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148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8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本10劝学(节选)荀子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疏通文句,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2.思维: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任务情境: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地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2、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于)绳,(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同“又”,再一次)槁(枯)暴(同“曝”,晒干),不复挺(直)者,使之然(这样)也。故木受绳(用墨绳量过)则直,金(金属的刀类)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博地学习)而日参(检验)省(反省,省察)乎己,则知(同“智”,智慧)明(明达)而行无过矣。请概括段意: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论述学习的意义。(第2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高处)之博见(看见的范围广)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快

3、,速。这里引申为“洪亮”)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凭借,利用)舆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善,会)水(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天赋,资质)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也。请概括段意:论述学习的作用。(第3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精神)自得,圣心(圣人的心境)备(具备)焉。故不积跬(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良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功在不舍。锲(用刀雕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

4、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也。蟹六跪(脚)而二螯(钳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藏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一)也。请概括段意: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学习的方法、态度”的三个方面,并将其填入图中处。答案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微任务活动一语言积累与探究1.下面是劝学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理解错的字,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尝试用分类的方法记住它们的读音、字形和字义。砺跂彰楫跬驽螯鳝答:_答案特点:都是形声字。分类:左形右声:、砺、跂、楫、跬、鳝。右形左声:彰。下形上声:驽、螯。解析根据形旁记字义,根据声旁记字音。2.下面引文出自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5、你从文中得到几种“参”字的解释?你更认同哪种解释?阐述自己的理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三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俞樾曰:“省乎”二字,后人所加也。荀子原文盖作“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参者,验也。史记礼书曰:“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索隐曰:“参者,验也。”君子博学而日参验之于己,故知明而行无过也。答:_答案“参”字有两种解释:其一为“验”;其二为“三”,即多次。两者皆有道理,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3.下面是一位同学对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一段的译文,请指出译文存在的问题,并给这位同学提几点正确翻译的建议。我曾经一天到晚地胡思乱想钻牛角尖,比不上一会儿工夫学到

6、的;我曾经站在岔路口眺望,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不是更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得见;顺着风喊叫,声音并没有更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更加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喝水,却绝对可以渡过江河。君子的人生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假设有外物的帮助罢了。(1)问题:_(2)建议:_答案(1)存在曲解字义现象,如“跂”“彰”“水”“绝”“假”;不明通假,如“生”;不够雅致,如“我曾经一天到晚地胡思乱想钻牛角尖”等。(2)根据“汉字六书”、词性判断字义,借助上下文语意推敲,力求字字落实、符合文风特点等。4.“而致千里”的“致”与“无以

7、至千里”的“至”在意思上有什么区别?答:_答案两字似乎都可以理解为“到达”,但在“到达”的方式上有区别。“致”是借助外物使它达到。“至”是靠自身积累而达到,无须“假物”。微任务活动二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5.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思路一般为:是什么(提出观点),为什么(分析原因),怎么办(解决问题)。通读全文,概括本文思路及其内容要点。答:_答案第1、2段:提出劝学主张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然后从为什么要“学”角度展开论述学习可以使人智慧明达,行无过失,成为“君子”。第3段:从怎么“学”角度,分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要重在积累,贵在坚持,成在专心。6.研读第1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答:

8、_答案第1层:青、冰比喻。本义: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第2层:木直为轮。本义: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改变的。第3层:木、金比喻。本义:事物经过检验,可以完善。比喻义:君子经过学习,可以智慧明达,行无过失。7.研读第2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答:_答案第2段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三层展开论述: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时学习比思考更重要;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9、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得出“君子善假于物”的结论。8.细读第3段,完成下面的表格。形象化的表述说理的方法阐明的道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答案形象化的表述说理的方法阐明的道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比喻论证(正面)学习重在积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比喻论证(反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比喻、对比论证学习贵在坚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比喻、对比论证学习成在专心蟹

10、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_答案(观点一)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要结合。(观点二) 不矛盾。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助读材料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

11、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出“性恶论”“天行有常”和“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论,影响深远。今存荀子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多方面,是古代论说文成熟的标志。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2)荀子的性恶论在性恶篇中,荀子详细地论述了“人之性恶”的问题,但他在其中也强调在人可以“知善之智”,可以“能善之具”以及“求贤师”“择良友”的重要性,这也是在阐述人们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以及环境教化的影响来肯定人具有向善的可能。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有恶的一面,同时他又承认人具有另外一种天然

12、的本能,“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他认为路上的普通人也都有可以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也有遵行仁义法度的资质,而这种“质”和“具”就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并且一再强调“可以知”“可以能”,这也就是在强调人可以通过学习道德礼义,使人们逐渐地成就善,成就一种完美的人格。在倡导人们向善中,荀子提到“求贤师”“择良友”也是同等重要的。荀子认为“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他认为跟着贤能的老师学习,并且与德才兼备的朋友交往,这样看到的都是正道和忠信敬让的行为,并得到这些“善”的正面影响。这就是荀

