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3488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的。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2韩非在五蠹篇中指出:“圣人”不向往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成规旧例,而是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据此制定相应的措施。他嘲讽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复古主义者,就像“守株待兔”的人那样思想僵化,愚蠢可笑。这一思想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反映儒学理念深入人心C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D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3商君书更法篇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帝王不相复,

3、何礼之循(遵循)?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材料意在强调A克己复礼的重要性B历史进步的必然性C传统文化的继承性D与时俱进的必要性4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思想家对汤武革命的历史评价。据表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墨子奉天伐罪孟子是对无德之君的惩罚朱子是不得已而为之A汤武革命成为反抗暴君的珍贵先例B各家学派对汤武革命的争论从未停息C汤武革命获得古代学者的基本肯定D主流思想影响世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5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儒家吏治观法家吏治观贤者居位:德治强者为王:刑治从道不从君君主至上“出于公心”的荐贤制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内举不避亲”厉行回避制主信忠臣以私制私,设事防事A两

4、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B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C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D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6春秋后期郑国的正卿子产和晋国的赵鞅,他们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公众知晓。而孔子则明确反对“铸刑鼎”,认为“失其度矣”,但他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这实质上反映了A子产强调依法治国B社会逐步转型的现实C量刑定罪相当严苛D法律保护贵族的特权7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A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B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8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

5、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9秦代严格以律例断案,汉代以春秋为断案的主要依据,俗称“春秋决狱”。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汉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0汉文帝时期,曾命诸儒生根据六经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这说明西汉初年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B较多的儒生成为统治上层C宗法制度得到继承发展D重视儒学的治国理政作用11西汉经学,多传自荀子,西汉人著作,如礼记史记等多采荀子之言。这表明西汉时期A治国理念偏重礼法并用B孔子思想因焚书

6、而断绝C儒学发展背离先秦方向D荀子被视为儒学创始人12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反映出A中央集权的发展B贵族政治的衰落C儒家影响的扩大D宗法制度的瓦解13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14宋代衣冠更易,不体旧规,斗美夸丽,统治者厌见,故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理念。清军入关时,要求国人剃发蓄辫,推广旗服。由此可见A宋清统治者都重视服饰变革B政治统治与日常生活相关联C服饰变革推动政治理念

7、变化D清王朝继承了宋代执政理念15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A具有哲学思辨性B注重阐发原典C适应世俗化需求D融合佛道义理16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17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

8、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A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B彻底冲破传统思想束缚C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D体现近代民主思想萌芽18下表茶道的诠释反映了当时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饮茶时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A道家养生理念的流行B儒学思想渗入社会生活C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D饮茶推动了诗歌的繁荣19关公形象早为中国人所熟知,元朝政权逐渐认可对关公的敬奉,关公成为“忠义”的化身,三国演义问世后,关羽更是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据材料可知A小说的影响力决定了价值观念B统治思想与民众认识趋于一致C关公崇拜成为了社会思想主流D儒家思想影响

9、关公形象的塑造20明代崔氏族谱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族谱的规定体现了。A僵化的宋明理学束缚思想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C要求百姓应存天理灭人欲D儒家的伦理成为生活秩序21荀子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A代表了新兴阶级的利益B主张大力加强君主专制C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主张严刑峻法治理天下22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这一思想能够反映出A市民工商业者的要求B

10、反对程朱理学成为思想主流C正统思想发生了转变D资产阶级追求物质利益的要求23明代王守仁对“理”“欲”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导致了“天理就是人欲”观的流行:清代戴震则提出“理存于欲,遂欲达情”的主张。这些主张。A动摇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受到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C折射出文化专制政策的放松D反映时代发展对僵化思想的冲击24康熙年间,一种以古代书籍尤其是经书作为考证对象的治学方法考据兴起。至乾嘉时期,考据成为专门的学问,学者们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辨析考证,并形成著名的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兴盛反映了当时A学术研究氛围的宽松B儒家学说影响力式微C思想文化控制的严苛D经世致用潮流的盛行第II卷本卷包括25、2

11、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材料二 1915年,

1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

13、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4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明代的婚姻制度沿用唐宋旧律,如凭媒而立、家长主婚、写立婚书或者收受聘礼;在结婚年龄上,大明令户令明确规定:“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时,或有指腹割衫襟为亲者,并行禁止。”明太祖三年定制:“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即男女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年,并且禁止“娃娃亲”。大明律户

14、律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悔者,笞五十。”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婚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古代婚姻观念的原因。(8分)(2)据材料一、二说明婚姻制度从古代到现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新中国姻制度的意义。(8分)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

