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河渠书》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3841 上传时间:2019-12-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河渠书》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5课《河渠书》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5课《河渠书》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5课《河渠书》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课《河渠书》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5课河渠书一部治水史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2.思维:认识司马迁写此书的用意及体现出的科学精神。3.文化:认识我国古代水利治理对国计民生的意义。学法点拨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全文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等25件史实,阐述了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同学们可能会因为它是写水利的,学之较难,又是自读文章而忽视它,甚至不去读它。这都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司马迁写此文是做过大量的、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的,不仅真实性强,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甚至满腔悲愤。因为他对治水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同学们

2、学习此文,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水利知识,认识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其中的成功和经验,其中的失败和教训,进而认识到水利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国运,还可以认识到司马迁对水利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体会到他的科学调查精神及文字后的民生情怀。本文难,难在作者写了大量的古地名和山川名称,它们令我们陌生。除此之外,本文文字流畅,活跃着大量常见的文言词语,可读性很强,是提高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章。诗美晨读河复(并序)苏轼煕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巨野,入淮泗,自巨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

3、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巨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造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注作者此年改任徐州,四月到任,七月就遇到这一场巨大的水患,计自七月十七日黄河决堤,八月二十一日水到了徐州城下,至十月五日水退,在这些日子里,他率领徐州的官吏、士卒、人民,大力地防守,抢救了徐州全城的生命财产。神休:神赐喜庆。这次河决

4、见河渠书课文第11段。指汉武帝封禅,治理黄河事见河渠书课文1112段。河公:水神。薪刍:柴草。帝:天帝。渌:绿水。槎:木船。写大水初退后的景象,抬头看见船儿搁在老树的枝杈上。赏析苏轼任徐州太守,治理黄河水患是其著名政绩。本诗记叙了他治理黄河的经过,表达了苏轼心系百姓的民生情怀。最值得注意的是,本诗写黄河水灾,没有实写当时的情况,而是从西汉汉武帝的黄河决口之害写起。这种以虚带(衬)实的写法很巧妙:既点明了黄河为害由来已久,又巧妙地写出了眼前的黄河决口之害。 语言积累与梳理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1)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_(2)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_(3)乃厮二渠以引其河:_(4)九川既疏,

5、九泽既洒:_(5)百姓飨其利:_(6)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_(7)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_(8)其奉邑食鄃:_(9)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_(10)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_(11)北渡污兮浚流难:_(12)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_答案(1)同“灾”,灾害(2)同“导”,疏导,疏通(3)同“斯”,分开(4)同“酾”,分流,疏导(5)同“享”,享受(6)同“疲”,疲惫(7)同“傍”,依靠,沿着(8)同“俸”,俸禄(9)同“以”,以上(下)(10)同“淤”,淤泥(11)同“纡”,纡曲回转(12)同“他”,其他2.一词多义(1)数(2)更(3)登(4)稍答案(1)屡

6、次/计算/技艺/几(2)经历(过)/另外(3)丰收/进用(4)微小/逐渐,渐3.虚词归纳(1)以(2)于答案(1)连词,来/连词,因此(2)介词,在/介词,比4.古今异义词(1)以别九州古义:_今义:_(2)害中国也尤甚古义:_今义:_(3)漕从山东西古义:_今义:_(4)便于砥柱之漕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我国上古行政区划。今义:中国的代称。(2)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3)古义:崤山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4)古义:比方便。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_(2)令齐人水工徐伯表:_(3)至河

7、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_(4)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_答案(1)使动用法,使肥沃 (2)名词作动词,用表测量(3)名词作形容词,道直少曲折(4)使动用法,使变成田地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穿二江成都之中:_(2)秦以为然,卒使就渠:_(3)甚哉,水之为利害也:_(4)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_答案(1)省略句(2)省略句(3)主谓倒装句(4)固定句式(无异:和相同)7.翻译下面的句子(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译文:_(2)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译文:_(3)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译文:_答案(

