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pt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9818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97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本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 子,核心素养目标,1.思维: 理解诗歌内涵,感悟诗人情怀。 2.审美: 品味语言,赏析手法。,有这么一位诗人,他少年英才,却英年早逝;他人生短暂,却影响深远;他生活孤寂,却心怀天下。他一生追求幸福,却一生难得幸福;他一生虽充满矛盾痛苦,却能温和谦恭地对待大众。这位诗人就是海子。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那首充满温馨和矛盾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任务情境,内容索引,WEN BEN JING ZHUN DAO DU,文本精准导读,ZHU TI QUN WEN TONG DU DU HAI ZI,主题群文通读读海子,WEN BEN DU XIE LIAN DONG,文本读

2、写联动,贰,叁,壹,壹,WEN BEN JING ZHUN DAO DU,文本精准导读,下面是本诗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问题。,导图引路,概览全文,通读,(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出了三种人的幸福,请根据提示在图中处填出是哪一类人。 (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送给陌生人三个祝愿,这和“我”的愿望有什么关系?请在箭头处填出此关系。,自由、闲散的人,普通人,隐逸诗人,对比,微任务活动一 理解诗歌内涵,感悟诗人情怀 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它象征着什么? 答案 大海。大海是与尘世相对的,超越尘世生活的彼岸世界,是纯洁、神圣、永恒的,是海子为之献身的目的地。 2.面朝大海,春暖

3、花开中拟写了哪些幸福的生活图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是什么样的生活图景? 答案 拟写了三种幸福的生活图景:一种是尘世的物质生活图景,有“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等内容;一种是尘世的精神生活图景,有“和亲人通信”“给河山取名字”“祝福陌生人”等;一种是理想的生活图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代表着一种超越尘世的幸福生活,是精神上的,理想的,不现实的,也是不为世俗世界所理解和认可的。,任务驱动,深度学习,深读,3.如何理解“愿你”和“只愿”体现出来的诗人的思想情怀? 答案 (1)“愿你”指的是“尘世”的幸福和祝愿,“只愿”指诗人自己最终坚定地表示自己追求的是精神上

4、的逍遥与自由。 (2)这就显示出了诗人陷入的矛盾境地: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选择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 (3)他痛苦的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所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弃一般人所认定的幸福生活。,4.“幸福”可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诗眼。如何理解“幸福”的内涵及内在的对比和冲突? 答案 在该诗中,幸福的内涵有两重,一是尘世的,既包括物质上的,又包括精神上的;一是理想上的。这两种幸福有时能和谐一致,如“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更多的是对立与冲突。

5、“我只愿”,“只愿”二字,把诗人自己的幸福与尘世的幸福、此岸的幸福割裂开来,表明诗人只追求他的理想幸福、彼岸幸福。,微任务活动二 品味语言,赏析手法 5.“从明天起”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运用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幸福的急切盼望,也暗示着今天(现实)的不快乐、不幸福。 6.“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幸福的闪电”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幸福的闪电”用了比喻手法。“幸福”如“闪电”一般,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感受;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是那样的虚无缥缈,是如“闪电”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愿望。 7.“愿你有一个灿烂

6、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排比。增强语势,表达对陌生人祝福得热烈和真诚,流露出诗人的温情和博爱。,有人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全诗读来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感,请具体分析。 答案 这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对世人发出真诚的祝福。诗人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甚至祝福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但是,这些洋溢着幸福的诗句背后,却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感。现实中的海子始终是清贫的,不可能拥有闲适自由的诗意般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对海子而言,只能是梦想,永远的梦想。“从明天起”,才做幸福的人,

7、那么“今天”呢?“今天”只能是黯淡,只能是孤寂,只能是痛苦。在祝福陌生人获得尘世的幸福之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将自己阻隔在尘世生活之外。“只愿”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他把祝福留给他人,自己却不能也不想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在写出此诗两个多月后,便自杀了,所有这些都使此诗颇具悲凉情调。,疑难探究,思维提升,延读,助读材料,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现代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海子是一个极有天赋也很自我的诗人,1989年

8、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2)名家评点 他(海子)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海子)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2.背景展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离海子卧轨自杀还不到两个半月。据海子的好友回忆,海子此时在精神上已不时出现崩溃现象。选择做一个诗人,往往就等于在现实中选择了苦难和孤独,尤其是在诗歌逐渐退出民众视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子本人出身寒微,工作后又工资微薄,可以说一生清贫。本来就不可能有个舒

