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8138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精准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练前提示句段作用题是以句段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全文结构思路的一种题型。答好这类题,首先要做好两读,一是定点精读,即精读所给句段,看看它处在文章什么位置,在内容和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二是整体阅读,把握全文思路,以便找准句段与全文结构的关联。其次要掌握答题角度,要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三个方面回答。另外,要关注特殊句段,如反复出现的句子、插入性的句段及独句成段的段落,要针对它的特殊性回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

2、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

3、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

4、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只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

5、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

6、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7、)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B.文章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的一句“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运用借代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答案B解析A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

8、名胜的关系。C项“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原文中“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也没有依据。D项“惭愧”和“不满”理解不当,文中没有此意。2.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答案(1)内容:写了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2)作用: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

9、。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一座很像大脑的建筑毕淑敏瑞士歌德大殿,据称是一座很像大脑的建筑。我当过医生,知道人类大脑的解剖,想不通一个冰冷的建筑,何以比拟大脑?有脑积液?有脑沟回?有神经中枢和网状纤维?人们多以为这座建筑,得名于歌德。其实他老人家根本不知道大殿的存在。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生卒年是1749年8月28日到1832年3月22日,活了83岁。大殿完工于1928年,不但距歌德逝世96年,就连大殿的设计者鲁道夫斯坦纳先生,也已去世多年。1882年,21岁的斯坦纳,意气风发地编写了一本关于歌德科学研

10、究内容的歌德科学。歌德成为斯坦纳建构自我世界的精神导师,他想修建一座建筑,向自己的引路人致敬。斯坦纳的建筑哲学被称为“有机建筑”,它包括硬结构、心理氛围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之活动诸方面。歌德大殿的不规则外形,特立独行的外立面,惊世骇俗。这里至今还是斯坦纳一手创立的人智学工作总部。迈上台阶,人们鱼贯地从大殿敞开的“嘴巴”进入其内。它的外形,完全模拟人类头骨框架。正确地讲,是一具剔掉了所有皮肤肌肉和筋膜的头骷髅。大殿匀称分为左右两部分,在相应比例位置,有代表人类眼睛耳朵的空洞,装饰成窗户。大殿毫不隐晦地象征我是坐落在大地之上的巨型人头。人一旦进入,瞬间被它吞咽,进入神秘怪诞的世界。这个奇异造型以强烈震

11、慑感,完全摧毁了人们对于庄严殿堂的常识。不过进入之后,并不恐怖。它内部雄伟坚实,布局规整,让被吞咽进来的人们,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扑面而来的色调,是温馨的粉色、鹅黄等暖色(模拟人的口腔和咽喉黏膜吗?),灯光柔和,地面雅洁,十分宜人(口腔卫生很不错啊)。我在世界各地,凡看到建筑物,都要尝试判定它的方位。不过依山傍水的外国建筑,常常端不端正不正,歌德大殿是一个例外。它正门朝西,殿内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各呈半球状,代表着人的大脑结构,也象征地球的东西半球。斯坦纳天才地把建筑变成了富有象征意义的童话。人们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强烈暗示:人类是紧密连接的整体,东西方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在歌德大殿的漫步,像沿着

12、人的脑回路,在巨人的神经中枢游走。楼梯最上层,经过暗红的彩色玻璃窗构成的空间,意味着从这里你离开自然开始进入心灵世界。和随处可见的精雕细刻和色彩精心搭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侧主门厅和通往二层的主楼梯室内面,直接以混凝土的本灰白色示人。细看似乎还遗有工匠涂抹水泥时不均匀的毛糙擦痕。我悄声问工作人员,是否大殿修建到这儿,经费不足,改用清水混凝土,以节约成本?陪同是位热心的大妈,耸耸浅淡的眉毛,说,不是经费的问题,是特地留下这种质朴的原生态。这与斯坦纳对空间色彩的定位有关。他认为色彩与宇宙结构和人类心灵,都有直接关联。色彩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灵力量,从而加强对更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当时,在建筑上占统治地位

13、的是工业化的包豪斯学派,清冷理性硬邦邦,直线条硬着陆,千篇一律。歌德大殿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室内家具,灯具,门窗,楼梯扶手等,基本上都是折线和曲线,流露情绪表达温暖。这样才能让人放松,进入思考。斯坦纳和他的追随者们,力图用歌德大殿的结构和一切细节传输这样的理念人与自然之间,地球东西方之间,人的头脑与身体之间,要找到有完美结合的平衡支点。遥想那时,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不过,上帝死了之后,人还要继续活着。那么,人该如何活下去?当时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都认为自然科学只能研究物质世界,而任何涉及精神生活的研究只能是宗教信仰,科学无缘置喙。斯坦纳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精神领域。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

14、是精神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自我改造,最终可以培养出具有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的新人。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获得精神世界的共鸣,获得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找到自我定位和人生方向。斯坦纳一手设计的脑型建筑,便是为这个理念所做的形象注脚。我轻轻抚过大殿中的木雕,它们温热而光滑,好像斯坦纳的灵魂注入其内。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曾对很像大脑的瑞士歌德大殿充满疑惑,但参观拜访后油然而生无穷的敬意和联想。B.文章按照参观的顺序,依次写出所见之景,显得很有层次感,这为直

15、接抒情做了铺垫。C.作者将歌德大殿与依山傍水端不端正不正的外国建筑对比,主要突出了歌德大殿的方正。D.文章叙述时跳跃性强,充满智慧,这既因为写作对象的特别,又因为作者的深入思考。答案B解析“直接抒情”有误。5.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画线部分的作用。答:_答案写出了歌德大殿给人特有的温暖而又舒适的感受,抒发了对歌德大殿及其设计者斯坦纳的礼赞。收束全文,深化中心,强化作者的赞扬之意。与第一段“冰冷”相对照,给人更深刻的印象。6.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中“很像大脑”的意蕴。答:_答案写出了歌德大殿的外形与大脑非常相像。斯坦纳一手设计的脑型建筑传达了自己的建筑和哲学理念。形象地启迪人们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和人生方向,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