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学科综合题提高知识讲解(2)含答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6703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总复习学科综合题提高知识讲解(2)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学科综合题提高知识讲解(2)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学科综合题提高知识讲解(2)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学科综合题提高知识讲解(2)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学科综合题提高知识讲解(2)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冲刺:学科综合题(提高)【中考展望】学科综合题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性或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突出学科间知识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类化学试题。在内容上常常与物理、生物、数学、环保等多学科知识相融合,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河北、海南、武汉、长沙、包头、浙江台州等地市已实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或理化综合或科学卷。预计在未来几年的中考中这些地市仍保留以上命题特点,并加强对学科内或学科间综合知识的考查。【方法点拨】 一、学科综合题的题型特点 1从试题的结构看,学科综合题主要由“题干”和“问题”两部分组成。 2从题干内容看,主要来源于物理、生物、

2、数学、地理等学科边缘的交叉知识,有时也取材于时事新闻、环保材料、能源科学等。问题的解答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3从解答要求看,找出题中有效信息,灵活运用和渗透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找到各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整合,解决化学问题。 4从题型来看,学科综合题以选择、填空为主,偶有简答、计算和实验题。二、学科综合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1.化学与物理综合型:此类试题的特点是将物理学科中的压强、密度、浮力、能量问题、电学问题、天平问题等渗透到化学知识中去。解题时,不仅要从化学角度去分析,还要抓住学科间的联结点,从物理的角度去理解题意,或解决问题。2.化学与生物综合型:此类试题的特点

3、是将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胃液的酸性、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土壤的酸碱性等与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解题的关键是要了解生物体内发生某种变化时,物质间的转化关系。3.化学与数学综合型:此类题的特点是将数学中的比例法、假设法、估算法、平均值法、极值法、函数图像等知识与化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处理化学中的数据或结论,要学会用数学知识为工具解决化学问题。4.化学与其它学科综合题:自然界的变化错综复杂,要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用到很多学科中的知识。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与化学联系起来,体现了化学要为社会生产、为人类发展服务的理念。因此

4、,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有意识地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要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典型例题】类型一、化学与物理综合型1.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 B重力差 C压强差 D浮力差 (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5、 A中现象为_,B中现象为_,C中现象为_。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_。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_,现象为_;第二组同学滴加_,现象为_。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思路点拨】要证明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可以从反应物二氧化碳量的减少或生成物碳酸钠的存在来设计实验。前者必须在密闭的体系里实验,通过压强变化来判断,后者通过典

6、型的化学反应特征碳酸盐的检验即可判断。从图示可以看出,上述设计都是在一个密闭的体系里设法消耗CO2,使得气体压强减小,从而观察到明显现象;但NaOH溶液中有水,CO2又能溶于水,究竟是CO2溶于水使气压减小的结果?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所以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就是对CO32的检验。【答案与解析】(1)C(2)软塑料瓶变瘪了(合理描述均可,下同) 鸡蛋进入(或部分进入)瓶中 气球胀大(3)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消耗了CO2(4)稀盐酸 冒气泡 CaCl2溶液(含Ca2+或Ba2+的溶液均正确) 产生白色沉淀(两种方法不分先后)【总结升华】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实验探究题。考查二氧

7、化碳与氢氧化钠的性质,同时注意了学科间渗透压强与化学反应,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实验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也可从检验生成物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对比实验是学习化学、开展探究的有效方法。2.化学小组同学用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了2个兴趣实验,每次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均可见C瓶内的水流入D中,B中有气泡逸出。 (1)在A处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的试剂是_。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_。 (2)在A处放置某溶液,若B中盛有紫色溶液甲

8、,则变红色;若B中盛有红色溶液乙,则变无色,乙可能是_,结合A、B两处物质的性质解释乙变色的原因:_。【思路点拨】(1)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使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试剂是氢氧化钙溶液。由于C瓶内的水流入D中,使C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A处气体被吸入B中。(2)根据B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A处挥发出来的物质显酸性,当B中盛有红色溶液乙时,则变无色,说明乙为含有酚酞的碱性溶液;由于A中挥发出来的酸性物质进入B中,与B中碱性物质发生反应,使溶液变为中性,使红色褪去。【答案与解析】(1)氢氧化钙溶液 C瓶内的水流入D中,使C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A处气体被吸入B中(2)含有酚酞的碱性溶液 A中挥发

9、出来的酸性物质与B中乙溶液反应使溶液显中性而褪色【总结升华】解答此题注意两点:(1)打开止水夹时,C瓶内的水流入D烧杯中,使C瓶内压强减小,则使得A处气体被吸入B试管中;(2)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酚酞溶液不变色,碱性物质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举一反三:【变式】如右图所示,在250 mL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SO2气体,并用带尖嘴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导管另一端的橡胶管事先用夹子夹紧),实验开始时,先将注射器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推人到烧瓶中,一段时间后,打开夹子,会观察到:烧杯内的蒸馏水_,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所以瓶内气压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瓶外大气压。本实验成功

10、的关键是_,若将SO2气体换成_,也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 【答案】沿着导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SO2+2NaOH=Na2SO3+H2O 小于 装置不漏气 二氧化碳或氯化氢气体【解析】这是一道涉及压强知识的化学试题。圆底烧瓶中充满SO2气体,用注射器将NaOH溶液推入到烧瓶中,此时发生化学反应,S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被消耗掉,导致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即大气压把烧杯中的水压人烧瓶而形成喷泉。将SO2气体换成HCl气体或CO2气体等可达到同样效果。类型二、化学与生物综合型3.为了验证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实验室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并将它置于适宜的温度(2535)环境中。几天后,发现位

