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t课件(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1730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t课件(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t课件(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t课件(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t课件(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t课件(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第九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学案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举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认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课标要求,内容索引,达标检测,新知导学,素养提升,新知导学,提示 “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这两种倾向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1.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 (1)中国近代历史证实的结论:奉行“ ”论、“ ”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重振标志: ,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2、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请思考:在近代先进文化的探索中,出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是什么?结果怎样?,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知识梳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全盘西化,文化复古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产生: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 伟大实践。 (2)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 ,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力量,(3)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 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

3、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试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提示 错误。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请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之间是什么关系?,提示 坚持中国特色社

4、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两者是目标和道路的关系。,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 (1)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 (2)具有深厚的革命文化内涵。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元素的基因,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重点突破,(3)具有深厚的先进文化内涵。社

5、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文化创新,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典例1 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那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肩负起中华文化复兴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发展中国

6、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胆吸收西方文化成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A. B. C. D.,典例运用,解析 材料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故符合题意; 党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说法片面; 表述错误。,典例2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发展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守了中华文化立场 汲取了人类一切文化成果 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 A. B. C. D.,解析 我们要汲取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不是一切文化成果,不

7、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不选;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解读。,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 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互促进的结果。 试判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知识梳理,精神文明,均衡发展,提示 错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 、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 、百家争鸣。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

8、 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_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 、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百花齐放,人民服务,人民为中心,创,新性发展,喜闻乐见,试判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提示 错误。中华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全面把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措施 (1)以马克思主义

9、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2)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重点突破,2.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 (1)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2)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

10、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典例3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列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有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文艺创造 A. B. C. D.,典例运用,解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文艺创造,正确; 不符合题意。 故选B。,典例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

11、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A. B. C. D.,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过程,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2、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与题意不符。,知识结构,素养提升,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文化的复兴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复兴,几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为什么“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答案 “全盘西化”论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复古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二者都没有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都没有找到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无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

13、兴。,(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为什么要发展这种文化?,答案 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很好地把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从三体到

14、草房子,从琅琊榜到大唐荣耀,从大圣归来到湄公河行动,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我国文艺作品的创作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3)结合材料二,说明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是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答案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

15、动力,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艺工作者要多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4)请你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答案 古典名著数字化,实现了阅读方式的转变;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任意两条即可),素养感悟 (1)政治认同:通过了解近代

16、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科学精神:通过探究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看待文化现象。 (3)公共参与:通过探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措施,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达标检测,一、选择题 1.中华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也经历过衰微的过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华文化最终由衰微走向了重振。这种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4,5,6,7,

17、8,9,2,1,解析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 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 要求我们必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要求我们必须借鉴人类文化的一切成果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行中实现文化进步 A. B. C. D.,3,4,5,6,7,8,9,2,1,解析 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文化,排除;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而不是所有成果,错误。,3.当前,要

1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就应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 发展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社会主义文化 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继承传统文化 A. B. C. D.,解析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是发展流行文化,错误; 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错误。,3,4,5,6,7,8,9,2,1,4.“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 “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 “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体现的家国情怀 三个不同时期,

19、三段家国情怀,分别代表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古”,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为中国文化之“今”,“今”里包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中国文化之“今”与中国文化之“古”,其风貌、其内容、其主流思想、其时代精神是相同的,3,4,5,6,7,8,9,2,1,以由“古”而“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不能违背这个历史的逻辑,去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甚至由“今”返“古” 传统文化继承可以进行“独善其身”的“自改革”,在自身范围内的改进、完善和演变,而不是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密切相关联的文化再创造 A.

20、B. C. D.,3,4,5,6,7,8,9,2,1,解析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化风貌、文化内容、主流思想、时代精神方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错误;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创新发展,错误。,5.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说明 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搞好了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既要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也要推动精神文明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物质文明建设更加重要 A. B. C. D.,3,4,5,6,7,8,9,2,1,解析 否定了文化的相对独立

21、性,观点错误; “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是基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只有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其他事业才会兴盛,符合题意;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二者不存在哪个更重要,符合题意,排除。,3,4,5,6,7,8,9,2,1,6.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央视在新闻联播等节目中推出了一系列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专栏报道,深刻反映了40年来我国发生的沧桑巨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和建设的热情和信心。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启示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2、C.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和伟大实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4,5,6,7,8,9,2,1,解析 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专栏报道,反映40年来我国发生的沧桑巨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表明该节目立足于我国的社会实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C符合题意。,3,4,5,6,7,8,9,2,1,7.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热播,好评如潮。它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回到了诗歌的起源,也让诗歌回到了生活,把文化的“过去完成时”成功转化为“现在进行时”。经典咏流传广受好评的原因是 该节目依托现代传媒技术扩大了受众

23、范围 该节目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该节目契合了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该节目所承载的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A. B. C. D.,3,4,5,6,7,8,9,2,1,解析 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回到了诗歌的起源,也让诗歌回到了生活,把文化的“过去完成时”成功转化为“现在进行时”,这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满足了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符合题意; 说法正确但不是受到观众好评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C。,3,4,5,6,7,8,9,2,1,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排除; 中“与现代社会相一致”说法错误

24、,应是“与现代社会相协调”。,8.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深厚文化传统,延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自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剧烈变革的阵痛,一味固守传统与主张全盘西化的道路在现实中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的新模式。材料告诉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一致 A. B. C. D.,3,4,5,6,7,

25、8,9,2,1,二、非选择题 9.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以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纵观近百年党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始终以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勇气丰富发展自己的指导思想,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根本动力在于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的创新与进步,党的指导思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不仅反映出我们对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体现出我们党拥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3,4,5,6,7,8,9,2,1,答案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4,5,6,7,8,9,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版 > 必修3(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