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7016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5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基础达标1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A公共汽车 B飞机C火车 D轮船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中的“卷烟”“车轮”等词可判定是火车。2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BC D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加重而不

2、是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所以本题答案是A项。3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利便,趋之若鹜。于时内江外海之利尽为所占。”下列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的事件是()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C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D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外轮得行驶”“商旅趋之若鹜。于时内江外海之利尽为所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外轮从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中获利颇丰,而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打破了外轮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达到了分洋利的效果,故B项正确。4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

3、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汽车答案C解析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所以民国六年(1917年)姚木兰不可能乘坐飞机到上海、杭州游历。5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可知,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人员物资调运快捷,故A项正确。6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

4、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电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答案A解析由诗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火车是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电影是大众传媒,故C项错误;电灯是照明电器,故D项错误。7如图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A服饰 B建筑C通讯 D婚礼答案C解析图片人物穿的是传统服装长袍马褂,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建筑物情况,故B项错误;图片人物在接电话,反映的是通讯工具的变化,故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婚礼,故D项错误。8“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上海世博会上这句流行语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

5、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航空事业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答案A解析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9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A电车 B有线电报C电话 D无线电报答案B解析19世纪70年代,中国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

6、故B项符合题意。10沈葆桢曾说:“铁路以便运输,电线以通文报,均非不适于用,然创举必视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创举必视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等信息可知,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得益于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B项正确。能力提升11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

7、反映的是()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马车及木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1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外国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而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事例说明以

8、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等级观念浓厚,阻碍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选D项。1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答案A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冲击。B项背离材料,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4(2017湖南株洲二中)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

9、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C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即使在丧权辱国的晚清时期,我国的海洋事业也在艰难推进,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逐步加强,开发利用海洋事业也在发展。15(2017温州十校联考)“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航海事业 B铁路运输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答案D解析由“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反映的是与通讯有关

10、的电报电讯业,故D项正确。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中国商人出面,于1881年建成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材料二帝国主义把掠夺中国的铁路摆在突出的地位日本朝日新闻公然叫嚷“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他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纵于铁道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生死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有一切权,凡地方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之民,皆我俎上之肉”新编中国通史第三册材料三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路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

11、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有良好的回报。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六卷(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人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他未能将方案付诸实施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铁路便于运输,利于生意发展。受工业革命影响,接受西方新事物。(2)控制中国的铁路权就能够控制清政府,拓展在中国的势力范围。(3)意图:维护国家主权,开发利用西部资源。原因:民主革命未完成,国家未独立,也缺乏实际的资金和人力。解析第(1)题由材料“为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运出”可看出是为了运输煤炭做生意,同时注意考虑国际原因;第(2)题由“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等材料可以看出列强将控制铁路作为控制中国的一个手段;第(3)题意图可从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等角度分析,原因可从政治不独立,经济缺乏资金两个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岳麓版 > 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