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3125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2、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 构建以血缘关系

2、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3、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宇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表)。由此可以推论()受朝国鲁国晋国齐国楚国越国纪国次数39次38次11次10次2次1次A.周王室

3、衰微,礼崩乐坏 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5、唐代除开国之君李渊外有19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有2人,由大臣拥立的5人,由宦官拥立的9人,特殊事变继位的3人。这种情况说明唐代()A.统治阶级贪婪腐朽 B.君相政争异常激烈C.阶级矛盾错综复杂 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6、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旨在()A. 强化专制集权 B. 巩固宗族团结C. 稳定统治秩序 D. 维护社会和谐7、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

4、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8、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 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 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9、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徒蜀自杀;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A.秦汉丞

5、相位高权重 B.秦汉相权无足轻重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 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10、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11、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君主近臣,代起执政(执行政令)”,结果削弱了本朝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6、秦朝设置三公九卿 西汉设置中朝 唐朝实行三省制 清朝设置军机处A. B. C. D.12、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指明了历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从秦汉起,中国政府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政府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B.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C.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瓦解13、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

7、直缮写后名军机处”材料说明了()A. 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B. 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C. 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D. 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14、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族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 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 人口增长粮食短缺C. 中外贸易不断扩大 D. 崇尚西方生活方式15、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

8、反映了明朝时期()A. 棉产品商品化利于减轻农民负担B. 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C. 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D. 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16、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17、“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和“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强调精耕细作 D.注重自给自足18、历史唯

9、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演变。下列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A.铁犁牛耕私田出现 B.王室衰微井田瓦解C.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D.土地改革人民公社19、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20、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然而当时它却没

10、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B.“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21、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22、有学者指出,在

11、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23、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24、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

12、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者主张都具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 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D. 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25、“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应包括()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B.宣扬理性主义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D.强调个人自由26、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

13、为“昭名分,辨等威”的丁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27、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 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28、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14、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29、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鑫发聘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押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30、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

15、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唐玄宗347唐肃宗164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宋朝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南宋6348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通常以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分别于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

16、己的文官制度。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贪污腐败现象,因为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人仕途径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唐宋选

17、官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3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

18、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 、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

19、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 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他又提出怎样的认识论?(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下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C

20、ADBDBD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DBBBCCB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ABBADDCAA二、非选择题31、(1)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其它入仕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入仕途径更多样化。原因:科举制的发展;士族衰落,庶族崛起(社会经济、政治变化);宋代重文轻武国策等。(2)不同:西方一些重要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官员分为两类,政务类官员随执政党变动;业务类官员基本稳定。作用: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政治发展需要;扩大选才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防止独断专权、有利公正

21、廉明;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明确立意,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第一小问“趋势”,可以从材料一中表格信息“进士出身人数”的变化和“其它出身和入仕途径”中的关键信息“举荐、门荫”到“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变化中提取即可。故答案为: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其它入仕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入仕途径更多样化。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封建社会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政治、经济和国家政策

22、入手逐一分析其成因即可。故答案为:科举制的发展;士族衰落,庶族崛起(社会经济、政治变化);宋代重文轻武国策等。(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明确立意,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和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解答。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西方“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是“任期制”,“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从中提炼即可。故答案为:西方一些重要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23、官员分为两类,政务类官员随执政党变动;业务类官员基本稳定。第二小问“作用”,联系所学知识,从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人才选拔、官员素质、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即可。故答案为: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政治发展需要;扩大选才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防止独断专权、有利公正廉明;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32、(1)核心思想:“仁”、“礼”。(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逐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或独尊地位)。改革:设立太学。(3)核心思想: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4)主要观点: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

24、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析】(1)本题考查孔子的核心思想,要求具备理解和概括材料的能力。从材料“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2)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据材料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它对儒学的地位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25、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第三小问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的措施,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3)本题考查学生据材料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和他提出的认识论,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所以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他提出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4)本题考查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及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要求具备概括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概括出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第二问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其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