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三古典诗歌鉴赏任务(八)“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8115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三古典诗歌鉴赏任务(八)“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三古典诗歌鉴赏任务(八)“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三古典诗歌鉴赏任务(八)“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三古典诗歌鉴赏任务(八)“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三古典诗歌鉴赏任务(八)“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任务(八)“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必修教材古诗主要艺术特色一览表课题主要艺术特色课题主要艺术特色念奴娇赤壁怀古虚实结合,对比烘托,借典抒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借古讽今氓赋比兴,对比离骚(节选)比兴,象征蜀道难想象,夸张,反复登高情景交融,对仗琵琶行并序通感,比喻,对比,侧面烘托,双线结构锦瑟起兴,用典,直抒胸臆虞美人乐景哀情,虚实结合,比喻蝶恋花烘托,反衬(乐景写哀情)雨霖铃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点染声声慢叠字,烘托,情景交融任务情境赏析诗句是近几年高考古诗考查的热点题型,它综合性强,自由度大,既考查对诗句含意、情感的理解,又考查艺术技巧及其表达效果;可以从内容、形式、语言、

2、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因此,考生答起来难度较大。不过,任何题型都有其规律特点及答题方法,了解了这一点,可以说该题型也没什么难度,关键在于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如何驾轻就熟。自主检测,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757年,唐军收复被安史叛军控制的长安,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金钥,即金锁。玉珂,即马铃。封事,密封的奏疏。鉴赏“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

3、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了

4、出来,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颈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这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诗人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诗意深蕴,笔法空灵。“明

5、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代“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诗的首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很有讲究。请简要赏析。答:答案(1)描写了宁静幽美的宫廷夜景图:在傍晚逐渐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2)紧扣诗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虽无一字点题,可又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3)视听结合

6、(或动静结合)。花朵隐约,栖鸟啾啾,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4)情景交融。首联描写了宁静幽美的宫廷夜景,景中含情,流露出收复京师、官复原职的喜悦。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子欧阳修其六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其七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鉴赏采桑子(其六):这首词描写的是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清明时节,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

7、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的游春队伍。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俱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这首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满目繁华,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这两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

8、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声音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敞阔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在“绿柳朱轮

9、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象,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带入到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巳西湖好”,就不难看出,词人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采桑子(其七):上片用“旌旗”来

10、比况荷花的“红幢绿盖”,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词人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词的上片主要通过视觉写“西湖好”。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饮酒的活动,已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醉里归”写出词人心情十分惬意,这是观赏西湖美景所导致的,此时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全词词人游览荷塘,官场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和微雨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的洒脱情

11、怀。(1)两首词都借表现西湖的景色美好,都通过反映对西湖的喜爱。答案花酒醉(2)这两首词中画线句子的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试作赏析。答:答案采桑子(其六):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的游春队伍。色彩映衬。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采桑子(其七):直接描写。西湖美好,连旌旗装点也已不必,红幢、绿盖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的热情与美好。比喻、色彩映衬。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湘妃怨和卢疏

12、斋西湖马致远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鉴赏马致远善于捕捉典型景象绘景抒情,只寥寥几笔,就把读者带入了三月西湖,春风暖日,管弦声声,莺飞花妍,游人如织,“宜歌宜酒宜诗”的令人陶醉的境界。描绘出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自然景色,雨后黛山,如鬓柳烟,就像睡足初醒的西施,令人神痴意迷。(1)“春风骄马五陵儿”中的“五陵儿”与“五陵年少争缠头”中的“五陵年少”意义相同,都是的代称。答案贵族子弟(写“子弟”或“年轻人”也可)(2)赏析画线句子的艺术特色。答:答案以西子比喻西湖,描画那远处一抹青山,正如美人深黛

13、色的眉毛;近处如烟的柳丝,真像美人蓬松的头发。寓情于景、景中含情,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表现出自己悠闲的心境。炼字精妙,“颦”字令人联想起西施捧心皱眉的妍媚姿态,富有情致;“拖”字画出了和风吹拂、柳枝斜长的动态;“堆”字使人想见美人乌发之浓密,似乎高耸的发髻就浮现在眼前。语言清新明丽,间杂口语,读来雅致又不失活泼。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月杜甫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鉴赏全诗对月伤怀。前四句,写羁人之感,属自叙。后四句,写离妇之情。江月漾光于水上,高楼一望,顿觉身寂影孤,真堪思杀。盖天边久客,至老不还,恐