15、料一:关于中国是否发生过文艺复兴,有的人说,有!不仅有,而且从先秦、汉唐,到宋明、清末民初,发生过多次。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影响最深的思想文化运动应该是发生在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成功的标准: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是否已经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并成为主流价值观,是否已经转化为主导性的政治法律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运动显然并未达成这一目标。材料二:西方的启蒙运动从广泛上来讲还可以认为是从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到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近4个世纪的发展。在启蒙运动中,一批先进的思想家首先对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抨击,破除人民对宗教的迷信,这些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蓝图进行描绘与展望,为西方

16、社会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障碍,这场持续一个世纪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摘编自王安邦中西方启蒙运动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文艺复兴”运动的表现。(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运动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同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其主要原因。(8分)3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历 史 答 案第卷1【解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建立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故答案为D项。世卿世禄制度是以血缘关

17、系为标准,材料没有反映儒家的这种主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政治主张与实践的关系,排除C项。【答案】D2【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守株待兔”寓意不知变通、死守教条。材料中“韩非”“不向往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成规旧例”说明,韩非认为社会历史是分阶段、不断向前发展的。材料中“嘲讽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复古主义者,就像守株待兔的人那样思想僵化,愚蠢可笑”表明,韩非认为历史不会倒退,复古是不可能的。韩非的这些主张都与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局势相符。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主要是反对墨守成规,没有体现君主至尊,排除;B项,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影响大,但

18、“深入人心”说法欠妥,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排除。【答案】C3【解析】依据材料“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应该适时的调整政策,说明与时俱进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克己复礼含有保守的成分,不符合材料中与时俱进的思想,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必要性,不是必然性,B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C错误。【答案】D4【解析】由表中言论可知,墨子、孟子、朱子都肯定了“汤武革命”,认为大臣有革昏君之命的权力,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

19、中诸子观点基本一致,B项中“争论”的表述错误,故排除B项。单以表格中三人对汤武革命的认可就得出C项结论,理由不充分,故C项错误。汉代才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5【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与法基于对人性(善与恶)的认识不同,从而吏治观的内容不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儒家主张“出于公心”的举荐制,“内举不避亲”。法家主张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厉行回避制。两者奉行不同的选官标准;B选项错误,儒家吏治的根本目的也是维护君主专制;D选项错误,两者没有优劣之分。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答案】C6【解析】虽然孔子反对“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

20、公众知晓”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这说明孔子也不得不认同社会转型的事实,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子产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和量刑定罪相当严苛根本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答案】B7【解析】材料中“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的大意是: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这表明“天子的巡狩制度”的目的是了解民生,解决民困。材料中“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的大意是:饥饿的人不吃饭,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这是孟子揭示的战国时的民情。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故答案为B项。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

21、无关,排除,选项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排除C;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选项D排除。【答案】B8【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上升,法家或法吏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下降,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重用儒生为官,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察举制度的选官依据是孝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察举制度,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上升,无法体现国家教育体系是否健全,排除C。【答案】D9【解析】春秋属于儒家经典,汉代以春秋作为断案的主要

22、依据,说明了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力增强,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密切相关,故D正确;宗法血缘制度、仁政理念、汉民族文化共同体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C。【答案】D10【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儒生”“六经”可知汉文帝在治国时重视儒家思想的作用,故D项正确。A项所述发生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排除。宗法制度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答案】D11【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统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主张礼法并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核心特点是儒法并用,故A项正确;孔子思想并没有焚书而断绝,故B项错误;

2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儒家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先泰的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D项错误。【答案】A12【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原来称周公为王,到后来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实际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等级观念,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且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选项A与史实不符,排除;贵族政治的衰落、宗法制的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中涉及的时代为周成王时期,选项B、D排除。【答案】C13【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掾史文吏、经学之士为主,结合所学可知,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所以这主要体现了儒学政治

24、影响力的增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汉丞相出身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丞相权力的变化;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外戚宗室任丞相数量较少,无法得出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落的结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答案】D14【解析】根据材料“统治者厌见,故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理念。清军入关时,要求服”可知,统治者的政治需求直接影响民众普通的日常生活,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宋清统治者重视政治控制而绝非单纯的服饰变革, 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这是政治理念变化在推动服饰变革而非服饰变革推动政治理念变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宋代与清王朝执政理

25、念的差异,故D项排除。【答案】B15【解析】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主张回归儒家经典,反对汉代神谶化的儒学,欧洲新教主张圣经至上,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欧洲新教内容和特点;适应世俗化需求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答案】B16【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兴起儒学复兴运动,故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故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儒家思想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C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D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答案】A17【解析】“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可