8、1)(因此)禹以为黄河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上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岸,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2)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3)江河决口都是上天的事,不容易用人力强加堵塞,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二、常识识记1.书“书”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它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史记共有“八书”,依次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2.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9、,秩中二千石。明朝洪武年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3.奉邑奉,同“俸”,指俸禄。春秋以前的俸禄以田邑为主,战国时以实物为主。奉邑,即皇帝赐给官吏作为世禄的采邑。汉代赐封官吏采邑,只是把某城邑的租赋给他作俸禄,天子另派人管理该城邑的民事等行政事务,故称奉邑。 思维发展与文化理解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根据课文在空白处填出相应的概括内容。答案古代大禹治水、抑水害,功施三代揭弊警朝微任务活动一古代治水工程及其效果1.“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利害”二字是此“书”的关键,说说文中是如何阐发这一观点的。答:_答案河渠书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在叙述中,作者强调了水对人类的危害,同时

10、也用大量笔墨叙述人们治理水患的经过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最后,以太史公评论的方式为全书结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有怎样的效果?试填写下面的表格。治水工程效果答案治水工程效果大禹治水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西门豹兴水利富魏之河内郑国渠的开凿关中无凶年,秦以富强元光年间瓠子决口田蚡及望气用数者以为天意郑大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河移徙,渠不利御史张汤议穿褒斜道以漕水湍多石,不能漕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微任务活动二探究河渠书的目的和精神1.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两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答:_

11、答案正是因为“水之为利害也”,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做到兴水利而避水害。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兴修水利、利国利民的一些主要政绩,如,修建渭水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灌溉工程等。目的是与汉代后期一些不如人意的水利项目做对比,对统治者起警示作用。2.“水之为害”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请结合文章,说说有哪些“人为”因素。答:_答案(1)豪门的阻挠,如武安侯田蚡出于私利,请皇帝把黄河决口之事不必放在心上。(2)气数迷信思想的干扰,把黄河决口问题看作是天意。(3)汉武帝治理黄河过度耗费人力和财力。3.请探究河渠书所

12、体现的科学精神。答:_答案司马迁为写河渠书曾做过大量、长期的实际考察和研究,所以,写来不但真实性强,而且许多地方切中肯綮。如写井渠的开凿,是由于“岸善崩”,褒斜道的失败是由于“水湍石”等,都正确反映了该地区的土壤、地形特征。为写禹迹,他曾沿江、淮、河三大河流最易出事的地段实地踏勘,而后悟出禹为何不径挽黄河东行入海,反而将它引向东北流入渤海湾的原因。他认为这是由于自朔方至龙门一段,地势高,水流急,孟津以东地势渐低,落差太大,易生水灾,所以把它引入鲁西北的高地,以减小水势。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提出的问题,司马迁不但提出来,还给了正确的解答。其科学思想不容低估。有人认为: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

13、川鬼神,天和人的关系,趁其衰败适时实行变革,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作八书的根本原因。请你结合本篇文章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从而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讫(如春秋为编年史)、以地域为划分(如国语为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历来人们称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强调本纪、世家和列传的重要性。其实,作为全书的组成部分,表、书都有纪、传不能代替的独立的价值。严格地说,史记应是纪传志书体,是一种综合体史书。点击素材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4、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浚的方法治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才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运用示例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是并列的,是整个自然界中的共生物。人与自然,都是生命,应该是互相观照的。当意识到这一点时,人才能感受到:天然的钻石、琥珀、珍珠,是自然的珍贵;连绵起伏的群山,是自然的雄伟;烟波浩淼的江海,是自然的壮阔;广阔无际的沙漠,是自然

15、的贫瘠。甚至对于人自己,欣赏那人性未开的小孩子,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纯粹。自然的价值,就在于自然。是群山,让人脱离了低眉弄眼而抬起了双眼;是山泉,以叮咚的清响,呼唤人的清纯;是野地的青草,告诉人们回归自然的普通。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唯有遵循自然的规律,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才能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所有不遵循自然的规律而破坏自然的行径都是错误的,想要征服自然也是徒劳的。郑国渠两千二百年的水利活化石2 200多年前的“潜伏”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跃从西戎小国上升为实力不俗的西部强国,遂起了“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野心。至秦昭王时,秦国东进吞并中原之势已不可

