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散文阅读训练三艺术赏析教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1573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散文阅读训练三艺术赏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专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散文阅读训练三艺术赏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专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散文阅读训练三艺术赏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专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散文阅读训练三艺术赏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专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散文阅读训练三艺术赏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训练三艺术赏析练前提醒审美鉴赏是浙江卷文学类文本考查的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题型是以赏析描写艺术为主的赏析句子题和以赏析语言特点为主的语言艺术赏析题。1赏析画线句子题。注意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优先考虑修辞方法和描写手法。为准确判定所用的手法,阅读时既要对所给句子精读、细读,又要联系上下文来判断。分析表达效果一定要扣住文本,结合语言,全面体会在情感表达及结构上的作用或意图。2赏析语言艺术题。赏析角度要从词语、句式、修辞和风格方面考虑。不过,一定要从作者的表达意图或者文本所要表达的目的去品味、去赏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塔下人家沈念和那个阳光般的男孩相见时,抬头就

2、是被雨淋湿的古塔。那是一片老城区,黑色的、赭色的屋脊,高低交错,如波浪翻滚,把一块块光投射到远处的天幕、山峦、岛屿、湖泊。塔就站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波浪”之上,瘦削的身体,穿一身褶皱青衣,脸色永远白皙。“塔,记录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我和男孩说起25年前的记忆。成长于乡野之地的少年,14岁离家,尚未脱去稚气,求学而来,懵懂无知地“探”进这座城市。那时候,我乘坐的大客车要搭上轮渡才能抵达城市。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我在车上伸长脖子,也看不清城市的面目,只能眺望车窗外一湖阔朗的水波。在我“渡”到这座城市的漫长分秒中,屹立水边的塔,若隐若现。男孩恰是

3、那一年出生在塔下人家。他的咿呀学语、玩耍嬉戏、学习成长,塔都是见证者。塔看着人们来来往往,蹁跹游走,看着城市换着容颜,延展变迁。那时的老城区是衰颓、晦旧的,房屋、水电等各类基础设施苟延残喘、灰头土脸,塔下人家的生活也多艰涩愁郁。男孩那张阳光灿烂的脸,自信,刚毅,活力潜涌,怎么看都不像是从老城区走出来的孩子。“你到鱼巷子,离塔就不远了,我家就在塔下面。”男孩的电话指路,让我想起多年前寻塔的经历,同样被人这般介绍而记住了呈“7”字形的鱼巷子。过去多少年,远近渔民打鱼上岸,就在附近交易,鱼巷子久而久之闻名遐迩,是与塔一步之遥的水边集市。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

4、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塔整天看着巷子里的“人间烟火”,喜笑怒哀的人们从这里走过,又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轨道上。男孩的父亲在这里贩卖过鱼,生计所迫,这位中年男人下岗后,干过多种活计,孩子要长大,老人要赡养,没有任何优势、背景、资源、专长的他,注定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塔,看到过男人从巷子里早出晚归,也看到过他拥抱孩子和妻子时的微笑。塔下住着很多这样的家庭,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张拧巴,就像走出门,坑洼的街面,不小心就会踩一脚烂泥水。男孩那一年喜欢上绘画。夫妇俩纠结了一天一夜,决定送他去培训班,家里的一切开支压缩到最低限度。贫穷并没有限制这个家庭的想象力。男孩坚持了7年的绘画学习,考进了北京

5、电影学院。男孩画过的速写本、用过的铅笔头,被夫妇俩装满了大大小小的几个纸箱。许多次,面对友人善意的资助,他们婉言谢绝;许多次,面对亲朋关切的探询,那些艰辛、隐忍和坚强他们不知从何说起。那段陪伴、培养孩子的最艰难时光,好像是咬咬牙就走过来了。自己的路自己走,男孩从小就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只有塔,是最熟悉这些塔下人家的困窘和努力的。然而似乎只要汇入城市的人流,这对夫妇、男孩和老街坊们,就会变得从容、勇毅了。在水的波光浪影中,塔把时间创造的变化藏进了城市的身体里。水在西边老城区划下一道边界,城市不断地往东走,越走越远,日新月异,人们的目光追随着这种“新”,只有老街如故。男孩的家至今都没从老城区搬走,

6、有些老街坊离开后会常回来看看,不知从哪一天起,老街巷也悄然变化。那些曾经一成不变的店面刻字厂、打鱼佬特色鱼馆、江清侠中西结合门诊、好帮手清洁用户批发、牙科诊所、兴旺步行屋瓦上叠积的尘灰,茂盛的茅草,走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看见”里,替换的是整修之后朴素洁净的新气象。细心的人发现,七拐八弯的老街路面铺了柏油,填平了积水的空洼;路灯擦亮了这里的夜晚,暗夜行走变得暖意丛生;社区服务延伸到街巷每个角落,塔下人家多了欢声。这些变化跟着时间前行,这些变化来自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美好共享。男孩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穿过挨挤的房屋中的窄路,走到湖边看水,也抬头回望几年前整饬过的塔。那一刻,男孩似乎能猜到这座实心塔里