14、远死他乡也。因想清影之下,玉露浓重,半轮之傍,天河掩没,月色明皎如此,此时绣字空闺者,烛残挑罢,得无对之而颦眉乎?当与上沾巾者,同一愁思也。(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答案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他乡,至老未还。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作准备。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答案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

15、挚又含而不露。诊断内容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无问题打“”)审题是否了解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否把握了这类题型的审题要点?读诗是否能读懂所给材料的内容?是否能结合内容读懂手法?答题是否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赏析角度?是否能结合位置赏析其表达效果?总体印象审、读、答,精准突破赏析佳句题是一种以诗中佳句为赏析对象的综合性题型,其题干有明显特征,即题干中几乎必有“赏析”或“分析妙处”这样的用语。它有两种提问方式:(1)未规定鉴赏角度,即自由式鉴赏,这是最主要的提问方式。如:请分析句(联)的妙处。(2)限定了鉴赏角度,即限定式鉴赏请赏析句(联)的写景艺术。(限定在“写景”角度)句(联)描写精妙,请赏析。(限

16、定在“描写”角度)句(联)虚实相生,请简要赏析。(限定在“虚实相生”手法)审题时,除了要审出鉴赏的角度是自由式还是限定式,还要审出所给诗句在诗中的位置。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解答赏析表达技巧题也是如此。不少考生一看到语言材料就急于判断表达技巧,而没有经过细细地阅读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在答题之前,我们一定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细读、品鉴。具体说来,要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意”,进而准确地判断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试以2015年全国卷诗歌题残春旅舍要赏析的“晚唐巧句”“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

17、吹柳絮行”为例。两句中的“象”有:树头,抱花须而落的蜂;池面,吹柳絮而行的鱼。两句分别写了两个动态的场景: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再想象成这样两幅画面:肥胖的蜜蜂倒抱着花须忙碌采蜜,鱼儿追逐着水面的柳絮玩着吹泡泡的游戏。当在脑海中形成这两幅画面后,就能感受到了“春的盎然生机与情趣”的意境了。1答题方法点、释、情、效(1)点:点出所用手法技巧(要多角度点出)。(2)释: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对手法技巧进行阐释。如点出虚实结合手法,则要讲明诗词中哪里是虚,哪里是实;如果是借景抒情,就要明确是借什么景来写情的,写景手法是怎样的。(3)情:阐释借这种手法技巧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4)效:点

18、明运用这种手法技巧所达到的表达效果。要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来说明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注意:“情”与“效”都属于表达效果,把“情”单独拎出来,是想突出其重要地位。上述四点答题方法,概括其实质就是“法”(方法技巧)、“情”(要表达的情感)二字。赏析诗句题就是法、情合一的综合题。2答题关键多角度判断手法技巧对于自由式赏析佳句题,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准确判断所用的手法技巧,而且要进行多角度判断。(1)按照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语言、结构技巧等依次判断,进行多角度分析。例如陆游秋兴一诗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从描写方法看,运用的是虚写;从表现手法看,运用的是想象;

19、从抒情方式看,运用的是寓情于景;从位置结构看,运用的是以景结情。多角度分析,一般我们优先考虑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2)按照内容进行多角度判断、分析对于判断手法技巧而言,最关键的是读懂诗句内容,依据内容去判断,这是最根本的。它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看诗句的写作对象,即看它是写景、写人、叙事还是兼而有之。写景的要从景物描写角度判断,写人的要从写人手法角度判断,叙事的要从叙事角度判断;如果兼而有之,则要综合判断。二是要看表达方式。不少考生未能准确判断的原因是未能判断句子的表达方式,如所给句子是描写句,自然离不开描写技巧;如是抒情句,自然离不开抒情技巧;如是叙事句,自然从叙事角度分析;如果兼而有之,则要

20、综合判断。判断艺术技巧要避免两个误区:先入为主。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断为借景抒情。其实,有的材料,虽然是写景,但景与情的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为“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另外,如果材料写了景,又写了人,那么就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3答题关键结合位置赏效果(1)首句首联效果赏析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承载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

21、全文;为下文作反衬;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当然,还要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注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鉴赏这是词人的自制曲。通篇写景,词人寄居他乡,伤时感世的愁怀,尽在不言中。全词意境凄清冷隽,用语清新质朴。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词人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上片写清晓在

22、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像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痛苦,此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扬州慢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下二句

23、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从神情上表现游子的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于是,词人就从听觉、触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过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到本地的红粉知己。说“强携酒,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携酒”上着“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上数句以“

24、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以下三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飞来,问春何在”二句提问,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韵味自足。“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现人之多感。这最后一层将词中的空寂之感写得切入骨髓,闻之惨然。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词人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

