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150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本19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2.思维:把握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3.审美:品味重点语句,赏析艺术手法。任务情境:余秋雨在柳侯祠中曾说:“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这个人是谁?(柳宗元)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1段)自余

2、为僇人(受刑戮的人,罪人。作者此时贬官永州,故称。僇,同“戮”,刑辱),居是州(这个州,指永州),恒(常常)惴栗(忧惧不安)。其(如果,连词)隙(指公务之暇)也,则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而行,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日(每天)与其徒(随从)上高山,入深林,穷(走到尽头)回溪(萦回曲折的溪涧),幽泉(深僻的泉水)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而坐,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而醉。醉则更相(互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至),梦亦同趣(同“趋”,往,赴)。觉(睡醒)而起,起而归。以为(认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奇特的形状)者,皆我有也,而未始(未曾

3、)知西山之怪特。请概括段意: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第2段)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寺名)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之(指点西山并且感到它的奇异)。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沿着)染溪,斫(砍伐)榛莽(丛生的草木),焚茅茷(茂盛的茅草。茷,草叶茂盛),穷(穷尽,指登上山顶)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称“箕踞”)而遨(游览,这里指观赏),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地,指地域),皆在衽席(睡觉用的席子)之下。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高下之势,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若垤(蚁穴边的积土)若穴

4、,尺寸千里,攒(聚集)蹙(收缩)累积(堆积),莫得遁隐(尽收眼底)。萦青缭白(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与天际(交会),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这座山,指西山)之特立(特别突出),不与培(小土堆)为类。悠悠(渺远的样子)乎与颢气(即浩气,天地自然之气)俱(在一起),而莫得其涯(边际);洋洋乎(广大的样子)与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拿起酒杯)满酌(斟满酒),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就(接近,进入)醉,不知日之入。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还,仍然)不欲归。心凝形释(解除束缚),与万化冥合(浑然一体)。然后知吾向(先前)之

5、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游于是(从此)乎始。故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以志(记)。是岁(这一年),元和四年也。第1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写偶识西山的欣喜。第2层(从“遂命仆人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登山的经过。第3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写西山形势之高峻,气象之阔大。第4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写宴饮之乐。第5层(从“心凝形释”到最后):抒发感受。请概括段意:特写游西山的经过。二、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始得西山宴游记(1)全文分为两部分,请根据第一部

6、分的大意和文本内容,写出第二部分的大意,填在图中处。(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根据文本填在图中处。答案(1)游于是乎始(2)情景交融微任务活动一语言梳理与积累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性均活用,请说明其活用情况。(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_(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_(3)箕踞而遨:_(4)望西山,始指异之:_(5)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_(6)而不知其所穷:_(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_答案(1)名词作状语,每天(2)名词用作动词,做梦(3)名词作状语,像簸箕那样(4)意动用法,以为异 (5)数词用作名词,一体(6)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尽头 (7)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2

7、.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加“*”句子的句式特点。(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译文:_(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译文:_(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译文:_答案(1)(我)因此认为只要是永州的有奇特景致的山水,我都游览过了,然而却不曾知晓西山(景物)的奇异特色。定语后置句、被动句。(2)苍茫的暮色,从远处渐渐地笼罩过来,等到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时还不想回去。(3)(我只觉得我)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微任务活动二把握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3.文章中心是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别处着墨?答:_答案以此比照西山之游的不同,起衬托、铺垫

8、的作用,突出西山之游对作者精神解脱的重要意义。4.作者在题目和正文中五次用了“始”字,有何作用和效果?答:_答案第一次,标题中用“始”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寄情山水,写了不少游记,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名。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八记”的第一篇。题目中加“始得”二字,以突出西山景色是永州风景中最特殊的。第二次,“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作者本来以为凡永州的美景名胜,都游览到了,为自己所有了,还不知道有这样怪特的西山,有这样美的景物存在。这里的“未始知”作为一种铺垫,衬托和引起下文。第三次,“始指异之”。作者“望西山”,才开始感到它的奇异,与前面的“未始”呼应,进一步铺垫;引起读者的兴趣。第四、

9、五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在全文行将结束之时,又连用两个“始”字,反衬了前面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作者现在才知道往日等于没有“游”,因为没有到最好的地方。“未始游”是第四次点明“始得”,“游于是乎始”是第五次点明“始得”,真正的游山玩水可以说是从游西山开始的。文章末尾指明具体年份,也是为了说明“游于是乎始”是作者生平真正游山玩水的开始,特别值得大书特书,所以记下这一年是“元和四年”。5.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答:_答案(1)第一次出现在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

10、,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到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2)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他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3)前后对比更突出了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6.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_答案(1)文章开头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2)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3)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