7、浮动着的欢喜心思。我离开这座城市好几年了,挥之不去的城市影像里,众多的建筑标识在脑海中你起我落、熙熙攘攘,而塔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谁也没有登上过塔去眺望水的风光,塔的实心结构,注定了它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特定坐标。二十多年来,我也说不上有多少次一个人或陪外来朋友看塔,每一次的场景仿佛都是流动的,只有塔是坚定的不变者。我和男孩每每谈起这座城市,都需要从塔出发,似乎这里是寻找宝藏的入口,似乎离开它就不能拼凑出一个记忆中的城与市。男孩学业优异,大四时被选送到巴黎一所著名的学校交流,结束学业后他选择了回国,先去上海,又回到北京,刚做出自己满意的有中国元素的动画设计作品。这些年,男孩一边上学一边打工,靠自己

8、去挣专业学习的高昂费用,从未停下迈进的脚步。和他的父亲母亲一样,在困难面前,男孩从没有生发过退缩的念头。自己的路自己走,男孩鼓舞他自己,向前走。正是这座城市的底蕴,赋予了年轻的他和他们勇于担当的力量。这些年城市的变化,细微的,翻天覆地的,塔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有时我想,一座城市总是涌现出诸多变化当然是令人欣喜的,然而,某些不变的东西更是珍贵的。从我所认识的男孩及其父母身上,我看到了属于这座城市的那种珍贵。忧乐之间,先忧后乐,忧中有乐。男孩和他的父母,以及每一个与这座城市有关的人,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人,从这里离开、归来的人,他们血液中流淌的,是豁达、勇毅、坚韧、无畏。有谁能否认,恰是最普通的他

9、们所坚守、坚持的这些品质,恰是他们怀着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进发,积淀成一座城市的品质、升级和变化。选自光明日报(周末文化版)2018年11月23日,有删改1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4分)(1)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2分)答:_(2)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2分)答:_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把轮渡现场车辆拥挤的情况写得格外生动传神,用词新奇,令人耳目一新。(2)运用叠词“丝丝缕缕”“湿漉漉”,强调了鱼巷子独特的水边集市的气息和景象。每小题手法1分,赏析1分;第(2

10、)题没答出叠词,但理解相近也可得分解析第(1)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轮渡现场车辆的拥挤状况,并且遣词造句比较新颖独特,非常引人注目;第(2)句运用了“丝丝缕缕”“湿漉漉”等叠词,重点描绘出了鱼巷子独特的水边集市样貌。2作者因老街巷悄然变化的欣喜之情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6分)答:_答案将老街巷里的店面一一罗列,不避其详,不厌其烦,透露出变化是全面又丰富的;运用拟人手法,将老街巷店面、路灯等人格化,使新变化、新气象显得活泼有趣;短句为主,间以整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流露出欢快的情绪,富有抒情意味。(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从用词的角度看,作者不厌其烦地铺陈

11、罗列“那些曾经一成不变的店面”,如今都已被逐一替换,极力表现出老街巷已经发生了全面而又丰富的变化。从句式的角度看,大量运用短句,比如对老店面名称的罗列,“叠积的尘灰”“茂盛的茅草”等,同时还兼用了“替换的是整修之后朴素洁净的新气象”“七拐八弯的老街路面铺了柏油”等整句,整散结合,参差错落有致,节奏跳跃和谐,充分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欢快心境。从手法的角度看,将老街店面、路灯等拟人化,以凸显对老街巷变化的欣喜,让人倍感活泼有趣。3简要分析“男孩”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_答案“男孩”在文中多次出现,和“古塔”一起贯串全文,起到线索作用;“男孩”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品质,是这个城市人们的代表,

12、使文章主旨表达更为具体;“男孩”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主旨表达更为深刻。(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从人物形象角度来说,“男孩”作为该城市的一员,具有该城市的人身上独具的代表性品质。从文章线索角度来说,“男孩”在散文中多次出现,起到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思想主题角度来看,文章借助“男孩”的故事丰富文章内容,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4根据全文,分析“塔的实心结构”这一说法在文中的多层内涵。(4分)答:_答案“实心”首先指塔本身的建筑结构特点,这一结构特点使得塔经受住了时间变迁的考验,成为城市景观的标志,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实心”也象征这个城市的人们的豁达、勇毅、坚韧、无畏等珍贵品质,这