13、子在强调要关注外界环境对人的改变和塑造,认为人的这种进步是与外界的环境息息相关的,也是在另一方面倡导人们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关注而不断使自己向善。2.古代的君子君子在中国周朝之前,为贵族之统称。也就是为官之人称君子,平民称小人。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邦国。诸侯称国君,国君的儿子称为君之子,即君子。因各诸侯国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味和修养水准都很高。后来,儒家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或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义规范的人”,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人,君子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家倡导人们塑造自己人格理想的对象,人生的终极目标。孔子对君子进一步做出标准和规范,使得君

14、子正式成为一种道德评判的标准。3.背景展示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句知识1.通假字句子通假字木直中绳,以为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再一次;“暴”同“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同“

15、性”,天赋,资质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爪牙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寄托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跪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脚。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断绝,此处指挣断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隔绝的,封闭的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停止、中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奇异、独特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非常假君子生非异也,善

16、假于物也动词,借助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动词,假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借给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名词,假期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博闻强识名词,见闻,知识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快,速,文中引申为“洪亮”寡人无疾名词,病疾恶如仇动词,厌恶,憎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形容词,快、急速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4.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代词,的人(物)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助词,与后面的“也”合起来表判断今者出,未辞也代词,的时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助词,与“之”一起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君子

17、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而且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不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结果,因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如果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圣心备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5.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泳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上、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往上;往下高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得快直、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变锋利一用心一也数

18、词用作形容词,专一木直中绳,以为轮 使动用法,使弯曲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于蓝青”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和“强”后置,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二、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19、镂。2.课外名句(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5)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南宋)朱熹劝学三、文化常识(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2)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一、荀子的遗憾与忧伤孙守名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荀子信步走至淄水河边,面对汤汤流水

20、,浩然长叹。他头颅硕大,目光如炬,布衣草屦,步态稳健。顺着河畔那条幽僻的小径,他静静地走着,苦苦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遍观宇内,搜罗群象,脑海里渐渐形成“人性本恶”的想法,于是声声叹惋回荡在淄川长空阔天。荀子内心深处波涛阵阵,一种神圣不可遏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陡然升起。就在行走于淄水河畔的那个清晨,他写下了卓绝千古的劝学,以不容置辩的口吻劝勉人之向善。荀子勤勉好学,手执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继,他总是手捧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吟哦诵读,那些让他痴迷的竹简已然破旧不堪,但他总是耐心地重新穿绳相结。荀子不单读书,且深谙读之高妙,他认为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因此他

21、说读书要从读诗经开始而终止于礼经,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这些经典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囊括其中,只要尽力去读,便可成为高尚之人。书简上的每一个字都在闪烁真理的光芒,这让荀子兴奋异常,他废寝忘食,熟读成诵,潜心揣摩,终成一代儒学大家。荀子之前的那个时代也让他陶醉其中,那个弹瑟的瓠巴是哪里人?是否生有异相?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琴弦?他就那么不经意间一挥手,琴声就如清风流星四处飘散,惊得水中的鱼儿浮出水面,静静倾听。这是怎样的一个乐师呀!今天,哪个乐坛圣手能像他那样令我们心生羡慕和嫉妒?那个弹琴的伯牙在荒野是否已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巍巍

22、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是在听到什么样的乐曲发出如此的感叹?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的知音传说,高山流水的绝唱,为什么荀子没有向我们娓娓诉说?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张,多次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但一个小小的学官与治国经邦的愿望相差实在太大,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国,拜见秦昭王。面对威严的秦王,荀子有点心悸,但他并不畏形于色,只是神态自若地把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秦昭王听得有点倦怠,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婉言辞绝。荀子的内心沉入万丈深渊,从

23、威仪赫赫的宫内走出,抬头便看到了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的大幕让他感到身心交瘁。荀子无奈地离开秦国,前去楚国。楚王听完荀子的一番陈述,感到有些茫然,何去何从,他犹豫不决。望着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说客,楚王感到一丝怜悯,言不由衷地让荀子去就任兰陵令。就这样,荀子来到兰陵,内心有点悲哀和凄凉。一番周游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心里着实有些不甘,但同时又有点庆幸,就先在兰陵实现自己的治国之梦吧!这天夜晚,他开始规划宏伟蓝图,召官员,约下吏,制条例,定规章。第二天,他骑着头小毛驴,穿街走巷,遍访百姓,风餐露宿,行走无踪。兰陵,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的古镇遍布了荀子的足迹。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

