3句5分)22参考立意:1、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碰撞”;2、时刻持有一颗“碰撞”的心;3、“碰撞”的作用;4、成长需要“碰撞”等。参考译文:苏轼十岁时,父亲

33、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

34、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苏轼路过金陵,见到王安石,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是汉、唐灭亡的预兆。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要改变这些。现在对夏用兵,连年不停,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你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

35、我王安石在外地,怎么敢说?”苏轼说:“在朝廷就说话,在外地就不说,这是服事君王的礼节。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王安石厉声说:“我王安石要讲。”又说:“话出在我王安石的口,进了你苏子瞻的耳朵。”又说:“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即使得到天下也不能这样做,终可以算是好人。”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君子们,争着减少半年的磨勘期,即使杀人也能做出来。”王安石笑着不说话。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后宫读苏轼的文章,太监送来膳食也忘了吃,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但是一直到去世,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