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写作:用心品读 锤炼语言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515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写作:用心品读 锤炼语言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单元写作:用心品读 锤炼语言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单元写作:用心品读 锤炼语言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单元写作:用心品读 锤炼语言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单元写作:用心品读 锤炼语言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用心品读 锤炼语言,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训练目标】,1.明确语言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学会锤炼作文语言的方法。,知识链接,升格研讨,技法指导,内容索引,实战演练,知识链接,古人在写诗作文时,特别讲究锤炼语言。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诗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关贾岛推敲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他的题诗后中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读来更让人体会到诗人锤炼语言的辛苦。今人也特别重视语言的锤炼,唐弢就专门写了作家要铸炼语言,大声疾呼作家要铸炼语言。,学者钱穆曾说:“文章者,花样也。”语言就是文章最出彩的花样。没有智慧的表达,只有表达的智慧,那不能算好文章。作为即

2、兴的应试之作,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阅读老师眼球的,也应是语言。从历年的高考佳作来看,也确实如此。因此,在高考作文训练中,语言的磨砺与提升始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我们许多同学,甚至老师,对语言的训练是没有信心的,这缘于一个陈腐的观念语言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物也。当然,欲使语言炉火纯青,有自家的风格与个性,委实不易。但是,通过有意识的训练,练就足够得高分的作文语言却并非一件难事,关键在于得法。,技法指导,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

3、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佳作赏读,亮点评析,享文化之繁华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1)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文本借鉴】,(1)排比修辞的运用,整散句式结合,语言高度凝练。,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

4、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2),(2)将文化比作生命的行囊,既生动形象,又切合题意。,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3)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着厚重的文化。,(3)排比,论述音乐方面的文化。,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人们美的神经。(4)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

5、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4)排比,既是“素净的宣纸”的说明,又与上文的乐曲形成呼应。,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5),(5)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音韵铿锵,朗朗上口。,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若虚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烂漫。(6)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

6、人一片芳华。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7),(6)引用古诗词,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愿乘文化之舟,渡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总评】 文章用丰厚的历史底蕴引出文化是生命的行囊,然后在音乐、美术、书法、诗词、建筑、戏曲、服饰等之间穿行,具化了文化的内容,写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最后两段点题,照应题目。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优美,文采飞扬。文章

7、一开篇就是诗意盎然的呈现,后面写音乐、美术、书法,无论是人物,还是艺术的表达,都充满诗情画意。在句式上,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古色古香。,【技法总结】 语言的修改与锤炼有两个层面:一是纠正、弥补自己的失误;二是打磨、润色、提炼和完善。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语言的锤炼。 一、整齐与变化 1.整齐。汉语讲究整齐,整齐的核心是对称,其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就是对偶与排比。所谓对偶,就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于记诵。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语言都很整齐。所谓排比,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词、短语或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如“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一段,可以说文采飞扬,排比句式使语意连贯延伸,更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2.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排比句中的变化。它一是指重复,具有强调或呼应的作用;二是指字眼的变化或句式的变换。 3.整齐中求变化。句子的整齐中求变化又有三种情况:一是替换词语,如“向往”可用“希望”、“仰慕”等词替代;二是变换句式;三是巧

9、妙排序。,二、句子的松与紧 1.关于句子的“松”与“紧”。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价值和适用范围,自然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西方修辞学里的“松句”与“紧句”,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所含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其特点为:句中并列成分或者修饰、限制成分较多,具有表意准确、周详、严密、细致的表达效果,便于用来精确地说明事实,严密地阐述事理,细致地描写景物,细腻地抒发情感。短句是指所含词语少、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其特点为:句中修饰、限制、并列的成分较少,短小活泼,结构简明,常带口语色彩。它句式短小,语音停顿较多,容易造成急促的气势;便于用来描写人物的对话,或用来

10、表达激烈的情绪、强烈的感情等。,2.短句变长句。其步骤有二:第一步,找到主、谓、宾语的核心词;第二步,把有关内容按照它们的逻辑关系由主到次、由内到外依次安置在恰当的位置上。 3.长句变短句。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有二:一是外移,就是把句子中心语的附加语分离出来,移到句子主干之外,明确主语后让它们独立成句;二是重写,就是把长句的内容要点加以分解,重新组合成短句。 要注意的是,不论是短变长,还是长变短,原句的意思不能改变。,三、衔接与呼应 文章是缀句成篇的,要使这看似一个个独立的句子成为一个整体且表达完整的内容,它们之间就必须相互衔接与呼应好。 1.句子之间的衔接与呼应。语句的衔接,包括意思(语义)和语