16、阻挡。战国后期,秦、齐、楚、燕、赵、魏、韩七雄中,要属韩国最为孱弱。与此同时,弱小的韩国又是秦国函谷关以东的第一个邻国(地域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一带),可谓首当其冲。面对咄咄逼人的强秦,韩国君臣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为了挽救亡国的命运,走投无路的韩桓惠王想出了一个非常拙劣的计策“疲秦之计”。他派著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为间谍,以帮助秦国兴修水利为名,诱使秦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水利建设上,耗竭秦国实力,使其无力发动兼并战争。 郑国来到秦国后,并没有直接去见秦国的当权者,而是化装成一名普通的老百姓,踏遍了关中的山川河流,观察了地形地势,酝酿了一个引泾修渠灌溉渭北的庞大计划。之后,才胸

17、有成竹地去拜见吕相国,陈述了他的宏伟设想。 商人出身的政治家吕不韦敏锐地看到,在诸侯国之间日益激烈的兼并战争中,不仅仅是军队实力的博弈,更是国家经济实力特别是粮食供给能力的博弈,而兴修水利是提高粮食产量最为有效的途径。如果在关中修一条灌溉大渠,这岂不是为大秦再造一座“天下粮仓”。此时的吕不韦,正想做几件大事来显示自己的治国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郑国提出的开渠引水灌溉关中的建议,正中他的下怀。吕不韦见郑国精通水利,把修渠的事情说得头头是道,认定他修渠引水的方案切实可行,便很快批准了郑国修渠的建议。 公元前246年,关中平原的泾水至洛水之间,出现了当时中国最为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修渠大军多达

18、十万人,而郑国正是这项空前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总指挥。 再造大秦帝国的粮仓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全长150公里、横跨渭北高原的大渠终于修成。此渠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 郑国渠建成之后,灌溉农田四万余顷,按照秦制,一亩相当于今0.69亩计算,合今280万亩。而灌溉之后的效果则是变荒原为良田:盐碱贫瘠的关中土地得到泾水的淤灌从陇东高原带下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泥沙,随河水一起输送到低洼沼泽盐碱地区,起到了淤高地面、冲压盐碱的作用,从而使关中荒卤薄田一跃成为膏田沃野,粮食产量增至亩收一钟,合今250斤。以今天的农业生产水平而言,这区区250斤确实不算高,但

19、在当时的条件下,绝对是高产。 在郑国渠的滋润下,关中很快成为大秦帝国的粮仓,据史学家的估计,郑国渠灌区每年所提供的粮食,足以供养秦国60万大军。 意味深长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郑国渠的兴建与秦国剪灭诸侯、统一中国联系了起来,他说,郑国渠建成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郑国渠于公元前236年前后建成,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1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郑国渠灌溉的关中地区和都江堰灌溉的川西平原,南北呼应,共同构筑了秦国强大的经济长城。这条当初被韩国当作救命稻草的郑国渠,以疲秦之计始、以强秦之策终,恰恰成了帮助秦国扫平天下的标志性工程。 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中华

20、一统。嬴政感念郑国修渠有大功于秦国,下令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开中国历史上以人名命名某项工程的先河)。 至此,郑国导演的一场悲喜交加的历史大戏遂告一段落。 郑国渠在向东穿越冶峪水、清峪水、浊峪水这些小河时,采取了“横绝”工程技术。所谓“横绝”,就是把小河的流水拦腰截断,让小河水注入郑国渠里。这种横绝工程技术,也同样运用了渠首拦河堰坝的设计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南边的渠堤用堆石穗的方法加高加厚,小河水很自然地从北边注入郑国渠,而且在渠岸北边修一条灌溉支渠,在南堤一旁的横绝处稍东,修一条退水渠。横绝工程技术设计得非常巧妙,它可以把小河下游的河床腾出来变为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这三条河横绝后,可变成耕地约十万亩),又增加了郑国渠的水源。这种设计思想,为以后关中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开创了先例,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工程实践中的又一个创造。 对于古人以及当时的生产条件来说,这些水利智慧让人折服。郑国的才智,在用其名字写成的渠道中流淌着,一淌就是2 200多年。 微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史记》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