25、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词人的感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因此张炎赞此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结合词句,赏析上片前三句的表达效果。答:答案上片前三句,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写出晚春(点明季节)合肥城里荒凉寂静的情景;点出人物,通过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的所见所闻,写出衣衫单薄的词人内心的凄恻岑寂。为下文抒写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等做铺垫。(2)中间联(句)效果赏析依据中间联(句)在诗中的位置特点,其效果一般要从以下方面分析:渲染或

26、强化氛围、情感;过渡(承上启下);照应标题,前后呼应。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剡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答:答案写景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之情。反衬(或“对比”“衬托”)

27、。“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中的“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之情。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3)尾句尾联效果赏析这是设题最多的位置,因此也是赏析佳句的重点。其效果赏析

28、的思路是:先点明结句的手法(通常手法是虚写、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再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要指出蕴含的情感。结句如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是含蓄蕴藉;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句如是直接抒情,那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安卧病秋夜言怀陈羽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有人认为,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答:答案直抒胸臆。诗人运用“楚客”的典故点明自己客居

29、他乡,照应诗题;而“乡思苦”则直接表达出诗人无限的乡愁。卒章点情。首联、颔联、颈联用写景层层铺垫,尾联直抒凄凉冷落之情,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达到高潮。与前文构成对比。将自己的“寂寥灯下不胜愁”与颈联中权贵们骄奢无比的生活进行对比,更能彰显诗人的凄苦。类题再练,即时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凌歊台怀古薛昂夫凌歊台畔黄山铺,是三千歌舞亡家处。望夫山下乌江渡,是八千子弟思乡去。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青山太白坟如故。注凌歊台:遗址在今安徽当涂小黄山,相传为南朝宋孝武帝刘裕所建。青山:在安徽当涂东南。太白坟:李白坟。鉴赏这首曲子写于薛昂夫在太平路当总管期间。小令融合了三个事

30、迹宋祖的三千歌舞与国家败亡、项羽的四面楚歌与乌江自刎、李白的名留千古与徒留坟墓。作者借往事怀古伤今,抒发对历史兴亡、功名利禄的感慨,每个事迹之间都形成了强烈的今昔盛衰的对比。请赏析“凌歊台畔黄山铺,是三千歌舞亡家处”两句的妙处。答:答案这两句是说凌歊台畔黄山铺,是曾有千百歌女却终究灭亡了的南朝故地,虚写了南朝宋曾经的繁华,实写了登临古遗址后满眼所见的苍茫景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朝代兴替、昔盛今衰的感慨。借用南朝宋刘裕所建的凌歊台怀古抒情,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行郑谷漂泊病难任,逢人泪满襟。关东多事日,天末未归心。夜雨荆江涨,春云郢树深。殷勤听渔唱,渐次入吴音。注

31、郑谷:晚唐诗人,江西宜春(古属吴地)人。在黄巢起义时,逃奔西蜀。郢: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鉴赏这是作者作于自西蜀回乡途中的作品。这首诗情景交融颇有韵致。诗歌前两联抒发居蜀时的愁苦。作者漂泊异乡时,疾病缠身,遇到熟人,不由泪水沾湿衣襟。由于战乱,作者只能流浪天涯,但满心都是思乡的愁苦。后两联抒发归乡的喜悦。现在,终于可以回归故里。一路行来,已见水面不断上涨又春云弥漫的荆江与树木幽深的古楚大地。江面一次又一次传来渔歌互唱声,作者已渐渐听到了家乡吴地的声音。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身逢战乱的愁苦以及终归故乡的喜悦。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答:答案以“荆江”照应诗题“江行”;

32、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春日夜雨之后江水上涨、树木茂盛的景象,点明诗人的行踪,侧面烘托出诗人渐近故乡的喜悦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贺新郎刘过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注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统兵北伐,渡江时击船楫立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鉴

33、赏上片开头四句直写数日“西来”途中的情景。词人运用“弹铗”的典故,写出自己浪迹江湖依人作客而得不到主人重视所产生的愤恨。因此才怀着愁苦,冒着辛苦而西来,足见其处境的可悲。从而也唤起他对家乡的思念。“梦里寻秋”四句承“西来路”,说他在外地漂泊,梦里也思念家乡,寻找家乡的秋色,却一直未见到,醒来只见秋色在远离家乡的“平芜远树”。这种想见的却见不到,真正见到的又不是想见到的家乡景物的矛盾,表达了思乡之切。因而不禁发出“家山何处”的慨叹,表示对流浪生活的极度苦闷。“万里西风”三句直写漂泊生活的悲凉。在萧瑟的西风中奔波,弄得颜容也憔悴不堪,他想摆脱这种现状,“自笑”便是对这种生活的嘲弄和否定。词人并非愿