26、知,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C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B项“彻底”表述绝对,错误。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D错误。【答案】C18【解析】从材料“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饮罢茶敬方深知”联系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主张“礼”“敬”,材料中的茶道藴含了深厚的儒家思想,故B正确。材料体现儒家思想没有体现道家养生理念,A错误。材料中的茶道无法体现是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排除D。【答案】B1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公

27、具备的基本特征是“忠义”,这一特征是儒家思想内涵,而儒家思想又是汉以后历代统治思想,因此儒家思想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选项D正确;选项A颠倒因果,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直接关系到小说的影响力;仅仅从关羽一个人物形象就得出统治者和民众认识一致显然不准确,选项B排除;选项C表述错误,社会思想主流是儒家思想,排除。【答案】D20【解析】根据材料“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 件件当遵守”可知族谱规定儒家色彩浓厚,是将儒学的伦理主张融入生活秩序,故D项正确。族谱的规定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没有束缚人心,没有体现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故AC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人的解放,所以修订族谱不是对商品

28、经济的适应,故B项错误。【答案】D21【解析】荀子的言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诉求,而黄宗羲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低,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A;荀子本质上尚属于儒家学派,主张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是法家学派,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以限制君权,排除B;荀子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是早期儒学的发展,而黄宗羲处于明清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其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是传统儒学的在明清新发展,故选C;D是法家学派的观点,排除。【答案】C22【解析】依据材料“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结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相关所

29、学可知,李贽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诉求,选项A正确;李贽的思想始终未成为主流思想,选项B排除;正统思想始终是儒家思想,未发生改变,选项C排除;明末清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形成资产阶级,选项D排除。【答案】A23【解析】从材料“对理欲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理存于欲,遂欲达情”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王守仁和戴震对程朱理学的“理”与“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解释,这反映出时代发展对僵化思想的冲击,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文思想的影响,故B项排除;明清时期文化专制不断加强,故C项

30、错误。【答案】D24【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大兴文字狱。很多知识分子为了避开政治迫害,选择与政治无关的考据学,埋首故纸堆,以经书古籍为研究对象,由此形成了乾嘉学派。因此乾嘉学派的形成是君主专制下对思想控制加强的产物。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经世致用与题干含义相反,故D项排除。儒家学说在清朝仍是主导思想,故B项排除。【答案】C第II卷25(20分)【解析】(1)根据所学内容,从儒家思想到汉代儒学再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根据“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

31、可知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根据“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可知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根据“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可知具有本土性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2)表现:根据“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转变,即由维护向批判转变,由压抑人的个性向重视人的个性转变,由为专制统治服务到为民主

32、政治服务,由重视等级秩序到提倡自由平等。原因:导致新文化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原因可从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主共和国思想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思想传播等方面进行总结。(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可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丰富民族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的角度进行概括。【答案】(1)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33、,注重人伦秩序。(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3)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6(16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明代的婚姻制度沿用唐宋旧律,如凭媒而立、家长主婚、写立婚书或者收受聘礼”可知明清时期婚姻制度继承发展了之前的婚姻制度

34、,主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形式;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结婚有明确的年龄限制,“有指腹割衫襟为亲者,并行禁止”禁止不非法、不文明的婚姻形式;“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悔者,笞五十”对于合法婚姻实行保护;明代婚姻有相关法律。原因:明清时期婚姻有相关法律其目的为了规范婚姻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从婚姻形式要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可知宗法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2)变化:根据材料“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可知与明清时期的婚姻相比,新中国婚姻制度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从材料一可见明清时期关于婚姻的法律包含在大明律大明令等国家法律中,而新中国

35、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新婚姻法)。意义: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婚姻制度使得妇女在婚姻上实现了自由自主,提高了女性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规范了婚姻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答案】(1)特点:继承发展了之前的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颁布相关的法律;有结婚年龄的限制;禁止非法、不文明的婚姻形式;保护合法婚姻。原因:为了规范婚姻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2)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由从属于国家律法到颁布专门的法律(新婚姻法)。意义:提高了女性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规范了婚姻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27(16分)【解析】(1)“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

36、观,是否已经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并成为主流价值观,是否已经转化为主导性的政治法律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运动显然并未达成这一目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形成、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等方面进行总结。(2)结合材料二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特点主要是持续时间长、由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开始发端,蔓延至各个领域,并且构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的“文艺复兴”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要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实现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有关;而西方的启蒙思想则成长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要和西方具有人文主义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有关。【答案】(1)表现:宋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形成,重建起儒学权威;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进一步发展了儒学。(2)特点:持续时间长;首先发端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进而蔓延至各个领城;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展望。(3)结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人文精神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国则没有。主要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未实现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西方具有古希腊人文主义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