11、气(衔接、呼应)两个方面,前者与思路和文章结构有关系,这里只谈如何使语句前后呼应、流畅的问题。语句的衔接有三种形式:重现、指称、省略。重现,就是同样的词语或类似的词语反复出现,也可以是同义、近义词语,或母项下的子项的出现(比如“脸”和“眼睛”、“鼻子”等),起到呼应的效果。重现体现着语义的前后联系。指称,就是使用代词进行前后的衔接,具体一点就是在后面的句子里用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等词语去替代前句中所出现的词语。省略,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上下文的关键信息直接衔接,省略掉一些信息,让句子紧紧地粘合在一起。,2.一篇之中的衔接与呼应。句与句之间要搞好衔接与呼应,段和段之间,乃至一篇文章之中也

12、要搞好衔接与呼应。段与段之间用语言衔接常用的有三种类型。第一,使用衔接性词语衔接。用于衔接的词语很多,如表肯定的语气词有“是啊”、“不错”、“当然”,表序列的词有“第一、第二”、“其一、其二”、“首先、其次”,表递进的词有“再说”、“再者”、“更有甚者”、“推而广之”。第二,使用过渡句衔接。利用句子衔接又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在上下两段文字话题不变的情况下,组织一个句子,使下一段内容是上一段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二是在上下两段文字话题发生转换时,过渡句最好是上半句接应或概括上段,下半句引出下段或点出下文的话题。第三,使用过渡段衔接。遇到篇中重要的层次转换,可以使用过渡段。过渡段前几句总结概括前文内容,

13、后几句转换到下一层意思。,升格研讨,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千上万的蜂儿携带着它们的尖刺气势汹汹地杀来。可漫山遍野的植物却绽开了它们的“笑脸”用一簇簇娇艳的鲜花来迎接这些不速之客。结果,一幅和谐、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色出现了:蜂儿在植物间忙忙碌碌,替它们采花授粉;而植物又提供芳香的花蕊,让辛勤的蜂儿酿蜜。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病文呈现,病因分析,宽容以对 英国作家奥达斯特曾说过:“当别人向你举起刀剑时,你举起的不该是盾,而是摊开双手,绽放出你的笑容。”(1) 或许,在生活中你会遇到千百次的刁难;或许,在生活中你会遭受千百次的诽谤;或许,你

14、也曾想过与对手、敌人刀戈相见。但这是否就能够换来你所想要的结果呢?这是否又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呢?(2),(1)第一段虽是名句开篇,但不是名人,有捏造之嫌,建议更换更为典型的名句。且新材料作文最好是结合材料进行论述。 (2)虽然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但语言不够凝练,口语化太过明显。,传说古时有两位修行的僧人,一人名叫寒山,另一人名叫拾得。一日两人在一起时,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谁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其实,我们在面对别人的诽谤、欺辱、轻笑、谩骂时大可不必大动肝火,想一想,如果你不去理

15、会,将其放在一边,很多事便会自行解决。 我们也可以不去躲避,用自己的心去化解仇恨,用自己的心去融化刀剑,将敌人化为朋友。(3),(3)本段论述与材料结合得不够紧密,句式上多是散句,文采欠缺。,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道光年间进士,管编修,四川学政。通经史,论诗推重苏轼、黄庭坚,为晚清宋派作者。一天,他收到家书一封,说的是家中为宅基地与邻居争执,闹得几乎大动干戈,要他速归助夺。何绍基一笑,提笔简复一函,并赋诗一首:“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他的开导下,两家化干戈为玉帛。,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有一次在魏玛公园散步,碰巧走在一条仅能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而

16、又正巧遇见一位曾把他的所有作品贬得一文不值的批评家。两人面对面站着,那位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于一个傻子,我绝对不让路。”“我恰恰相反。”歌德边说边微笑着站到一边。(4) 其实,在对待谩骂、欺辱时,除了兵戈相见,还有许多方法可以使用。我们只有用一颗宽容的心才能真正走出一片恬静的路。(5),(4)例证过于仓促,不够系统。,(5)结尾还是多用自己的口语,缺乏引用、排比等锤炼语言的句子作结。,【佳作再续】 宽容以对 植物未曾拒绝蜜蜂的尖刺,而盛开出馨香的花朵;波浪未曾拒绝礁石的阻拦,而激荡出美丽的浪花;而人们也只有抱持这种豁达心境,才能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的确,与人相处,无论前方是仇恨或是偏见,我们唯

