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甘地被刺 课时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1217 上传时间:2019-1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 甘地被刺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8课 甘地被刺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8课 甘地被刺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8课 甘地被刺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8课 甘地被刺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8课甘地被刺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支持对暴恐分子进行严厉打击,大家要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用雷霆铁拳粉碎暴恐分子的罪恶阴谋。甘地被刺的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年轻时读过很多苏联小说,现在回想起来,最使我顶礼膜拜的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激情五月唱红歌”晚会现场,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掌声呼喊声此起彼伏。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们惊叹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秀美,深深地沉醉在优美静谧的画卷中。经过几轮的竞选,他终于不孚众望,当选为这一届的村长,实现了他带领大家致富的梦想。A BC D答案B解析 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2、使用正确。悲恸欲绝:伤心得要死,指极度悲伤,万分伤心的样子,形容悲哀伤心到了极点。使用正确。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用错对象。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使用正确。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用错对象。不孚众望:没有使众人信服的声望。褒贬失当。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托尔斯泰与甘地主张绝对“非暴力”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明白用血腥的手段难以实现真正的文明。B就在半小时以前,一个名叫拉姆纳脱拉姆的狂热的印度教徒向甘地用左轮手枪连开三枪。C这位被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于当日下午5时45分,在他16岁的孙女玛妮怀中死去,享年78岁

3、。D不仅甘地对印度的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20世纪的亚洲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案C解析A项“的原因”与“正是因为”句式杂糅,两种说法保留其一。B项语序不当,“向甘地用左轮手枪”应改为“用左轮手枪向甘地”。D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甘地”后。3下面一段文字的语序被打乱,请将正确的顺序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他面对自己关爱过的暴徒只能喊一声:“哦,天啊!”他也思考过现代工业文明与土俗古老文明的关系,忧郁的思考变成了坚定的行动。胜负成败综合在一起,胜利占了上风,但又立即为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甘地思考过“不杀生、不报复”的宗教观念与民族独立斗争之间的关系,精彩的思考变成了胜利的行动。答:

4、答案解析由中的“他也思考”可推知,应紧接在的后面,由中的“为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推知,应接在的后面,是甘地死前的感叹。4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语意前后连贯,构成一组排比句。甘地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答案(示例一)与其痛恨荒漠,不如播种一片绿茵;与其抱怨寒冬,不如燃起一堆篝火。(示例二)与其憎恶风雨,不如欣赏一道彩虹;与其抱怨山高,不如搭起一架云梯。5给下面的语段加上一个总领性的句子。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19世纪90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

5、地提倡“非暴力”政策,并到全国旅行,赢得了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冲突时,甘地再次绝食,使秩序得以恢复。但此后不久,甘地却遇刺身亡。答案(示例)甘地传这部史诗性传记大片叙述了圣雄甘地伟大的一生关键能力突破训练分析关键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追源课本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分析若将“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换成“全国上下”、“悲痛欲绝”,哪种效果好?为什么?甘地今天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甘地刚被刺,孟买就爆发了骚乱。答:答案前者效果好。“举国”是书面语;“恸”有“大哭”的意思,表明

6、很悲伤。书面语的运用,使行文更典雅、凝练、简洁、准确;“悲恸”的程度更深,感染力更强,更准确。而后者较口语化,达不到这种效果。对接高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从词的角度对现代文进行考查,是现代文阅读常见的考查方式。考查内容包括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词语在句中的作用等。这些词语往往可以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可以表达段中、文中的核心概念等。这种题型的主要提问方式有:(1)分析句中某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2)简要说说你对某个词语的理解。(3)文中句子中的某个词语好在哪里?答题路径:针对此题型,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

7、考虑词语有没有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观点等,词语有没有双关的情形。(2)加强积累词语在句中、文中具有的作用。一般而言,词语运用的作用可以从文章内容、文章结构、表达效果上分析。例如,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就必须根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其在文中要写的对象分析,答题时就可以采取“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的模式去作答。(3)加强积累不同词性的词具有的作用。即时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问林奶奶:“干吗帮那么多人家?集中两三家,活儿不轻省些吗?”她说做零工“活着些”,自由些,或主动些;干活儿瞧她高兴,不合意可以不干。比如某太太特难伺候,据说曾在林奶奶干活儿的时候,把钟拨慢“十

8、好几分钟”(林奶奶是论时计工资的)。林奶奶和另一位太太也闹过别扭。她在院子里洗衣服,雨后满院积水,那家的孩子故意把污水往林奶奶身上溅。孩子的妈在院子里站着,林奶奶跑去告状,那位太太不耐烦,一扭脖子说:“活该!”气得林奶奶蹲下身掬起污水就往那位太太身上泼。我听了忍不住笑说:“活该了!”不过林奶奶受委屈是家常便饭,她一般不随便告诉人。不搬嘴弄舌。1文中的“活该”、“活该了”分别体现了说话者怎样的情感?答:答案“活该”,应该如此,表示那位太太对林奶奶的不屑;“活该了”,应该如此,表示“我”对林奶奶所为的赞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而现在

9、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眼泪默默地流下来。2文段画线句中作者的眼泪为什么“默默地流下来”?“默默”二字有何表达效果?答:答案(1)母亲已是人生晚年,却还要为“我”牵肠挂肚,“我

10、”为此充满愧疚;(2)母亲理解“我”的处境,终于收下了钱,这使“我”激动,也感到欣慰;(3)母亲给“我”的温暖使我面对人生风雨获得了更大的精神动力,“我”为之深深感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一天晚上,火强载来了一三轮车新铁管。沈老汉把头摇得如吊钟一样。火强说:“你真不会做生意,开收购点,不收好铁谁信啊。”沈老汉来回走了几步,还是摇头说:“我不能收。”火强说:“这些铁管,我也是收来的,挣点小钱。我从来没做过偷鸡摸狗的勾当。”沈老汉又摇了一下头,火强火了,说:“如果这次你不收,今后我不会卖铁给你,还会叫我的老乡与你断绝业务。”沈老汉全身一颤抖。后来沈老汉颤抖着手收购了火强的好铁管。3文段中

11、两个加点的“颤抖”分别表现了沈老汉怎样的心理?答:答案第一个“颤抖“写出了沈老汉的害怕和畏惧;第二个“颤抖”写出了沈老汉内心的挣扎和无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曾经有这样一位农村妇女,18岁的时候结婚,26岁赶上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在农村进行大扫荡,不得不经常带着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东躲西藏。村里很多人受不了这种暗无天日的折磨,想到了自尽,她得知后就会去劝:“别这样啊,没有过不去的坎,日本鬼子不会总这么猖狂的。”她终于熬到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那一天,可是她的儿子却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里,由于缺医少药,又极度缺乏营养,因病夭折了。她的丈夫不吃不喝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她流着泪对丈夫说:“咱们的命

12、苦啊,不过再苦咱也得过啊,儿子没了咱再生一个,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4简析文中加点的“熬”字能否换成“盼”,为什么?答:答案不能。“熬”能写出生活的磨难和不易,是对文中这位农村妇女所遭遇的坎坷挫折的总结。而“盼”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不能写出生活的不容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水里面冰着那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待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5请简要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答案(1)“贪婪”二字贬义褒用,写出了“我”对家乡瓜果的喜爱,更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2)“心满意足”写出了母亲看着孩子吃掉自己精心准备的瓜果,内心的舒畅和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