9、适的外部环境让他去经营自己的诗歌王国,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诗歌一直没有得到文坛的承认,甚至还屡受批评、批判,再加上海子天生的敏感和偏执等因素,一切都使他始终处于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之中。,必备知识积累卡片,字词知识 (1)眷属(jun):家眷,亲属;特指夫妻。 (2)尘世: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实世界,跟他们所幻想的理想世界相对。,返 回,ZHU TI QUN WEN TONG DU DU HAI ZI,主题群文通读 读海子,贰,一、 重估海子:天才的“未完成式”与后来者的退却 张 杭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海子的意味是不同的。 不仅公众,就是在文化界、文学界,有很多人对于当代诗歌的概念,还仅止于海子。当代最

10、好的诗人是海子,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常识?,对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还提供诗人出道机会的时代,出道的诗人,无论学院派还是其他,在他们的演讲中,还带着对海子博物馆似的敬意。而对于“80后”“90后”写诗者,海子不再被提起,被回避或是被忽略。海子是最早的习作期记忆,海子是一个缺乏现时代复杂性的诗人,海子是谁?“我其实并没有读过海子。”海子已经死了20多年。从他死到现在,足以使一代诗人成长起来。每年的今天,在豆瓣上、微博上涌现而无从细读、无从分辨的“90后”诗人,他们都是在海子死后才出生的。必须看到诗的世界早就变了。对于每个人,如何看待海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如何看待当代诗歌的问题。 俗气得不能再俗气

11、的论调是诗歌已死,无知得不能再无知的看法是现代汉语诗不行。实际上,每个时代的诗人都在对现代汉语诗的累积、成长、建构做着贡献。,七月派带来不纯的世界和纯诗的人格,九叶派带来分析时代和社会的方法,朦胧诗于中国正如象征主义和阿克梅派于俄罗斯。海子的贡献是什么?于今日他的价值何在?从诗歌本体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海子开启了现代汉语音乐性的真正自觉。到了海子,现代汉语诗才在音乐性这个面向达到了较高的“完成度”。同时作为一种启迪和标准,这种自觉对于后来的、我们这一代诗人成为必要,并因此繁衍着一个因个人化而无限丰富的语调和声音的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 就诗歌本体的外围来看,一个最浅层的现象是,大学生诗歌写作

12、。海子的成功维持了一种校园对于诗歌的热情,其人其事其诗激发了很多大学生的写诗冲动,让校园成为最初保证诗歌不死的堡垒,成为年轻诗人的必经之地。由此形成了北大和上海诸高校这两个为自身运作所强化的营地。,新世纪初年,大学BBS兴起,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场所,为大学诗歌带来了新一轮繁荣的开始。那段时期,曾流行过“海子体”,满眼麦子、土地、风,空洞的意象。写诗变得容易,也成为一种投机。 “海子风”刮过,“像海子”又成为要求更高的写诗者们所鄙夷、所摆脱的。海子也连同被抛弃,唯一留下来的是语言的标杆。在翻译诗的大量阅读和外语能力提高之下,视野扩展了,更晚的写作者们有了新的榜样,那些“学成者”将之推广,他们(这

13、些榜样)便是布罗茨基、米沃什之类的西方当代大师。他们是新批评之后综合而熟巧的一代诗人,他们的优异之处在于综合。之所以转而学之,意味着汉语的新一代严肃、自觉的诗歌写作者,为超越海子所走出的道路渐趋清晰。 为什么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条突破之路?我曾谈过一种分类:有两种天才,单一的天才和较全面的天才。安德烈耶夫、特拉克尔、洛尔迦、策兰是前者,沃伦、布罗茨基、沃尔科特、托尔斯泰是后者。等等。,海子是单一的天才,他在他的内向和精神的面向,在自身语言即兴和音乐性的面向方面做到了极致。然而,他既没有完成现代汉语诞生伟大诗人这一历代愿景,也没有发展出有效的诗歌的方法表达更大范围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我们当下的种种处境

14、。因而在海子极致的面向,后来的诗人退却、绕开了,退却自有别的社会原因,但诗人们确是在他的空缺之地寻求。 一种综合而整饬的风格,同样造就了大量缺乏足够区分度的诗和写诗者。我看诗,时常期待一些突然的东西,认为亟须新颖的东西,归根结底是个性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有必要重看海子,重新发现从他那儿丢失了什么。 综合的尝试、表达复杂问题的方法,在“80后”“90后”诗人那里还没看到太多有效的实践。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待海子?我说,当下的写诗早已不是海子可以代表和概括的,任何人不能仅仅知道海子,而我们应该超越海子,这件事情还没有完成。(有删改),【赏析】 文章一方面对海子的诗才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海子对于公众而

