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3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8191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3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3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3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3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3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破解开卷3题,争取9分开门红文本变长,如何速破开卷3道题2019年全国卷两个论述类文本的字数均在1200字左右,全国卷在1000字左右。文章长度增加300字左右,选项长度有所缩短,信息量的减少使得表述更加集中明了。针对全国卷的新考情,必须及时调整复习方向,认真研究复习对策,按照“逐题剖析、各个突破、提高速度”的原则,力争9分全得!2019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延续了2017年高考的题型变革,在3道题目的命制上,突出了考查的方向性:第1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2题侧重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突出了对“论述”类文章文本特征的考查;第3题侧重考查依据对文意的理

2、解,对相关观点进行分析判断。题目的难度加大了,造成很多学生失分,特别是第2、3题。一、读文提速理论指导明了速读“三忌”,强化两种意识(一)避免速读“三忌”速读“三忌”指在阅读时忌讳指读、摆头、复视的阅读习惯。在进行速读时,眼部活动应当是唯一的外部运动。多余的体力活动,不但对阅读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降低阅读速度。1指读在阅读时,为了使注意力集中,常常用手指、铅笔或尺子指着一个一个的字,或者把铅笔、尺子之类的东西放在一行字的下面来阅读。这种方法对初学者或许有点好处,但对一般正常的读者显然是不必要的。用手指、铅笔或尺子指着一个个或一行行字的单纯机械运动会把注意力引向错误的地方,读者在阅读时注意力集中

3、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作者要阐明的思想内容,而不是书页上每个字的位置。因此,指读是影响阅读速度的一大毛病。2摆头在阅读过程中,由于情绪紧张,或者由于苦思冥想仍不得其解,常出现摆头现象,借助头的摆动,尽量使自己的鼻尖对准正在读的每一个字。这样,当顺着一行字往下读时,会自然地轻微摆动头部。而当回过头来看下一行时,又会很快地把头转回去以便鼻尖再对准书页的左边,这种认为头部摆动有助于阅读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人的眼部肌肉完全有能力使眼睛从一个字移向另一个字,根本不需要颈部肌肉的运动。这样频繁的摆头动作,当然会大大影响阅读的速度。3复视所谓复视,是指读者在顺着一行字阅读时,眼睛常常往回看,这一动作表明他正在理解

4、一个字或一个短语,而不是理解全句。一般来讲,复视是阅读能力差的表现。人人都可能复视,但对阅读能力强的人来说,只是个别现象,而在阅读能力差的读者身上就往往会反复出现。复视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读者遇到了一个生字,或不太懂的短语,需要回过头来看一眼,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若过分依赖复视而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大大影响阅读的速度了。(二)先读一条线整体把握意识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

5、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如图所示: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三)未晓且放过,比对再深究学会高效聚焦意识“审、读、标、比”高效聚焦1审,就是审读题干2019年选文的篇幅一般在1200字左右,要从标题或出处开始,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方向,再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2读,就是读文本,明确信息角度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要大致弄清以下方面:

6、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展开?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3标,就是标画关键词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年代时间、数据及其范围词(早、大多数、几乎、仅仅等);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重要、最、总共等);已然未然、或然必然词;代词及其指代范围等。(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果词,转折、并列或递进词,分类分层词,举例词等。(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4比,就是将选项与原文内容比对一定要将选项中的关键信息点逐一与原文对应比较,找出选项的错误之处。考题

7、速做1015分钟完成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

8、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

9、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

10、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

11、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A项,“就能”理解有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

12、“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A项说法绝对。C项,从原文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选项说法错误,C项强加因果。D项,从原文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

13、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正面人物的塑造”有误,原文中说的是“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并没有明确说是“正面人物”;另外,“根本体现”于文无据。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

14、理念是相通的。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答案:D二、避开命题陷阱,理清论证思路开卷3题丢分透析(一)认识选项的转述(表述)方式一转述方式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试题中,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搬抄录原文语句,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明确转述的基本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

15、与否意义重大。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其中同义变式转述因其所占比例较大,需要我们重点关注。1概括式转述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要看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12018全国新课标卷I第1题A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

16、思想的组成部分。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解析:选项中“诸子之学始于先秦”是对原文“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的转述,“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是对原文“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概括,“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则是对原文“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的转述。这一概括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2具体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观点、结论性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原文某

17、一个概括性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对原文相关观点的阐释性质。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一是要判断选项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二是要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项中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中的观点和结论。例22018天津卷第7题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

18、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解析:根据原文倒数第2段的内容,“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指人本来应该主宰信息,结果却对信息形成依赖,最终被信息控制。而D项体现的不是人对科技的依赖,而是人对科学技术的利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3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进行重新表述。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倒置、条件与结果转换、变换主语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

