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名二子说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4191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3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 名二子说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6课 名二子说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6课 名二子说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6课 名二子说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6课名二子说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携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其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2、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苏洵文章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婉转见长。苏洵的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写法。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苏洵的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

3、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 15卷。1老泉苏洵之号。因苏家有“老人泉”,著名诗人梅尧臣又曾为之作诗,故苏洵自号“老泉”。苏洵通晓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喜读贾谊、司马迁的作品,尤其对战国策推崇备至。嘉祐年间,得到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称于世。2名联四川眉山县城西南,坐落着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三苏祠,有副对联悬挂在大殿两侧: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后一句指三苏的文章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的文章一样流传千古。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

4、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轼”“辙”二字给儿子命名。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实际上讲的也是这个道理。1读准字音(1)轮辐(f)(2)轸(zhn)(3)轼(sh)(4)辙(zh)

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天下之车莫不由辙:经由(2)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在其中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职(2)辙(3)去(4)乎(5)若4说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虽然,车仆马毙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一般与“但是”相搭配。5说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皆有职乎车:介词结构后置句(2)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名二子说1苏洵为什么用与车辆相关的一些词语为儿子起名?这中间寄寓着他对儿子怎样的情怀?答:_答案苏洵为大儿子起名为“轼”,轼是车辆中的装饰器件,对车

6、辆无用;为二儿子起名为“辙”,辙就是车辙,更与车辆的作用无关联。苏洵在这里是针对两个儿子的性格特点起名的。劝诫大儿子要多加外饰以免遭祸患,劝诫二儿子要善处祸福之间,又要努力向前。言语间流露着对儿子的深情厚爱。2苏洵对两个儿子有什么不同的希望?结合本文以及你所了解的知识略作分析。答:_答案对苏轼是“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对苏辙是“辙乎,吾知免矣”。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如此处世容易获罪,苏洵语含告诫和担忧。从以后苏轼屡遭贬斥,险致杀身之祸的经历看,此言不谬。苏辙性情冲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由此预见他可以免祸。其后苏辙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虽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得以悠闲安度晚年。由此看来,苏

7、洵是“深知二子”的。该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答:_答案引物托喻,字少蕴深。一门三文豪,苏洵教子有方在唐宋八大家里,苏家独占三席,可以称得上是文坛奇观。李白、杜甫、陶渊明才华出众,可是他们的后代都很平庸,中国古代文坛如果按家庭为单位比赛,冠军非苏家莫属。在苏家,苏轼无疑是代表人物,在唐宋八大家中有实力争夺第一,而苏洵、苏辙在其中则不太出众。不过论对苏家团队崛起的贡献,苏洵是最大的。传说中苏轼、苏辙小时候都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苏洵用了许多办法,都不见效。后来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当两个儿子在玩耍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两兄弟好奇,跑过来看老爸偷偷摸摸在干什么。苏洵每每故意慌慌张张地把

8、书藏起来,于是苏轼兄弟更好奇了,想方设法偷老爸的书看。由于本身天资聪慧,他们渐渐都迷上了读书。中国古代盛产严母,比如岳母、孟母,她们在教育领域名气很大,被千古传颂。其实从素质教育角度而言,苏洵善于利用青少年逆反心理,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儿子把读书当成乐趣,这种思路更为科学,效果也更为理想。也许因为中国人在教育上推崇“严”,不太喜欢“慈”,苏洵这位慈父在教育界没有赢得多少名气。除了在家庭教育上称得上是天下父亲的典范,在自学成材上,苏洵也是后人的楷模。“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苏洵在27岁前是不爱学习的,自我感觉却还不错,在第一次进京考试惨败之后终于幡然醒悟。回

9、来后他把自己多年的文稿送进了火炉,搞得满屋黑烟,让邻居们以为失了火。发愤苦读五六年后,苏洵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其时已经三十多岁了。苏洵的成材经历对于“年过三十不学艺”的旧思想是一种否定,论证了多大年纪开始学习都不为晚,不必以年龄作为不学习的借口。作为文人,苏洵颇喜言兵,写了许多用兵方面的文章。由于没有机会参军,这些言论当然最终只是纸上谈兵。应该说苏洵的运气不错,假如皇上真的给他统兵的机会,焉知他不会像赵括一样成为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的千古典范。古代文人社会地位通常高于武人,因此文人常常以为打仗是不需要实战经验的。苏洵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写作的目的是“言当世之要”,为了“施之于今”。嘉祐元年,他带着苏轼、苏辙进京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欧阳修赏识后在京城名声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面试,他却推托有病,不肯应诏。此举颇令人费解,联系到苏洵喜欢言兵,或许是出于欲擒故纵的考虑。从诸葛亮开始,文人似乎都在潜意识里期盼着主子三顾茅庐来请自己,似乎这样才有了体面。从苏洵托病来看,他也算是个典型的中国文人。苏洵是幸运的,创造了中国第一文人家庭的奇迹。然而因为苏轼太出名,苏洵的文名相当程度被世人忽略了,可见凡事有利必有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