34、意过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出于不得已,是家乡留不住他。“留不住”两句交代别离家乡浪迹江湖的原因和时间。他如此思念家乡,但家乡留不住他。实际是说朝廷不采纳他的抗金方略,他出于愤慨才离开家乡的,只是不便直言而已。因此他离乡是隐含着政治上的原因的,委婉地透露出他对国事的关怀。下片从眼前的可悲处境中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怨恨。下片开头四句追忆当年自己力主抗金北伐的豪情,真有不可一世的气概。这的确是令人赞赏的。“男儿事业无凭据”,在他看来,男儿大丈夫就应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词人自比东晋时北伐中流击桨发誓的祖逖,表明自己是有恢复中原的决心和行动的,也是时刻向往的。只是如今尽管杀敌报国的雄心不减当年,腰佩宝剑

35、,还“时解挑灯夜语”,却仍是得不到重用。时光流逝,人渐衰老,生活又穷困潦倒,到处漂泊,再不能上前线去抗金了,使他忍不住“对灯花弹泪”。眼前的状况与“当年悲歌击楫”的豪情相对照,真是满腔悲愤无处倾吐。所以他在结尾四句中又以李白自比,希望有像杜甫那样的友人,理解他,同情他,并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思乡之苦和壮志难酬之恨,以安慰他这颗旅居异乡人的心。从这样的期望中展示他长期漂泊在外的深深怨恨。(1)“菱花”是指生活用品,“杜陵”指诗人。(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的抒情技巧。答:答案(1)镜子杜甫(2)借景抒情。借雁信落、家山何处、萧瑟秋景等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运用典故抒发情感。借冯谖弹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36、借祖逖中流击楫抒发昔日豪情壮志,用典妥帖自然,切合当时的情怀。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词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姜夔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注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注华胥:梦里。列子黄帝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鉴赏这首词一开始即借“莺莺燕燕”字面称意中人,从称呼中流露出一种卿卿我我的缠绵情意。这里还有第二重含义,即比喻其人体态“轻盈”如燕,声音“娇软”如莺。可谓善于化用。这“

37、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乃是词人梦中所见的情境。列子载黄帝曾梦游华胥氏之国,故词写好梦云“分明又向华胥见”。夜有所梦,乃是日有所思的缘故。以下又通过梦中情人的自述,体贴对方的相思之情。她含情脉脉道:在这迢迢春夜中,“薄情”人(此为昵称)啊,你又怎能尽知我相思的深重呢?言下大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的意味。下片写别后睹物思人,旧情难忘。“别后书辞”,是指情人寄来的书信,检阅犹新;“别时针线”,是指情人为自己所做衣服,尚着在体。二句虽仅写出物件,而不直接言情,然皆情至之语。紧接着承上片梦见事,进一层写伊人之情。“离魂暗逐郎行远”,“郎行”即“郎边”,当时熟语,说她甚至连魂魄也脱离躯体,追逐词人

38、来到远方。末二句写词人梦醒后深情想象情人魂魄归去的情景:在一片明月光下,淮南千山是如此清冷,她就这样独自归去无人照管。一种怜香惜玉之情,一种深切的负疚之感,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首词紧扣感梦之主题,以梦见情人开端,又以情人梦魂归去收尾,意境浑成。词的后半部分,尤见幽绝奇绝。在构思上借鉴了唐传奇离魂记,记中倩娘居然能以出窍之灵魂追逐所爱者远游,联想奇妙。在意境与措辞上,则又融合了杜诗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句意。妙在自然浑融,不着痕迹。(1)概括上片中抒情主人公“相思”的具体表现。答:(2)王国维人间词话: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可见对两句评价之高。这两句妙在何处?请试作赏析。答:答案(1)夜有所梦;长夜难眠。(2)一个“冷”字,不仅是外在景致的冷寂,更是人物内心的凄冷,梦里的相见缠绵更突显梦醒后的孤独落寞。以景结情。这句紧承“离魂暗逐郎行远”,描写女子孤单落寞的心境,以皓月千山衬托恋人离魂于夜里寂寞归去,同时又暗示了词人的相思之情。虚实结合。“冥冥归去无人管”,女子的梦魂深夜归去,无人照管,而词人也要孤身一人踏上旅程,由虚入实,从对爱情的失意和别离的苦痛上升为一种对人生凄凉孤独境遇的思考。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