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课标要求,内容索引,达标检测,新知导学,素养提升,新知导学,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 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 有独特的作用。 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的风格。 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知识梳理,精神世界,鲜明而独特,(2)古代科技 地位:科学
2、技术是一个民族 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 ,具有实用性和 的特点。 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 的生动体现。 试判断: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创造力,文明程度,综合性,实际运用,提示 错误。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提示 错误。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
3、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 、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 ,既渐趋 ,又保持着各自的 。 试判断: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而日趋统一。,自然条件,历史,特色,融合,吸收,3.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形成: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 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又有各自的
4、民族特性。 (3)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及其关系: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 、相互促进,共同 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共性,交融,熔铸,提示 不同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4)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请思考: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1.正
5、确理解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重点突破,2.比较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与民族性,典例1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其中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先秦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古诗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增加至72篇(首)。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增加古诗文的内容,是因为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学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有助于提高我国中学生
6、的文化自信 A. B. C. D.,典例运用,解析 体现了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学的作用,符合题意;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增加古诗文的内容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无直接联系,不选; 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观点错误。 故选A。,典例2 现代国家绝大多数是多民族或多种族国家,都面临着如何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也要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 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尊重文化多样性 认识到中华文化“一体”与各民族文化“多元”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
7、系,坚持求同存异理念 认识到“一体”之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同一 A. B. C. D.,解析 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符合题意; 中华文化“一体”与各民族文化“多元”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其特殊性,“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同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观点错误。 故选A。,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 和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 成分。 (2)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
8、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知识梳理,求同存异,积极,和睦相处,兼收并蓄,交流,认同,请思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吗?,提示 不是。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收。但我们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而不是其他民族文化的全部,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提示 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2.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
9、铸在民族的 、创造力和 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 ,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 。 试判断: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生命力,精神力量,凝聚力,力量之源,1.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点突破,提醒 (1)巧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而不是我国的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吸收或借鉴。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
10、睦相处、完美结合、吸纳、融入、借鉴等。,2.注意区分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 (1)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呈现共同的区域性特征,如,滇
11、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典例3 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 B. C. D.,典例运用,解析 旗袍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说明了,故选A。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 不同文化要相互借鉴、交流、融合,但不能“趋同”,排除。,典例4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的历史。它纵横十九路,
12、方寸之内是尖跳飞断,棋盘之外有文理哲思。围棋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由此可知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A. B. C. D.,解析 围棋已有5 000年历史,蕴含着文理哲思,沉淀着先人的智慧,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说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符合题意; 与材料无关; 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发展,与材料无关。 故选C。,知识结构,素养提升,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
13、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1)中国古代书法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及演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基本特征?中华文学艺术有哪些特点?发挥了什么作用?,议题:中华文化的魅力何在?,答案 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特点和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材料二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
14、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蒙古的蒙古包。 各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也各有不同,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2)我国各地民居各有自己的样式和风格,说明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答案 我国各地民居各有自己的样式和风格,表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呈现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我国各地民居各有自己的样式和风格
15、,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具有民族性。,(3)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民居建筑与中华民居文化是什么关系?,答案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民居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民居建筑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民居建筑,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材料三 沈绣是清末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吸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明与暗的绘画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而独创的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仿真绣技艺,