24、民殷富,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这让楚王感到威势大减,很不舒服。公元前二百三十八年,一纸令下,荀子免官。失望的荀子回家闲居,在悲愤和绝望中离开了尘世。荀子时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走,这位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带着遗憾和忧伤,带着满腹经纶和惊世才华,带着治国方略和容颜憔悴,凄然而逝。而今山东临沂苍山县兰陵镇东南、运女河西岸的一座古冢成为他灵魂的栖息地,墓碑四周,田野空旷。朔风惊寒,酷暑连天,这座古墓就那样静静地毫无声息地堆在那儿。荀子连同他的思想早已埋在荒烟寒波之中,萋萋的荒草和茂盛的庄稼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

25、,声声凄厉的悲鸣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赏析文章以“荀子的遗憾与忧伤”为题,写到了荀子虽博学多才,却空有报国之志的遭遇。荀子意欲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四处碰壁,得不到识才认贤的君主重用。作者对这位思想者的遭遇表达了深深的同情。文章善用环境描写,如“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等用词,烘托出荀子政治理想受挫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疲惫。二、寂寞荀子王善鹏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

26、,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

27、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眼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篇名作:“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

28、知学问之大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竖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捐钱人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制造

29、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座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

30、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赏析这篇文章思路开阔,笔法灵活,将与兰陵有关的名人一一写下来,挥洒自如,既有对先贤寂寞的悲悯,又有对今人市侩的嘲讽,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文章引用古代诗文,展现了历史上荀子墓一直以来的荒凉,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篇文章在“读荀子”

31、上侧重点有何不同?答:_答案荀子的遗憾与忧伤重在记叙荀子欲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却不被重用的遭遇,从而表达了对这位先贤的同情。寂寞荀子则是通过描写荀子墓历来的荒凉来表现荀子的寂寞与无奈。你对荀子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看法。答:_答案(示例)我看荀子我认为,荀子的思想比孟子的更先进,更科学,也更适合儒家发展的需要。荀子大概在十岁的时候,孟子逝世,可见两人基本上是在同一个时代的思想家。而两人思想差异很大甚至在某些地方完全相反,则是两个人对儒学的理解不同的原因。与孟子相比,荀子的思想更为激进,孟子是讲仁义行仁政,实行所谓的“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荀子的主要观点是性恶论

32、。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儒家学说有孟子这位发扬光大者,而且孟子自负甚高:“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各国国君都待之以上宾,但孟子终其一生,虽身跻大夫,终未获实职。理想高于现实的儒家学说,到了荀子手上,要进行改造,儒家学说才有可能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受到各国国君的真正重视。荀子吸收已经获得成功的法家学说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趋势。孟子特别重视“仁义”,而荀子重视“礼”和“法”。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争夺都是对物质追求的结果:“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以“礼”来分配,是避免因为争夺利益而引起冲突的办法;而“法”是明确地告

33、诉人们应该坚守的本分。荀子认为要严于执法,否则会引起混乱,“君法明,论有常”,国君要制定明确的法律,人们行事才有准则。人都是逐利的,不知足是人之常情,“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表现出来就是“人性恶”。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环境的熏陶来改造人性之“恶”,使常人成为“圣人”。既认为人性本恶,要以“礼”和“法”来矫治,又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已兼而有之。法家变法以集权动员的高能效,创造出了中央集权的皇权大一统结构,在战国末期,法家学说更适合时代潮流的发展已经是公认的一点。在学说理念方面,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是有相当的重合的,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要远远的比孟子的思想更适合时代发展的

34、需要。素材点击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文章警句不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告诉我们学习要重视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告诉我们学习、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则告诉我们学习、做事要专一运用角度精彩运用荀子有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如果我们想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首先,就是要

35、静。只有在静中,我们才可以屏气凝神,全心地对待一件事,因全心而忘我。就如一泓清泉、一片叶子落于其上,顿时水面起伏,但泉的深处,却安谧静止。这也说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们自己始终要有一颗沉静之心,才可能有所作为,才可能坚持到最后。其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不管外界如何,我们都要保持自我的节操,要把多余的顾虑放下,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不能躁动,更不能急功近利。对比论证课文借鉴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

36、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劝学第3段即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文章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从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运用点拨运用对比论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鲜明的论点。明确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不能偏离题意。(2)要有

37、明确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如原因和结果),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如原因和结果)。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清楚。(4)要有画龙点睛的议论。对比之后要进行精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对比是基础,议论是升华。即时训练请以“失败与成功”为话题,运用对比论证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答:_答案(示例)“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的正确含意是,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失败从客观上向我们指出工作中存在着错误,但错误

38、的根源还需我们从失败的过程中仔细寻找,只有从失败中摸索出规律而不是机械地重复以往的失败,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终生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而毫无成就,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一样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报酬时,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七年求证仍然毫无结果后,却不像他的前人那样继续无休止地求证下去,而是及时地从失败中寻出失败的原因,勇敢提出平行公理不可论证,从而创造了一门新的科学非欧几何学。波里埃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从失败中寻找出失败的原因,而罗巴切夫斯基在数次失败之后,却及时从失败中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才从本质上认识了这一问题,从而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正使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事实,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白地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