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第二单元 科学小品,【学习目标】,1.了解超低温世界的奇妙之处。 2.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作技巧。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语言知识强化,镊子( ) 浸泡( ),氦气( ) 损耗( ),ni jn,hi ho,(2)多音字,强,倔强( ) 勉强( ) 坚强( ),倔,倔强( ) 倔脾气( ),铛,铃铛( ) 电饼铛( ),闷,闷热( ) 郁闷( ),jin qin qin,ju ju,dn chn,mn mn,馏,分馏( )
2、 馏饭( ),li li,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倔( ) 崛( ),(3),蜡( ) 腊( ),倔强 崛起,石蜡 腊月,(2),萤( ) 荧( ),(4),摄( ) 镊( ),萤火虫 荧光,摄氏度 镊子,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1)面目全非:_ (2)闷葫芦:_ _ (3)小巧玲珑:_ (4)悠然自得:_ (5)名副其实:_,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本文中指密封而摇起来响声不清脆的葫芦。可用来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儿的话或事情,也比喻不爱说话的人。,错点提醒:注意感情色彩,多含贬义。,形容小而灵巧、精致。,形容心情悠闲自足,神态从容的样子。,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对点小测,
3、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答案 “面目全非”多含贬义,可改为“今非昔比”,(2)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 (3)极目远处,只有白色的水鸟悠然自得地在江面上缓缓飞着。( ) (4)有关领导日前表示,北京要让各功能区更加名副其实,比如中关村就不再新增普通商业项目,而要凸显其以科技为中心的定位。( ),答案 “小巧玲珑”形容东西或人,不可用于修饰细节,2.辨词填空 考察考查 考察:实地观察调查,细致深刻地观察,目的是探求本质。考
4、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目的是评定或审核,或是追本溯源。 这几年我留心_,李自成用兵往往与兵法暗合。 高考采用一种规定的模式和标准,综合_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考察,考查,三、名言警句 描写天气寒冷的诗句 1.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2.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3.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5.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孟郊苦寒吟, 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
5、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 科普代表作有小灵通漫游未来,传记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等。,二、背景展示 超低温是一个普通人所无法接触到的世界,其中存在许多超出人们常识的奇妙现象。本文就是抓住这一点来写文章,从普通人的常识出发引出超出人们常识的奇特现象,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抽象的事理说明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品读研析,课堂导语,你知道吗?冰雪不足以言冷,北极和南极不算最冷,海王星也不算最冷,冷有一个极限,最低的温度是零下273.16 ,叫做“绝对零度”。 那么,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呢?就叫“超低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6、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通读整体感知,右面的图表呈现的是文章的结构脉络,请阅读课文后将图中处填写完整。,答案,答案 探究最低温度 列举种种应用, 深读重点探究,1.课文是以什么说明顺序把这个奇妙的世界说明清楚的?说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答案 (1)说明顺序:认知顺序(人们对超低温的认识、探索、应用)。 (2)核心问题:对超低温世界的探索。,答案,2.什么是“超低温”?什么叫“超低温现象”?它的奇妙之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答案 (1)超低温现象的“超”体现在“冰雪不足以言冷”,北极和南极不算最冷,海王星也不算最冷,绝对零度是冷的极限零下273.16。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就叫超低温。 (2)“
7、超低温现象”指一种物质(或物体)处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的温度(最低温度273.16)中,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呈现出的和常温状态下色彩、质地、柔韧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的奇妙现象。 (3)“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主要体现为许多物质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的“超低温”状态下会出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如空气变成了浅蓝色;鲜花浸过液态空气后,就会变脆;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里发出荧光;水银冻得像一根大头针似的;铅变得非常“倔强”而有弹性;铅做的铃铛浸过液态空气后摇起来会发出清脆的响声;锡会碎成一团粉末;氦会出现“超流现象”;导线会出现超导现象。,必备知识,提炼并筛选文章信息 所谓“提炼并筛选”,指的是从纷
8、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问题。 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文中的概括句,文中的过渡句,文章的标题,文后的注释等。,筛选信息与概括要点的几点区别: (1)从阅读的出发点看,筛选信息都事先有个明确的要求,总要印证什么观点,为观点找寻点什么材料;概括要点则没有这样的要求,或者说要求就在于“概括”活动本身。 (2)从阅读的方式看,筛选信息属于跳读,看到无关紧要的信息,即使是篇章或段落