17、有宽容以对。(用材料内容引出论点) 诚如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的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谁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对话式开头,进一步论证),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爱与恕的慈悲,包含了我们所有的幸福哲学,哪怕世人欺我、轻我、辱我。(总结对话,承上启下) 世人欺我,唯有宽容以对。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收到家书说家中为宅基地与邻居争执,闹得几乎大动干戈,于是家人要他速归助夺。何绍基一笑,提笔简复一函,并赋诗一首:“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

18、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他的开导下,两家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宽容让我们的生活少了争端,多了一颗处之泰然的心。(论据一),世人轻我,唯有宽容以对。德国诗人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碰巧走在一条仅能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且恰巧遇见一位曾把他的所有作品贬得一文不值的批评家。两人面对面站着,那位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于一个傻子,我绝对不让路。”“我恰恰相反。”歌德边说边微笑着站到一边。歌德用宽容豁达的心境,为安然幸福的人生境界作了注解。(论据二),世人辱我,唯有宽容以对。华裔球员林书豪以“菜鸟”的身份率领球队获取七连胜,创造了属于“林来疯”的传奇。但是,当他在对阵热火队失败后,被一位编辑在媒体上辱骂为

19、“中国佬”,而林书豪并未恼怒,反而在第二天邀请这位编辑共进午餐。而在大学打球时,他还是一个对各种各样的“偏见”而愤怒、烦恼的人。的确,成为一个好球员的前提是先成为一个好人,林书豪由愤怒到宽容的成长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由此观之,未来的他也必然会成为一个更好的球员。(论据三) 孟子曾用“仁者无敌”来阐释中国人的处世之道,而圣经中也有这样的表述: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我们以此为我们的行事圭臬,哪怕我们面对着这个世界所有的傲慢与偏见。我们只是宽容以对,这就是慈悲的开始,如此,方能走出一条温暖恬静的人生之路。(以孟子和圣经名句作结,总结概括),实战演练,【命题呈现】

20、 (2017全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导引】 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

21、力。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周易)、家国情怀(杜甫)、自我的内在品质(李清照)、开放进取(魏源)、敢于正视问题(鲁迅)、做时代的弄潮儿(毛泽东)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学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

22、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为基础,讨论自信、开放与正视问题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深入分析个人、社会以及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

23、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地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对学生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佳作展台】 自是花中第一流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李清照的一句词,也不愧是李清照的词,写出了李清照的独特心性和不俗气质。何必去寻求和别人一样浮华艳丽的外表,没有脂粉钗裙,我自有我的一番理想和志趣!当别的女子还在闺阁描眉画鬓的时候,李清照已经

24、在读四书五经了。当别的女子穿针引线做女红的时候,李清照已经在吟词作赋了。当别的女子奔忙于柴米油盐的时候,李清照已经牵着丈夫的手行走在金石古玩的巷尾街边了。所以,李清照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一代女词人,而其他“浅碧深红”湮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中。,人和人是相同的,但又是不同的。在众生当中自然有大多数认可夸赞的地方,但是你是否要和他们一样呢?李清照的回答是不要! 而要有对独特自我的认可和自信! 希腊神庙镌刻的铭文就是:认识你自己。意在告诫人们,不要为外在世界所迷惑,要反求诸自己的内心,不断认识和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只有独特的自我才是无人能匹敌的,这与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25、异曲而同工。,对独特自我的认可,可以不畏惧流俗,就像李清照一样。更可以成就一番伟业。比如说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当遵义会议确定了他的绝对领导地位的时候,他写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抒发的正是自己在这纷乱的时代中独特的自信!“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虽有才学,但是还是不如我辈啊!这是何等的自我肯定!坚信凭借自己独特卓越的才能,定能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有这样的自信,不是凭空中来,自然需要有获取它的途径。周易里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就是君子的不断进取!伤仲永的故事众人皆知,那么聪明的孩子“泯然众人矣”,实在可惜!个中原因,不外乎是恃才而不努力!每个肯定独特自我的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就事业的君子,当是自强不息,坚贞而后才能自信的。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凭借的是内在的浓郁的诗书的芬芳,毛泽东的“还看今朝”凭借的是对中国形势长期的深思熟虑,深谋远虑。所以,能自称第一流也不是任性而言的事情。,李清照,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就写出了这样豪迈的句子,不由得又让人想起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么现在的人呢,是不是也当如毛泽东所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