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无言之美ppt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8954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3.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 无言之美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15 无言之美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15 无言之美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15 无言之美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15 无言之美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5* 无言之美,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素养),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lio,

2、mio,y,qn,qn,x,pn,yn,chn,chung,nin,i,p,ji,zh,q,寂寥,缥缈,心旷神怡,擒住,顷刻,栩栩如生,颦,意蕴,铢两悉称,悲笳,怆然,暧暧,譬如,信手拈来,惨戚,附丽,姑且,笼统,蛾眉,谚语,心旷神怡,轻描淡写,目不忍睹,g,f,lng,yn,kung,dn,d,混,hn,hn,混蛋,混合,荫,yn,yn,树荫,庇荫,心旷神y( ),怡,di( )尽,殆,悲chung( ),怆,踉qing( ),跄,瞬息万变,意蕴 笼统 铢两悉称 心旷神怡 目不忍睹 惟妙惟肖,所包含的意思。,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3、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闲情逸致,轻描淡写,信手拈来,闲适的情致。,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部分(13):阐述要论述的问题:言不能完全达意。,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第三部分(13):总结上文,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首先

4、,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入“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 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作用?,说一说: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一句的含义?,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2.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照片,图画,对比,无言之美,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二是哪一个引起的美感更浓厚。 通过对比,说明尽管相片能

5、更逼真、完整地反映实物,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这就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所带来的“无言之美”。,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将相片和图画进行对比分析的?其作用是什么?,言不尽意, 也不必尽意,无言之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文学上的“无言之美”,意蕴之美,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言不尽意, 也不必尽意,怨 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6、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后出塞 杜甫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音乐上的“无言之美”,无声之美,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 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 英国诗人济慈希腊花瓶歌,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雕塑上的“无言之美”,含蓄之美,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希腊雕刻拉奥孔,作者一共从四个方面入手来论述“无言之美”,运用的主要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和言及部分的图画进行对比,以图画之美来说明“无言之美”; 以大量诗词为例,来论证“言不尽意”给

7、人带来的美感和深远的情感体验;以音乐的“无声胜有声”来论证“无言之美”;以雕刻中流露和含蓄的区别,来体现“含蓄不露”的“无言之美”。,说一说:作者在说明“无言之美”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无言之美” 指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无言”留下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觉得“无言之美”的内涵是什么?,1.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和意的关系,

8、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意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从而引出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2.品味下面一段话,你能以前面学过的一篇课文或读过的一篇诗文为例,说说你从中体会到的无言之美吗。,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稍有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

9、“无言之美”。,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文学的言不必尽意,音乐的无声胜有声,以及雕刻的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阐述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美学观点。,感悟一:同样的东西,也许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不美,差别就在于心境。所以,看似与生活并无直接关联的美学,实际上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感悟二:倘若每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可乐的就是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到的快慰。,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一方面,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举的事例非常充分、详细。如为了说明文学作品

10、中的无言之美,他不仅列举了论语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还用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加以佐证,不但有写情,而且有写景,有详有略,增强了说服力。另一方面,作者不仅从文学的角度,还从图画、音乐、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角度进行论证,使读者对“无言之美”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对文中的观点产生更大的认同感。,语言优雅,风格灵活。,文中运用的书面语较多,如“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非唯不能,而也不必”等,这些句子与本文的语言风格相符,给读者带来一种典雅的美感。除此之外,作者为了把道理讲清楚,还灵活运用了口语表达,如“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使读者更易于理解,

11、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无言之美,由孔子的话引出话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言越少,美感越大 越深越真切。,文学:言不必尽意,雕塑:含蓄不露,不“吐肚子” 懂无言之美,音乐:无声胜有声,A.意蕴(yn) 缥缈(mio) 铢两悉称(chng) B.譬如(p) 涕下(t) 东施效颦(pn) C.暧暧(i) 悲笳(ji) 心旷神怡(y) D.悲怆(chung) 流露(lu) 寥寥无几(lio),C,【解析】A项,“称”应读chn ; B项,“颦”应读pn ; D项,“露”应读l。,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迹象 散碎 混整 谚语 B.丝毫 摄影 茏统 祥细 C.含蓄 神象 惨酷

12、派遣 D.宏状 寂寥 顷刻 姑且,A,【解析】B项,“茏”应为“笼”,“祥”应为“详”;C项,“象”应为“像”,“惨”应为“残”;D项,“状”应为“壮”。,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拓展阅读,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

13、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

14、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

15、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2分析本文第段与第段不能调换的原因。(2分),第段和第段的内容与第段中的“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相照应。第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所以不可调换。,4结合本文,按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2分),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3.文中第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你认同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无言之美”吗?结合你看到的美术作品,听到的音乐作品,或读到的文学作品,谈谈你的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提示: 认同或者不认同皆可,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