9、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信息,也要舍弃;概括要点则按部就班,要对每句话、每段话理解、领悟,从中总结出中心意思。 (3)从结论的性质看,筛选信息往往提取文章的局部信息;概括要点则涉及全文或全段的整体信息。 (4)从结论的形态看,筛选信息往往引文中的原话,只是偶有改造、加工而已;概括要点则较少用文中的原话,更多的是经过浓缩、加工的。,答案,3.全文以五个小标题分节,这样布局有什么作用?,答案 五个小标题清楚地展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由一个基本的概念(“绝对零度”)入手,引出“超低温”的话题,然后分别介绍其现象及应用,让读者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超低温研究的科研课题。这样布局层次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顺序,科学合
10、理。,答案,4.分析下列句子,体会加颜色词语在说明时的准确性。 (1)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四分之一损耗在输电线路上。,答案 “据统计”说明消息的来源,“大约”表明粗略的估计。,(2)而且铌、锌、铝、钽、锂、锡等23种纯金属与60多种合金,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答案 “23种”是确定数目,“60多种”是不确定数目。说明文要求对所说明的内容作准确的介绍。此外,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意掌握分寸。,答案,(3)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金属或合金,使它在室温或稍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答案 “努力”表明科学家的工作难度很大,同时也表明科学家不畏艰难,执着于科学事业的敬业
11、精神。“稍低于”用词精确、严密。,答案,5.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化抽象为具体,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分析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在文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其作用。,答案 (1)下定义:如“冷有一个极限最低的温度是273.16,叫做绝对零度”。 (2)作诠释:如“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 (3)举例子:如“比如,你把一个小杯放在大杯中”。 (4)作比较:如“锡跟铅恰恰相反,一把好端端的锡壶,在超低温下会碎成煤灰似的一团粉末”。 (5)列数字:如“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四分之一损耗在输电线路上”。 (6)打比方:如“鲜花在液态空气中浸一下,就变得像玻璃一样
12、脆,一摆动,便叮当叮当直响”。 (7)分类别:如“广泛的应用”部分从钢铁工业、农业、医学、宇宙航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分类说明“超低温”的作用。,答案, 延读思维拓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我们的生活越发的快节奏,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日益明显和尖锐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你是怎么看待的呢?,答案 (示例一)从以下角度入手: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物质质量;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富裕、幸福。 (示例二)从科技发展导致一些不利的事例入手:环境污染;
13、物种灭绝加快;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的新科技相关;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多读厚积, 读技法 勤练笔,比 喻 本文运用通俗的比喻,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奇妙的现象”部分写:“铅平常是软绵绵的,要直就直,要弯就弯,非常听话,可是在超低温世界里,铅变得非常倔强,富有弹性,你一松手它就弹回去,恢复原状。”一个奇妙的物理现象用浅显的语言就交代得非常明白。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比喻的作用:(1)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
14、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技巧点拨】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 (4)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迁移运用】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答案,答案 (示例)学习如一段旅程,应该多一些欣赏的愉悦,少一些疲惫的抱怨;学习如一场比赛,应该多一些坚持的韧性,
15、少一些放弃的冲动;学习如一场恋爱,应该多一些真诚的投入,少一些虚假的敷衍。, 读素材 善积累,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人类智慧创造奇迹 “从地球上坐宇宙飞船飞到某些遥远的星球,要上百年、上千年以至上万年。坐着宇宙飞船到那么遥远的星球上去考察,人的生命是不够用的。”,【运用示例】 生命和宇宙相比是渺小的、有限的。但正是这些渺小的、有限的人类,以自己超群的智慧,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实现了认识、探索、征服的宏伟目标。由此可见,人类的智慧和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人定胜天”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梦幻的神话。“神六”的飞天成功,“神七”的太空漫步,“神八”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为下一步建立中国空间站创
16、造了条件,为人类太空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课外素材 科学家制造原子气体首次实现低于绝对零度状态 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尽管听起来可能有些让人感觉难以置信,但物理学家们近期真的制造出了一种原子气体,其温度低于绝对零度。 开尔文爵士在19世纪中叶最先定义了绝对零度的概念,指出任何物质的温度都不可能低于这一温度极限,即绝对零度。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研究某些特殊性质物质的物理学家们逐渐意识到事情可能并不完全如此。德国慕尼黑大学物理学家乌尔施耐德表示:严格意义,上说,当你查看一个系统的温度值时,你所查看的图标所标示出的是处于某一能量状态的粒子有可能被观察到的概率。正常情况下,大部分粒子的能量
