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时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6989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1918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针对这种困难情况,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B.实行余粮收集制C.扩大集体农庄规模 D.大规模开垦荒地解析1918年面对国内战争,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是其农业措施,故B项正确。答案B2.(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列宁认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这一失败表明()A.

2、外来武装干涉阻碍了苏俄发展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C.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国情D.苏俄放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解析根据材料“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可知,该尝试指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故B项正确。答案B3.(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苏俄曾采取的重视市场和商品交换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苏俄时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答案B4.(2018河南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1922年5月,苏俄颁布

3、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法令还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由此推断当时的俄国()A.实行余粮收集制B.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推行C.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解析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材料是1921年3月颁布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可知反映的是私人可以开办小企业,故C项正确;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而且D项与题意不符合,故D项错误。答案C5.(2018四川乐山高一下学期期中)192

4、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年则达到战前水平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这主要得益于()A.余粮收集制 B.社会主义的确立C.新经济政策 D.集体农庄的建立解析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苏俄政府自1921年3月开始执行全新的新经济政策,这使得苏俄工农业生产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与发展,故C项正确。答案C6.(2018河南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全球文明史中写道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材料中的“这项工作”()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完全符合当时

5、的苏联国情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解析根据材料“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可知,在这种经济建设理念指导之下,斯大林模式最终得以确立,故D项正确。答案D7.(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在这一体制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一体制()A.完全脱离了苏联的国情B.以行政命令代替价值规律C.一开始就遭到人民的反对D.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解析根据材料“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都要由

6、中央调配”,体现了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答案B8.(2017吉林通化模拟)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A、B、C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答案D二、非

7、选择题9.(2017江苏盐城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二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材料四项目1928年

8、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 830326谷物(万吨)7 3009 55031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办法”错在哪里?(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四,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政策?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也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体制(模式)。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岳麓版 > 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