13、让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坚持,永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分层合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从本义角度看,“实心”说的是塔的建筑结构特点;从引申义角度看,作为当地的坐标,经受住了岁月侵蚀的“实心”的“塔”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精神象征,代表着当地人们在艰难中执着前进的优秀品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西河之渡罗光成所有的故事,深究下去,几乎都与渡口有关。感觉,那些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由他们一手主导或参与其中、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故事,被时间之风,不费吹灰之力,就连人带马,统统拂向了渐行渐远深不可测的过往。只留下渡口的石阶,倾颓的雕梁,还有深入青石肌理的辙痕,作为那些或轰轰烈

14、烈或平平淡淡的曾经的见证与代言。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才是在时间之手不偏不倚的抚慰下,西河本该呈给我们的样子啊。一缕春光,脉动河畔新生的气息,正以黄金分割的美妙角度,先是温暖我遮罩在额上的手,再一气呵成跃聚在我的头。这气息来自杏花,桃花,油菜花,紫云英以及在这早春争先恐后开始蓬勃的事物,抑或就是从大地的脏腑里呼吸出来,更抑或就是骑乘太阳的光梭直接从宇宙的深处潜逸而来那些西河曾经的过往以秒、分、时、日、月、年的速度,从西河的表面向着时空的纵深,义无反顾地绝尘而去的过往被春光以新生的名义,从大地的脏腑,从时空的纵深,押解而来,融化于脉动的春韵,以量子态的方式,友好地呈现在我们视线无法表达的背面。那

15、时,西河的名气,好大好大,大得不要说听,就是现在想一想也是不可想象。青弋江以传世的清纯,恰似一匹锦缎,在皖南青葱的大地,漫游成一派卵石铺底、蝶花簇拥、流云翔鱼、蒹葭苍苍的诗经意象。西河,正是这匹锦缎被凤绾扣的一个标点。青弋江流过西河,一位美人已然完成从少女到成熟的蝶变。上游的排筏,推拥着茶叶、石斛、笋衣、皮毛,一声欸乃,从黄山脚下,遥迢而来,汇集西河;下游的火轮,满载着洋布、洋火、洋油、食盐,几声突突,从长江口岸,破浪而上,泊聚西河。西河,以一副经世的俗套老到与襟怀,上下兼顾,左右逢源,山里江外,易货换物;火轮排筏,各得其所。而最得便宜的,就是这占尽地利的西河。凭借一道渡口以及拾阶而上的码头,

16、聚拢天下商贾,任他们在这里攫名取利,由他们在这里尽享温柔,最后使他们直把西河当故乡这就是西河之渡!六百多年的时光,即使对于一条河流,也不能说是无所谓的长度。对于一道渡口,则完全算得沧海桑田的历程了。只是,足以沧海桑田的时光,却并没有让西河显得沧桑,它只是心存恻隐例行公事般与西河打了个照面,而让六百多年前西河之渡的气韵,从时光的那头,一直流淌到时光的今天。想当年,精明而勤苦的徽州商人,穿峡谷,过险滩,行至西河,初见渡口,是多么的兴奋难抑啊!这样笑迎八方的渡口,这样扼守青弋江要冲的码头,关键是,这样一方拢聚天下财富的水土,在一路劳顿的徽商眼里,简直就是上苍对他们的垂爱与奖赏!他们跳下排筏,走出火轮

17、,跃上渡头,踏向码头,一边拾阶而上,一边频频回首。当他们踩着最后的一阶青石,站在高高的河堤,在初春的煦风中,他们看到了什么呢?江流涌浪,河阔水深,排筏接龙,火轮争先,商贾竞市,游贩穿梭,画舫隐现他们初见渡口的兴奋,此刻已化作万丈豪情在胸中涌动,他们决定留下来,把根扎下来,而且他们不愿跨过河堤河堤的那边,看不见舟楫的梦想,赢不了渡口的先机。他们用目光勘测河堤,他们用脚步丈量河堤,他们用包袱里所有的金银,换取了远在河堤那边当地土著的首肯与崇拜。他们用竹竿与卵石标志出土地的界线,他们开始在这渡口之畔的河堤上,开挖出第一道地槽,安稳了第一块石基,他们要在这河堤之上,把敢为天下先的徽商种子再次种下!便有

18、了这被六百年日月星光洗濯的西河老街。老街的房舍,门槛都在街道之下。有的,要跨下三五步;还有好些,雕砖门楣也深深跌入街面以下。这都是六百年来,徽商与大自然对峙共生的杰作啊!从黄山绝壑一路奔泻而下的青弋江,每到五六月的汛期,总是雷雨倾盆,山洪暴发,这是温顺的青弋江内心深处激情的演绎与释放,这是一条发源于高山之河与生俱来的雄伟气质。河床,因之而年复一年地淤升;河堤,因之而年复一年地抬高。河堤上的门槛,也就因之而一年一年一寸一寸地被低下去。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徽商,这个被冠之野骆驼品性的一群,他们的心性,又岂是随便就会屈让的。结果,人与自然的对峙,人与时间的较量,徽商逐梦西河古渡的艰辛与荣耀,跨越