17、值都会处于或接近整体的平均位置附近,只有很小一部分粒子是例外。理论上来说,如果这一情形倒转,更多的粒子获得更高的能量而不是降低其能量,那么整个你所观察的温度计读数就必须跟着整个颠倒过来,而你所读出的温度值也应该从正数变成负数。,施耐德和他的同事们使用一种超冷却的量子态气体实现了低于绝对零度的创举。这种具有负温度的物质的性质和神秘的“暗能量”非常相似,这种神秘的力量推动着宇宙向外加速膨胀,它所施加的外向推力超过了宇宙中的物质原子施加的收缩引力。施耐德指出,在实验中那些气体原子同样试图向内收缩,然而由于负温度物质的阻滞作用而未能达成。施耐德表示:“这真的非常有趣,这种神秘的宇宙性质会在我们实验室中
18、出现。我想这或许便是宇宙学家们长期以来所要搜寻的答案。”(摘编自新浪网),【选材感言】 科学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新的科学理论或学说通常是在补充、修正甚至推翻原有理论或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我们相信科学,但不迷信科学。对人类已有的认知,我们应保留必要的质疑。对一切违背我们已有常识的新的发现、新的观点,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而不是简单地予以否定。, 读美文 会赏析,诗中有科学 叶永烈 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远景,“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全景,“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中景,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特写。他还认为李白的
19、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用冷色调为衬托它。“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我也爱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啊,“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
20、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宙飞行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就结束了短暂的一生。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苏轼也是一位喜欢幻想的诗人。他在大醉之后,挥笔写下水调歌头,高歌“我欲乘风归去”,居然懂得那“天上宫阙”、“高处不胜寒”!苏轼同样终生生活在地球上,能够推测出太空中“高处不胜寒”,确实不容易。现代科学表明,在珠穆朗玛峰上,气温有时会低到零下几十摄氏度,而人造卫星在太空,背阳面的温度会低到零下一百多摄氏度,果真“不胜寒”!,我以为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1、”,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广,即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涣的诗句属于“同理”? 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
22、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 宋朝诗人范成大晚年隐居苏州石湖,对农业技术也很在行。他在四时田园杂兴六首中写过:“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这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了“隔墙诱竹”这一有趣的科学现象:竹子是一种哪儿土壤肥沃就往哪儿生长的植物。邻家种竹,你倘若在墙边多施肥料,便可把竹“诱”过来!,像品茶似的,慢慢地回味着,才尝出茶味。细细地吟诵着古诗,常悟出许多诗句是与科学交织在一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古风),说明了“春华秋
23、实”这一植物生长规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可以说是科学地写出了野草的生长规律和顽强的生命力;“东南水多咸”(戴复古频酌淮河水),“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那是对江南梅雨季节的逼真写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短诗句
24、。然而,人们习惯地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诗中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读后启悟】 我们的语文课本,几乎每一册都会收入古代诗词,但是几乎没有人会像作者那样用科学的角度审视这些作品。文章为我们解读古典诗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古诗词中的科学性。文章内容充实,所举诗词似是信手拈来,然而又处处透着科学的严谨,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读国学 厚素养,孟子名句赏析 1.名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译文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赏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违背了这些要求和规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顺应这些规则,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工匠不使用圆规和矩尺,就不能很好地画出自己想要的图形。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句哲言现在已经转化为成语了,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名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离娄上 译文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赏析孟子认为,开口闭口都非议“礼”和“义”的人,就是所谓的自暴;自身不能坚守“仁”的信念、遵循“义”的规范,就是所说的自弃。这个提法和我们今天的“自暴自弃”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脱离与理想、志向、情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