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时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6988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2017山东枣庄八中月考)“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对外开放 B.思想解放C.文明碰撞 D.政府提倡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社会风俗特别是妇女服饰方面的变化,处在对外开放前沿的上海领风气之先。A、B项是原因,但仅仅是表象;中国在近代社会风俗实质上是两大文明碰撞的结果;当时封建保守的清政府统治思想腐朽,对此并没有提倡。答案C2.(2017广西梧州期末)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

2、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解析A项中“完全西化”表述有误,排除;“社会原因”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选B项;D项不是社会原因,排除;C项“城市化”不符合当时实际,排除。答案B3.(2018四川乐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吕思勉曾认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该观点反映出()A.近代服饰已中西合璧B.西装不合时宜将被淘汰C.传统服饰更具生命力D.服饰变化源于列强侵略解析根据材料“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可知,吕思勉个人认为传统服饰更具有持久的生

3、命力,故C项正确。答案C4.(2018湖南永州高一下学期期中)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的入侵B.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C.清政府自身改革的需要D.辛亥革命的影响解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彻底反清,上海军政府发动剪辫运动,以风俗改革来推动反清斗争的进行,故D项正确。答案D5.(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其原因有()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外国传教士和维新人士的倡导民国政

4、府的法令A. B. C. D.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对传统缠足陋习造成了冲击,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增强了不缠足运动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正确;同时期,外国传教士与维新人士倡导革除陋习,废止缠足,也会推动不缠足运动的开展,正确;民国政府成立后,制定了“废止缠足”的法令,推动不缠足运动进行,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6.(2017江苏盐城期末)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19世纪4090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期代表刊物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维新派时

5、务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新青年的创办;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A.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B.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C.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D.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解析19世纪90年代报刊反映的维新变法思想明显体现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也体现了变革的信息,故A、C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办报与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地位问题,故B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20世纪初期报刊如新青年创办引起的新文化运动便体现了思想解放的因素,故D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7.(2018四川资阳高一下学期期中)下列竹枝词中

6、,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解析A项“电灯”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报馆”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女学生”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十三行畔搬洋货”不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8.(2016江苏学业水平考试)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

7、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解析民国初年,出现了自由恋爱结婚,但没达到盛行的程度,故A项错误;题干只提及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但不能由此推出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故B项错误;材料谈及的只是中国一些城市开始实行新式婚礼,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婚俗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9.(2017甘肃天水一中期中)在急剧变革的20世纪

8、前期,由于受到外力的冲击,在各种力量的影响下,使得大连的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连是新兴城市,由殖民者“一手打造”受外来文化影响,大连人逐步接受新式礼仪,一些封建的礼仪如跪拜、请安等代之以握手、鞠躬。“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废除,“先生”“小姐”等新式称呼已十分盛行。材料二东北地区主食为玉米、高粱、小米。随着殖民者的入侵特别是日本侵占大连后,大量的日式料理店鳞次栉比,发展速度惊人。至“九一八”事变前,大连全市就已有日本吃茶店100余家。日本寿司、生鱼片等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材料三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崇信神道被日本当局视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1944年在旅顺修建了

9、“关东神宫”。强迫当时的中国人举行各种典礼时,人们必须遥拜日本的“皇太神宫”。就连男女青年结婚,都要逐渐采取神前结婚的方式。(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前期大连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三则材料,分析大连居民社会生活变迁呈现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大连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哪些启示。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体现的社交礼仪和材料二体现的饮食总结。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外力冲击下大连居民的反应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思想、经济、日本侵略方面综合分析。第(3)问从文化交流的民族性及其辩证性分析。答案(1)居民交往简化礼仪,等级观念弱化,崇洋成为趋势。(2)特点:主动性、被动性(或强制性)并存。原因: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日本侵略。(3)坚持民族独立,学会扬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岳麓版 > 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