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20853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4课蜀相常常眺望窗外,品读那豪放的青山,读青读绿,读它的深沉巍峨,读它的俊俏雄伟,苍茫与静谧,和谐与宁静。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凌云壮志;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得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回归自然,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恬静;苏东坡醉心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那份奇妙;王维品尝着“空山不见人”的那份孤寂。沉默无语的高山读出了文化与哲学。美字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赏美文品一杯传递民族灵魂的苦茶一场千年的大雪,冻结了流逝的时间,唯有萦绕耳边的感慨绝唱。死,并不是终结,他以湘江孤舟

2、上那一具尸骨,向我们传递一种穿越千年的民族大义!杜甫,久违了!沏一杯苦香的茶,我开始读他。不,更确切地来说,是品这杯又苦又清又香的茶,我想知道苦茶中传递的是什么样的滋味。茶很苦,读得也苦。尽管衣衫褴褛,饥寒潦倒,他仍然高呼疾喊,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从来没有放弃过理想,从而成就了千古史诗。读千年史诗,依然能感受得到那一场曾经吹破一所茅屋的秋风,和秋风也吹不冷的赤子之心。我诧异,甚而惊悚。如何才能读懂他,读懂这杯苦茶传递的真意?我苦苦思索。读他一遍遍,我懂得为什么沧桑的岁月与冷酷的历史会选择他,让他来雕刻历史、传递真情。那是因为他有一颗忠诚的心,一种爱国爱民的责任感!尽管茅屋被秋风所破,他依然呼吁

3、“独使至尊忧社稷,众臣何以报升平”,为皇帝担忧,为国家担忧;尽管妻儿饥寒潦倒,他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总是推己及人,处处为民着想,而不以自己的处境为意。读他一回回,却读不懂;茶里藏真意,却品不出。人生的苦难都让你来承受吗?难道你的一生只有苦难吗?我叹息。你就不能媚俗一点,来保住那一顶小小的乌纱帽吗?你就不可以低一下高昂的头,来安抚一下快要冻死的妻儿吗?也许你少点批判,少一点对寒士的担忧,你的生活将会变样!然而,为了传递,为了博爱,这杯苦茶始终是那样的执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还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悲恸流泪。“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你咬着牙记录真实的历史细节

4、。然而,当你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时,你自己也是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直到冻死在湘江的孤舟上,你一心所系的始终是天下百姓!我终于懂了,懂得了杜甫,懂得了这苦茶传递的真意。这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苦茶。杜甫,他感慨世态,忧国忧民,始终以他刻骨铭心的文字与苦难对抗到底。湘江那一片孤舟,承载着一具不朽的尸骨,诉说着一段凄苦的唐朝,传递着一种永恒的民族精神!【课内挖掘】1杜甫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晚唐,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适用话题这是一则经典亘古的素材,可用于的话题角度很多,比如:“爱国爱

5、民”“理想”“信仰”“选择”“价值”等。注意根据不同话题角度,灵活运用,一材多用。2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人们在盛赞诸葛亮的旷世奇才的同时,也盛赞他能报知遇之恩的美德。自从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毕生己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而感动。适用话题可用于“忠诚”“谦虚与成就”“大智若愚与成功”“肩膀”等话题。诸葛亮对刘备的忠信历来被大家传为美谈,此事例适合话题“诚信”;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忠告,最终导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适合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认知”等。【课外应用】人

6、民与大地的诗人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一千三百年后,杜甫活着。对此,他本人不会感到意外,他在生活的诸多领域中是失败者,常常无职、无钱、无房,甚至无食,多难多灾、穷愁困厄,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他从未怀疑过他的书写和创造的意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为诗而生,他坚信,自己将跻身于华夏文明那些光荣的不朽者之列。这同样是千年以来中国人的基本确信。我们之有杜甫,正如我们有祖国。杜诗一千四百五十余首,很少有人把它读完,但是杜甫之诗已经构成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眼光、人生情感和文化记忆,以至于我们无法把他看成一个普通的杰出诗人,我们可以像谈论一个诗人那样谈论王维或李商隐,但当想起杜甫时,我们如同想起父亲

7、,他始终伴随着我们,我们身上流淌着他的血液,我们的声音中蕴藏着他的声音,如大地般辽阔、沉厚的声音。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毕生活动的区域,东至山东、西至甘肃,南到四川、湖南。行万里路,于今是等闲事,于古是千难万险。在他的早年,还是意气风发、浪迹江湖,中年以后,却是颠沛流离、是大地上安不下一张书桌。和他的前辈诗人一样,杜甫最初是山川中的独行者;在这样的诗中,似乎大地上只有一个诗人,早期的望岳,结束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所谓披襟当风,遗世而独立,此时的杜甫和以前的诗人们一样看不见大地上的人群,似乎大地只是一个抒情场所,诗人们在此超拔于俗世。即使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其实在他的诗中,也较少

8、看到“民”之踪迹。但是,杜甫渐渐走进了大地上浩大的人群。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横空出世的意义,在于他决定性地实现了目光的调整,大地不再是与红尘相对的地方,不再是安放宁静心灵的地方,大地是人之居所,是千千万万的黎民所生息的地方,行走于大地,便是行走于民间,那些曾经在诗经中神采飞扬,但在诗经之后的个人诗作中再未被清晰注视的人物和景象蓦然被看见那些农夫、士兵、小吏,那些悲伤的母亲和走投无路的弱者,大地上的不公不义,大地上的残破、疾苦。此前从来没有一个中国诗人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和诚挚地注视着人群,注视着一个一个的百姓,注视吾土吾民,在杜甫的笔下,大地不再仅仅是精神的大地,大地恢复了、获得了它的人间性。正是

9、在这个意义上,杜甫成为诗之圣者。诗歌到杜甫,儒者的精神才达到登峰造极的“大成”。正如孔子一样,杜甫的世界是“天下”,这是审美世界,同时也是政治的和伦理的世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从未放弃对于一个好世界的理想和希望。在儒家那里,正当善好的政治生活和伦理生活,完全系于一种基本的人类情感:己饥己溺、推己及人、感同身受,而这同时也是儒家诗学的前提,所谓“赋比兴”,在根本上不是修辞,而是将自身移入他人与万物。但作为诗人和儒者的杜甫,他的感时忧国、他对天下和平与公义的关切、对人的正当生活的关切既是出于理念和心性,更是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说的不是别人,说的就是他自己,他的心与身就在苍生之中,就在受难的黎民中间。当他被历史与生活放逐到最低处,与那些卑贱者和劳力者承受着共同命运的时候,这个人在底部和低处获得了植根于大地的力量,他站着书写、无畏地见证真实,由此抵达了古典诗歌艺术与伦理的巅峰。(选自人民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