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164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劝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劝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劝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劝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本10劝学(节选) 语言素养专练1.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同“爆”,强烈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C.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D.以为轮 “”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答案A解析“暴”同“曝”,晒干。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答案D解析A项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B项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C项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3.下

2、列加点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金就砺则利以为轮A.B.C. D.答案B解析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同“煣”,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4.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吾尝终日而思矣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吾尝跂而望矣答案C解析C项为连词,表转折。A、B、D三项均为连词,表修饰。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答案A解

3、析A项属于状语后置句。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时人尊称其为“孙卿”。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C.在古代,“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后来,“君子”一词也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D.驾,古代称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为“一驾”。“十驾”即马拉车跑十天的路程。答案A解析当时人们尊称荀子为“荀卿”,西汉时为了避汉宣帝刘询讳才改为“孙卿”。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

4、。(2)荀子在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_,_”。(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思维素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劝学(节选)荀子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

5、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注蒙鸠: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苇苕(tio):芦苇的穗。潃(xi):臭泔水。柱:折断。醯(x)酸而蚋(ru)聚焉: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醯,醋;蚋,蚊类小虫。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巢非不完也完:

6、坚固B.而临百仞之渊 临:面对C.所渐者然也 渐:浸渍D.必象其德 象:象征答案D解析象:符合,依随。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B.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C.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D.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答案B解析原文标点: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

7、环境的重要。C.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比喻之中,“醯酸而蚋聚”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D.作者用“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来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答案C解析“醯酸而蚋聚”不是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而是用来说明“要注重自身的修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译文:_(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译文:_答案(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要接近品德兼优的人,这就是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思想的方法。(2)林木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成荫,鸟雀就会群栖

8、在上面。参考译文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叫蒙鸠。它拾取羽毛做巢,又用鸟兽毛羽及草木密密编织,然后把巢系托在芦苇的穗上,大风一至,芦苇的穗被风吹折,卵都摔破,小鸟也都死了。这并非蒙鸠的巢筑得不坚固,而是它所系的芦苇的穗使它这样。西方有一种小草,名叫射干,茎长不过四寸,生于高山之上,面对百仞深渊。这不是射干的茎能长得很高,是茎所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蓬草生在麻地中,不用扶持也能挺直;洁白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会变得和泥一样黑。兰槐的根是香芷,假若香芷浸在臭泔水里,无论是有地位的君子,还是平民,一定会弃而远之,不肯佩带。这不是香芷的本质不美,而是所浸渍的臭泔水使它这样。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要接近品

9、德兼优的人,这就是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思想的方法。事物聚集成类,一定有开始的原因。荣辱的到来,一定符合他的品德行为。肉腐烂了,一定出虫;鱼枯干了,一定生蛀虫。松懈不谨慎,忘记自己应守的规范,灾祸就发生了。物太刚强,则自取摧折;物太柔弱,则自取束缚。邪秽在身,必将为怨怒所结。一样放置的木柴,火总是向干燥处烧。一样平的地方,水总是向潮湿处流。同类的草木生长在一起,同类的禽兽群居在一起,世间万物大都各从其类。所以箭靶的靶心张设,弓矢就会随之而射到上面;林木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成荫,鸟雀就会群栖在上面;醋变酸了,蚊类小虫就会争着聚集到里面。所以言语有时会招来祸患,行为有时会招致

10、侮辱,君子要慎重选择立身行事之道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劝学(节选)荀子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没:同“殁”,死亡。大分:大的原则、界限。箸(zh):通“著”,明。蝡(r):同“蠕”,微动。傲:浮躁。囋:形容言语繁碎。向:通“响”,回音。方:通“仿”,仿效。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B.

12、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C.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D.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答案D解析注意“礼乐”“诗书”“春秋”等语句的对称,排除A、C两项。注意连词“则”“故”,动词“曰”等,排除B项。故选D。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名况,是先秦时期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是

13、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制天命而用之”。B.士是西周贵族等级的最下层,后演变成既指文士又指武士,也指青壮年男子和有某种品质、才干的人,文中指读书人。C.古人“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即指文中的诗书礼乐春秋。D.古人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的说法,而十寸为一尺,一寸约为3.33厘米,根据这一标准,文中的“四寸”相当于今天的10厘米多一点。答案C解析“五经”中没有乐,应是周易。“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7.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也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

14、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仿效贤师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答案C解析结合文本内容“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分析可知,“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译文:_(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译文:_答案(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放松丢弃的。(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

15、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参考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放松丢弃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中和之声的极致,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肃敬而有文饰,乐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辞意隐微,

16、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明白于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礼乐记载法度而未加详细解说,诗书记载旧事而不切近现实,春秋文简辞约而不易迅速理解。仿效贤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那理想的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