11、于水面以上与位于水面以下的种子没有萌发,只有位于水面处的种子萌发了。由此说明,(1)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是_;(2)种子萌发时会发生呼吸作用,由此可观察到小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3)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4)U形管中放入NaOH和CaO固体混合物的作用是_。 【思路点拨】此题以种子发芽为背景设计一个探究性实验,把生物、化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联系生物学知识,可以知道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而且题设问题有关联,如果不懂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O2放出CO2就写不出第(3)问的化学方程式,那么第(4)问的设计思想就更难理解。【答案与解析】(1)需要空气(或O2)、水和适宜的温度 (2)

1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Ca(OH)2+CO2=CaCO3+H2O (4)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瓶内【总结升华】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密性,如果U形管中不放NaOH和CaO固体混合物,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CO2不能确定来源。类型三、化学与数学综合型4.某班同学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对回收的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不考虑其他杂质)进行了以下实验:取40 mL该溶液于烧杯中,滴入4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3.8的K2CO3溶液。滴入K2CO3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求: (1)所取40 mL溶液中HCl和CaCl2的质量。 (2)实验结束后,若将烧杯中的物质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

13、【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化学与数学相结合的试题。由坐标图像知:滴入K2CO3溶液后,并没有马上产生沉淀,是因为K2CO3首先与过量的盐酸发生反应,之后才与CaCl2反应。与盐酸反应用掉的K2CO3溶液的质量为10 g,与CaCl2反应生成CaCO3沉淀的质量为2 g,根据两个反应方程式即可求出40 mL溶液中HCl和CaCl2的质量。将烧杯中的物质蒸干后得到的固体质量为生成的CaCO3沉淀和两次反应生成的KCl的质量及未反应掉的10 g K2CO3溶液中的K2CO3质量之和。注意:剩余的10 g K2CO3中的未反应的K2CO3质量易被忽略或遗漏。【答案与解析】(1)设40 mL溶液中所含HCl和

14、CaCl2的质量分别为x、y,K2CO3与HCl反应生成KCl的质量为m,K2CO3与CaCl2反应生成KCl的质量为n。 K2CO3 + 2HCl = 2KCl + H2O + CO2 138 73 149 10 g13.8 x m 解得 解得 K2CO3+CaCl2=CaCO3+2KCl 111 100 149 y 2 g n 解得 解得 (2)剩余K2CO3的质量为:10 g13.8=1.38 g 固体的质量为:1.49 g+2.98 g+1.38 g+2 g=7.85 g 答:40 mL溶液中所含HCl和CaCl2的质量分别为0.73 g、2.22 g,得到固体的质量为7.85 g。【

15、总结升华】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根据图象分析反应的原理,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求解。最后得到固体的质量注意要包含碳酸钙的质量,因为题干要求的是烧杯内的物质。举一反三:【变式】现有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200 g,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生成Cu(OH)2沉淀,沉淀质量与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求: (1)Cu(O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 (2)生成最大沉淀量时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总质量。【答案】(1)98 (2)设与CuSO4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x。 CuSO4+2NaOH=Cu(OH)2+Na2SO4 80 98 10x 9

16、.8 g x=80 g 氢氧化钠溶液的总质量为50 g+80 g=130 g 答:生成最大沉淀量时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总质量为130g。类型四、化学与其它学科综合型5.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与人文知识有密切联系。例如,我国一些成语中就蕴含着化学知识和原理。请从化学视角对题中的成语进行解释或辨析。(1)“杯水车薪”和“釜底抽薪”。成语词典的解释: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扑灭一车柴火,比喻无济于事。 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杯水车薪: 。 釜底抽薪: 。(2)“沙里淘金”和“点石成金”

17、。成语词典的解释: 沙里淘金从沙石中筛选黄金,比喻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也比喻费力大而成效低。 点石成金石头经“点化”变成了金子,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沙里淘金: 。 点石成金: 。【思路点拨】成语中的化学: (1)“杯水车薪”联系化学上的燃烧和灭火原理; (2)“釜底抽薪”联系燃烧所具备的条件; (3)“沙里淘金”联系金的性质来寻找答案; (4)“点石成金”可从化学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找到答案的突破口。【答案与解析】(1)杯水车薪: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 釜底抽薪:使得炉内没有了可

18、燃物,即可燃物与炉内助燃物分离,导致“釜”下之火熄灭 (2)沙里淘金:利用了黄金的物理性质(密度大、不溶于水、有金属光泽等),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过程。这也和黄金稳定的化学性质有关或它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点石成金:要点一:如果石头中原来含有金元素,经过“点化”是可以变成金子的。要点二:如果石头中没有金元素,用化学方法“点化”是不可能得到金子的,因为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要点三:如果这里的金不是指狭义的“黄金”而是指金属,那么,有些石头(金属矿物)是能够经过化学方法冶炼(点化)成金属单质的,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总结升华】本题是语文学科与化学的综合题,解题的基础是要深刻理解成语含义,找准成语与化学知识的结合点。举一反三:【变式】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白玉为床,金作马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将语文知识中的著名诗句与化学知识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相联系,要求考生首先懂得诗句中所描绘的自然现象或发生的变化,然后分析变化本质(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生成了新的物质),找出含有化学变化的选项。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化学中考 > 三轮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