16、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风,被誉为“绣中之绣”。 (4)材料三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答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西洋油画和中国传统刺绣能同时存在、和睦相处,体现了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 沈绣吸收西洋油画的绘画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通过借鉴西洋油画的技艺,沈绣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风,使中华传统刺绣艺术发扬光大,说明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5)查阅资料:列举几个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事例。,答案 事例: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等。,素养感悟 (1)政治认同:通
17、过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书法艺术、民居文化、传统刺绣的成就和魅力,体会中华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2)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创造沈绣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包容性的内涵和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 (3)公共参与:通过查阅资料,列举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事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培养参与意识。,达标检测,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没有体现文化的多样性,排除; 与事实不符。,一、选择题 1.中文有多美?如果你不是中国人,永远体会不到有种相思叫“断肠”,有一种遥远叫“天涯”,有一种朦胧叫“江南”,有一种乡愁叫“明月”;
18、学习了中文,你一定能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读出中国画的美,你会明白黄鹤楼、岳阳楼不止是一座楼的名字,你会懂得扬州的故事、敦煌的美丽。中文之美,传统之美,美轮美奂。材料说明 文化多样性能够提高人的审美素养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中华文化走在世界前列 A. B. C. D.,3,4,5,6,7,8,9,2,1,2.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作回文诗(南朝齐王融) 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馀拂戏鸟,树密隐鸣蝉。 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馀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 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古典诗词意境高远,
19、难以逾越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 A. B. C. D.,3,4,5,6,7,8,9,2,1,解析 回文诗通过相同语句所读顺序的改变形成不同意境,体现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当选; 中“难以逾越”的说法错误,对待诗词不能崇古薄今; 中“良莠难辨”的说法错误,否定了人们能正确认识文化现象。,3,4,5,6,7,8,9,2,1,3.目前,我国已有郑国渠等13处世界灌溉遗产。世界灌溉遗产的遴选标准比较严格,建筑年代必须在100年以上,在工程设计、建筑技术等方面领先于时代。保护好我国的世界灌溉遗产 可以领略不
20、同民族的文化韵味 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能够展现世界文化的独特魅力 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 A. B. C. D.,3,4,5,6,7,8,9,2,1,解析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保护好我国的世界灌溉遗产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符合题意;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错误; 保护好我国的世界灌溉遗产,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符合题意。,3,4,5,6,7,8,9,2,1,4.锦绣江苏人文荟萃,中原、江淮、金陵、吴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
21、方特色文化。这说明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中华文化求同存异,渐趋融合,3,4,5,6,7,8,9,2,1,解析 各种文化碰撞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各区域文化之间和睦相处、求同存异;碰撞融合表明中华文化中的各区域文化又渐趋融合,D符合题意。 A是对外而言,材料没有体现。 B强调源远流长,与题意强调博大精深不吻合。 C强调独特性,与题意强调地域性不相符。,3,4,5,6,7,8,9,2,1,5.汉语诗歌、藏语诗歌、蒙语诗歌等都带着与生俱来的中华特性和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都印刻着中华身
22、份,是能够体现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融合的诗性文字。这表明 异彩纷呈的民族诗歌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各民族诗歌文化的相互交融展现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推广诗歌文化有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不同民族的诗歌文化说明了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A. B. C. D.,3,4,5,6,7,8,9,2,1,解析 材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异彩纷呈的民族诗歌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符合题;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3,4,5,6,7,8,9,2,1,6.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
23、发展的特殊规律,即传承与创新,也就是吸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的过程,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这体现了 A.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B.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继承的过程 C.只要加强文化交流,就一定能推动文化发展 D.任何文化都能得到持续发展,3,4,5,6,7,8,9,2,1,解析 中华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当选; 文化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继承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B错误; C说法绝对; D忽略了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得到持续发展。,3,4,5,6,7,8,9,2,1,7.杭州
24、钟灵毓秀,远古即孕育了灿烂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宋室南迁,在此建都,不少中原地区缙绅仕宦移民杭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杭州原有文化相交融,重新打造出具有浓重北方韵味的特色江南文化。材料表明 杭州文化具有包容性 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渐趋融合统一 A. B. C. D.,3,4,5,6,7,8,9,2,1,解析 中原文化在杭州积淀并与杭州原有文化交融,说明杭州文化具有包容性,正确; 特色江南文化的形成体现了文化的区域特征,正确; 说法错误,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非手段; 不同区域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错误。,3,4,5
25、,6,7,8,9,2,1,8.2018年11月28日,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遗产项目承载着藏族天文历算、自然博物、仪式信仰、行为规范等传统知识,同时也通过藏族神话、传说、史诗、戏剧、绘画、雕刻等形式得以广泛传播。这一现象 表明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能够激发民众对共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创新了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 B. C. D.,3,4,5,6,7,8,9,2,1,解析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具有推动
26、作用,错误; 材料中的神话、传说、史诗等文化传播形式仍属于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与题意不符。,3,4,5,6,7,8,9,2,1,二、非选择题 9.中式庭院,坐落千年。古时大国工匠,打造出了最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中式居所。它有雕花窗,窗外花正放。它有月拱门,抬脚跨过天圆地方。它是苏杭的曲径通幽,它是北方的敦厚拙朴。中国的院落,有着独特的东方风韵,处处着笔细腻,一砖一瓦,一颦一笑皆是画。或许正是这些拥有灵魂的中国房子,让屋檐下的古人文思泉涌。庭院深深,看堂前花开花谢;斗转星移,望檐上云卷云舒。住在中式庭院里,你可以放下凡尘俗事,自在地享受生活;你可以向亲友倾诉,聆听他们的鼓励和建议,为自己的人生加油;
27、你可以自己和自己对话,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中式庭院就是心灵的港湾。 结合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3,4,5,6,7,8,9,2,1,3,4,5,6,7,8,9,2,1,答案 (1)中式庭院,坐落千年,具有独特的东方风韵,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深厚、风格独特,独树一帜。 (2)中式庭院的打造既存在共同点,又有南北风格差异,这说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中式庭院就是心灵的港湾,说明中式庭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中式庭院可让屋檐下的古人文思泉涌,也可以成为现代人的人生加油站,这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