11、露自己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微任务活动三品味重点语句,赏析艺术手法7.“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_答案(1)顶真。(2)上下勾连,连贯而下,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强调了动作的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游者有所忘怀,又有所追求,单调乏味、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想在醉中解脱,醒后却依然如故。8.“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西山的什么特点?答:_答案(1)比喻。(2)形象地写出了西

12、山的“怪特”。9.本文写西山之美,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1)映衬手法。(2)多角度描写登西山的所见所感,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凡数州之土壤,皆在祍席之下”,衬其高;下望所见,像蚁穴边的积土,千里之景犹在咫尺,亦衬其高;青山白水萦绕,更衬其高。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而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更显魅力。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_答案(观点一)不同意。文章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作者寄情山水,始得真趣,是情感的自然释放,是真正的心灵感悟。(观

13、点二)同意。文章表达了作者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是作者被贬官后的一种无奈的释放,精神的郁积不得不借山水来抒发。(观点三)乐观与悲观兼而有之。文章开头流露出作者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后面则表达了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感悟。助读材料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现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2

14、)名家评柳宗元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欧阳修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苏轼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严羽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毛泽东2.背景展示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

15、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3.文学常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散文的经典“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

16、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八记”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八记”一方面准确再现了优美的山水景色,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的坎坷遭遇和忧愤心情编织进去,处处浮现着作者自己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使永州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凄幽的情调。必备知识积累卡片字词句知识1.通假字句子通假字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梦亦同趣同“趋”,往,赴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漫漫漫漫而游古义:随意,任意。今义:(时间、地方)

17、长而无边的样子。然后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于是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由前一事引起的。颓然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图穷而匕首见动词,穷尽,完结遭岁大饥,散家粮以赈穷饿形容词,贫穷,缺乏衣食钱财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形容词,边远穷则独善其身形容词,特指不得志极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动词,至初极狭,才通人副词,很,非常登峰造极副词,顶点,最高处,尽头词穷理极副词,完,尽平原远而极

18、目兮动词,穷尽,竭尽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天地者,生之始也名词,开始,与“终”相对始缢即气绝副词,刚刚,才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名词,当初,在最初的时候若若垤若穴动词,如同,像彼与彼年相若也形容词,同,相当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比得上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代词,如此,这样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第二人称代词,你天若有情天亦老连词,假如,如果4.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为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为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动词,认为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写作尚思为国戍轮台介词,替,给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如姬父为人所杀介词,表被动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助词,的始指

19、异之代词,它,指西山不知日之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怅恨久之助词,凑音节,无实义5.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日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箕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那样梦卧而梦名词用作动词,做梦青、白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远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穷穷回溪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异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定语后置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有异态者”后置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一、我眼中的柳宗元柳宗元是有着深厚的

20、文化底蕴的文人。他善于用各种传神的词句来写各种各样的山与水,如写水的幽深平静,“黛蓄膏淳”;写水的清澈浅平,“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写水声,“如鸣佩环”“锵鸣金石”;写石,“嵚然相累而下者”“冲然角列而上者”的山坡山石,“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岸边之石,“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的园中之石。丰富的语汇和精微的观察,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景物在他的描绘下,无不让人心驰神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并不是单纯地去描摹景物,而是以全部感情去观照山水之后,借对自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被寄予了感情色彩,

21、如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鱼在水中的怡然之乐和作者坐潭上的凄清悄怆相映,以日照潭水的明与竹树环合的暗互衬,显出一种鲜明的对比感。使人似在一刹那间,从一个观景者的喜悦心情转为悲伤、哀怨之情,感受到他的忧愁并非轻小的舴艋舟可以载得动的了。如此巨大的反差,更使人哀从心生,挥之不去。与其作品的内涵相比,那山水就成了衬托,成了沧海一粟。又如在愚溪诗序中,“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从溪及周围景物被冠以“愚”的屈辱,联想到自己所受到的屈辱。以愚溪在世人眼里的“无以利世”,实则“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从“不愚”到“愚”,饱含着辛辣的

22、讽刺和强烈的抗议。再看看他当时的写作背景,他已被贬谪到永州,他仍能拿起笔杆子,写出他对现实的不满与他坚守如一的政治思想。柳宗元的诗需要人细细咀嚼,他本人更值得人敬畏。柳宗元是个斗士,他始终握着手中的剑,坚守着心中的理想。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后又被贬到柳州,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还

23、是决心用有限的权力,在这个柳州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柳宗元,给我震撼的不只是他的文学造诣,更是他人格中“坚守如

24、一”的品性。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极为生动、传神,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柳宗元虽遭受了残酷的政治迫害,依然坚守其政治理想,造福于人民,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二、柳侯祠(节选)余秋雨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暗,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815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朝廷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份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橇划下两

25、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都销蚀得无影无踪。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失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