19、六百年漫漫时空,以实景的形式,在这初春脉动的光影里,舒缓节奏,娓娓道来,渐次回放一纸风鸢,盘桓在老屋的上空,翅膀在春风中拍出哗哗的水声。河对岸灿黄的油菜花丛,红衣少妇,正带着稚子,把手中的线卷,小心地收放。一只驳船,从河的对岸,向着此岸,突突突突,不用问,又一班人,要来这西河码头,看这西河老街了。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1月24日5西河的兴盛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答:_答案运用铺陈、对偶语句;句式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音韵和谐。用词上质朴与典雅交融,显得洗练而不落俗套。精选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突出西河商旅繁盛的情形。(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解答此类题,

20、可以从用词的角度(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句式选用的角度(短句、长短句结合,整句、散句、整散句结合等),手法的使用的角度(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等),人称的使用等角度来加以分析。就本题而言,从用词的角度看,连续运用一连串动词,如“推拥”“满载”“破浪”等,表现出西河上贸易往来频繁;又用了“经世”“左右逢源”等形容词以及“欸乃”“突突”等拟声词表现出西河商旅的繁荣。句式上,运用铺陈、对偶语句,整散结合,并以整句为主,兼用散句。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既有如“欸乃”“突突”等极具口语化的质朴语言,也有“遥

21、迢而来”“左右逢源”“各得其所”等典雅之语,整体上看用语典雅而不失质朴,洗练而又不落俗套。6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两次描写青弋江,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答:_答案前者着眼于青弋江诗性而古老、清纯而灵动的平日风光图,语言优美而富有画面感;后者落笔于青弋江倔强而雄伟、激情而凶险的江河汛期图,语言雄浑而满蕴感慨,使得作品意境优美,摇曳多姿。前者渲染“秀”,后者突出“雄”,前后形成鲜明反差,侧面映衬生活于这方水土的徽商的执着与坚忍。前后自然景物的描摹,将景与人有机相连,使作品走向纵深,更好地表达散文的主题。解析经比较分析前后两处画波浪线部分可知,这两部分分别为读者展现了青弋江不同层面的美:前者描绘的是

22、青弋江平日的秀美风光,后者则重在刻画汛期时青弋江的雄壮之景。具体而言,前者从“传世的清纯”“诗经意象”可看出青弋江诗性古老、清纯灵动的特点,此外借助“锦缎”“青葱”“卵石”“蝶花”“流云”“蒹葭”等意象生动描绘了青弋江的色彩美、画面美、诗意美。而后者通过“雷雨倾盆”“激情的演绎与释放”等语句,着力表现出青弋江与生俱来的雄健气质,即便如此,徽商依然扎根于此,反衬出徽商的执着与坚忍。前后自然景物的描摹,将当地的自然美景与人巧妙相连,更好地凸显了文章的主题。7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徽商这一群体形象。(5分)答:_答案精明而勤苦。不甘平庸,勇于逐梦,富有理想与追求。眼光独到,胆识过人。既有建基立业的眼光与

23、魄力,也有占据先机勇于实践的能力,富有开拓精神。心性倔强,韧性十足,矢志不渝,百折不回。功业显赫,为后人所景仰。(每点1分)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分析的是“群体形象”,首先通读全文,找到关于徽商这一群体的相关内容,如他人评价、语言、动作及事迹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归纳概括即可。8探究文章结尾段的意蕴。(6分)答:_答案与生机勃发的自然春光一样,西河之渡在新时代更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西河之渡的徽商精神代代传承。年轻一代也许会远离故土,但他们的根始终在西河之渡,他们身上有着徽商精神的烙印。徽商精神深受人们景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激励着更多人走南闯北,开创事业。(每点2分,其中答出“活力与生机”得2分,答出“传承”得2分,答出“宝贵财富”或“受人景仰”之类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解读言之成理,亦可分层给分)解析老屋上空纸鸢迎着和煦的春风飞舞,西河对岸灿黄的油菜花丛尽情绽放,驳船载着一班人前来参观西河老街,这些无一不表明西河之渡在新时代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而红衣少妇带着稚子放风筝,线在手中,表明年轻一代就像风筝一样,也许会远离故土,但他们的根始终在西河之渡,他们身上有着徽商精神的烙印。而如今旅游者乘着发出“突突突”声响的驳船,慕名前来参观这西河老街,则表明今天的西河老街依然令人神往,其蕴含的徽商精神还在传承,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激励着更多人走南闯北,开创事业。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