19、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例32016全国新课标卷第1题A项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解析:选项中“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是原文“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的同义变式

20、转述。“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是原文“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的同义变式转述。这两处的同义变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二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每一个选项,命题人都在“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表述中设置陷阱,所以,在答题时,极有可能会把“无误项”判为“设误项”,把“设误项”判为“无误项”。下面对“常见设误手法”的探究,仅仅是针对“设误项”进行的讲解。1常见设误手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

21、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的选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添(添加)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解。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改(改变)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

22、较大迷惑性。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凑在一起造成错误。2.常见命题陷阱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三道选择题,大多要求选“非”,即选出设误项。下面介绍一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设误的选项中常见的几类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选项表述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中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例42017全国新课标卷I第1题B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

23、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解析:由原文“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的一面,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的一面,因而选项B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

24、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或者将与甲事物有关的信息说成是与乙事物有关的信息。例52017天津卷第7题A项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

25、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解析:根据原文表述可知,“时间”才是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而指时杆、日晷、漏壶等,只是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的“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选项A将“时间是参数”与“指时杆、日晷、漏壶是参照物”这两者混同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3)夸大其词夸大其词,是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等等。例62015全国新课标卷I第3题D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

26、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析:“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的说法夸大其词,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高利贷就束缚了生产流通的扩大和发展,具有负面的作用;其次,选文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表述是较委婉的且有“新型”信用工具的修饰限定。而D选项表述绝对,犯了夸大其词的错误。(4)无中生

27、有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例72017全国新课标卷第2题C项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那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解析:原

28、文只是说“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并没有“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所以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5)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是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例82015全国新课标卷I第1题A项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解析:文中只是说“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

29、等多种形式”,而并没有表明“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都是在宋代产生的,选项曲解了文意。(6)混淆时态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例92013全国大纲卷第5题B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

30、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解析:根据原文“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等语句可知,“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并非既成事实,在当下只是一种趋势,一种可能,但该项却将未然说成已然。另外,原文引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这些会“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另一种则是克罗宁博格的观点,他认为“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故选项后半句表述也不符合原文意思。(7)混淆关系关系混淆是指选项

31、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强加因果,二是因果颠倒。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例102017全国新课标卷第1题D项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解析:强加因果。根据原文“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可知,

32、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是当时社会转型的“例证”(具体表现),而选项中的“从而”一词,却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误认为是推动当时社会转型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混淆肯定与否定,是指选项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例112016全国新课标卷第2题D项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

33、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解析:原文的观点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康熙王朝属于文艺作品,虽然原文列举了康熙王朝中一个与史实不符的事例,但不能否认“能从中发掘史料”的观点。选项中“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直接将原文肯定的意思说成否定的,混淆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是句子的一种特殊关系,有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关系。选项不符合原文表意的特定关系,就是错误的。例122014安徽卷第3题D项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

34、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解析:根据原文中“方可”一词可知,“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的必要条件,而选项将“方可”改为“就能”,前者成了后者的充分条件,选项的条件关系不当。(8)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例132017全国新课标卷第3题B项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

35、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解析:根据原文可知,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中“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说明的应是故乡已呵护了乡村记忆,而不是“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选项的表述偷换了概念。(二)全面比对善

36、于发现选项细微错误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原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能力,四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明确的对应句子或区域,因此,判断选项正误就必须将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细加比对。上面我们明白了命题人在命制错误选项时所借助的六种手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八种错误类型,这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选项错误并非到处是错,其错误往往是一两个点,多体现在词语概念的不准确、某种关系的错乱、结论与依据的不一致。因此,考生在运用题文比对时也要注意从这三个角度进行。角度1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

37、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比对词语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会、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混淆范围以偏概全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

38、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偷换概念指代有误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例142016全国新课标卷第2题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

39、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解析:“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的陈述对象在原文中是指“小说家”,在选项中被替换成“人们”。另外,选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的表述也与原文“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矛盾。选项因为指代有误造成陈述对象与原文不一致,另外也有与原文表述矛盾的错误。角度2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

40、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命题关系归纳】关系类型比对特征设误诠释思考趋势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选项

41、句中“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无中生有不合逻辑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

42、要条件,或是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或:虽然但是。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了其他关系。例152014湖北卷第6题D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43、。札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解析:从原文来看,“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不是礼乐“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的原因。选项中“正是由于所以”的表述强加因果关系。角度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章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

44、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趋向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主客倒置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无中生有偷换依据或结论例162015湖北卷第8题B项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45、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解析:选项中“从来就没有”的观点过于绝对,原文中的观点是“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次要地位”不等同于“从来就没有”。选项中的结论与原文不符。请阅读下文,对13题进行比对分析。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

46、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

47、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