26、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到了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柳宗元凄楚南回,同路有刘禹锡。刘禹锡被贬到广东连州,不能让这两个文人待在一起。到衡阳应该分手了,两位文豪牵衣拱手,流了很多眼泪。宗元赠别禹锡的诗句是:“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到柳州时,泪迹未干,嘴角也

27、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谑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悲剧,上升到滑稽。这年他43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祭祠,被供奉千年。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筐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屈原自没于汨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汨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孙。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47岁时死去。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

28、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做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做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

29、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淡。朝廷万万没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赏析全文以柳侯祠为话题,回顾了柳宗元这一唐代伟大文学家被权势差遣,两遭贬谪流放,四处飘零的命运,展现了中国文人在远离政治中心和偏废世俗物欲后,用自己的文化人格“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的精神价值。作者没有去下历史学或文化学领域中常见的断语和结论,而是用对柳宗元放逐命运的追溯作为历史背景,来进行他对文化人格的审视和探究,呼唤精神人格的独立。如果我们真正洞察现代社会中的许多特别是

30、青少年在精神文明中种种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他们明显的人格缺陷,就会觉得,余秋雨在现时强调这种精神人格的独立,不啻是一种呐喊。这两篇文章在“读柳宗元”的情感、态度方面有何不同?答:_答案我眼中的柳宗元不仅钦敬柳宗元的文化底蕴,更推崇其“坚守如一”的品性。柳侯祠则通过游览柳州柳侯祠古迹,抒发了作者对中国贬谪文人命运的感慨和反思。你对柳宗元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答:_答案(示例)柳宗元,一介书生,心忧天下。为捕蛇者感慨万千,对勾心斗角者义愤填膺。你的洒脱不羁,你的不屈人格,注定要把你推向永州。这样,你便贴近了寂寥凄清的小石潭,你便登临西山之上而长啸。所有的悲叹在这里全然消解,所有的哀怨

31、在这里全然沉淀,所有的硬气在这里全然升腾。一个人,端坐在寂寞的唐朝,钓着一江寒冷,守望着最后一片洁白。素材点击柳宗元获罪遭贬,心情极度郁闷压抑,痛苦不堪,又居于偏远的永州,只好寄情山水,抒发政治上的失意和郁闷之情。西山的高峻挺拔、气象阔大、特立出众,暗合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傲世情怀。西山,成了柳宗元的知音。在西山,他乐而忘返,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正是作者对人生磨难的不屈抗争与高贵人格的体现。这种坚强的性格与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大的升学、就业、工作压力,我们要像柳宗元那样,学会在自然中宣泄激情,释放压力,在困境中保

32、持高尚人格。运用角度精彩运用柳宗元从出生到离世,由升官至贬谪,历尽千般磨难,万般打击。永州之贬对柳宗元而言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痛,而这一贬就是十年,这使柳宗元这位政治上的中坚人物悄然转变成了文学领域的先锋。柳宗元的“乐”,乐在景美;柳宗元的“悲”,悲在自己的失败。柳宗元没有像岳飞那样有“怒发冲冠”的满腔怒火,也没有像郑燮那样有“无官一身轻”的洒脱。他将自己的心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山水,交给了自然,任意地将自己的心情寄予灵山秀水间,这难道不是柳宗元自我调节的理想境界么?在映衬比照中写景课文借鉴作者没有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是从多角度写登西山的所见所感,采用映衬比照的手法突出西山的高峻峭拔。如先写“坐法华西

33、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深山低谷,好像土堆蚁穴,千里之外的景物犹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山白水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这样,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运用点拨映衬比照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技巧,就是在刻画人或事物时,设立一个或多个用来陪衬的人或事物,使它(它们)与所要重点表现的人或事物形成对照,或者使它(它们)成为反射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的一面镜子,以此来衬托、体现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映衬比照与一般的衬托不同。一般的衬托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

34、物,主次分明;映衬比照中,对照的双方不分主次,通过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即时训练从四季中选择一个季节,运用映衬比照手法写一个片段,要写出所选季节的特点,30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秋掩面不来,最难耐的夏日便以最郁闷、最狂暴、最矛盾的音符竭力维持将尽之歌。燥,最干的燥,最热的燥,最郁的燥,对夏天的憎恶仅仅说一个字便已足够。那媚着脸的阳光以最自大的姿态却伪装着最可爱的脸庞肆无忌惮地炫耀。明月不洁,也带着无数烦恼,千丈缠绕。秋,这个有着陈腔滥调的情愫和最清丽的景色的季节,咬着夏天的尾巴姗姗来迟。雁南飞,只留下如抚琴后的余音缭绕、颤抖。鹪鹩啾啾地叫,四处蔓延着桂馥兰香。穆然的秋,渐渐逝去的夏日的痛,逐渐蔓延的泥土翻新的气息,我不会再徘徊、惘然,用新的心诠释新的生活。秋天来了,落日熔金,鸟雀乱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