15、言,“当代诗歌的概念,还仅止于海子”,海子是当代最好的诗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道的诗人,对海子有博物馆似的敬意;“80后”“90后”写诗者,回避或忽略海子,海子是最早的习作期记忆;更晚的写作者们有了新的榜样。另一方面又对写诗者给予厚望,指出“当下的写诗早已不是海子可以代表和概括的,任何人不能仅仅知道海子,而我们应该超越海子”。,二、 为什么怀念海子 陈树义 1989年的3月26日,与我同龄的海子到了另一个世界,而我则还未走出新婚之喜的快乐。 那个时候的我知道海子去了吗?24年后的我在翻检记忆的碎片。 1989年于我来说实在是一个大喜大悲的年代:先是在漫长的等待和寻找中有了一片小小的港湾,可以

16、卸却心灵的疲惫;紧接着慈母过世,多年来疼我爱我的母亲,在那个大雪飘飞的早上黯然地合上了她爱这个世界的一双眼睛,走得那么不甘心、那么凄然。 告别母亲,我们回到了那座小城。,3月下旬的小城正是春天萌动的季节桃花红来杏花白。 可是,在山海关,那个与我同龄的海子却决绝地选择了离开。 而我,则一片浑然不觉。赵勇说:“那是一个小事情很容易被大事情淹没的年代。”很惭愧,我则是被小事情淹没了大事情。 据海子的朋友、诗人西川回忆:“那天早上我母亲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从学院路朝西直门火车站方向低头疾走的海子。当时我母亲骑着自行车;由于急着上班,而且由于和海子距离较远,不敢肯定那是不是海子,便没有叫他。” 25岁的海

17、子选择了自杀,无论如何我只能说:他还是一个孩子。 这个脑袋里装满哲人智谋的诡谲的孩子,嘴中吹着芦笛,而思想却千年苍茫。 八十年代,过来人正沉浸在对那个年代的怀想和记忆,而海子却在那个浪漫的年代选择了离开;在这个消费和物质化时代,我们苟且地活着,我们比海子更幸福还是更悲哀?,怀念海子,怀念他的诗,他的才华,他的浪漫,他的思想,他的光芒。但海子还是走了。 五月的麦地,正是绿泽氤氲碧波微漾,每一寸土地上都可嗅出四季的轮转,在野花和泥土的守护下,海子纤细的心却依然流浪,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都贮满海子的欣喜和哀伤。 自杀或苟且,这是个问题。 自杀是告别也是定格,是离去也是回归,是完美自己也是残缺亲人。

18、 自杀是逃避吗,是寻找吗,是涅槃吗 那么苟且呢? 我们当然可以说,在文学在文本在诗学意义上,自杀是美的,那是一种透射着决绝和坚定的悲壮的美。可是世俗的“活着”呢?余华说:“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你能说那不是一种决绝和坚定?是否更是一种从容和流连?,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子委实走得有点匆忙。 他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空白。 当我们更加理智地回视海子,可以说,海子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的内心可以说是极其脆弱,这不好。他的生活贫困,他的寿命短暂,他的爱情残破,他一生爱过四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为此,诗人的特质让他“感到魅惑/小人儿,既然我们相爱/我们为什么还在河畔拨柳哭泣”(我感

19、到魅惑),这些让诗人束手无策的迷惘像深深的迷雾沾湿了他的言语。 诗界和世界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诗界里的一切意象都宛如积木,海子只需用脉脉的情感将它们堆积构建。诗人的思绪在诗界里游弋自如,在世俗的世界里却处处碰壁、处处禁锢他习惯不了物质的熏染,只适宜精神的漂泊,那么在肉身存在的世界里,他注定是孤独而寂寞的即便他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诗人之死中有文说:“惟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惟有真正的诗人才可能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而把思考的意向超越现象界的纷纭表象而去思索时间、思索死亡、思索存在、思索人类的出路,而当他自身面临着生存的无法解脱的终极意义上的虚无与荒诞之时,他便以身殉道

20、,用自己高贵的生命去证明和烛照生存的空虚。”这话写给海子真是贴切得很。 真正的诗人须得有一颗格外敏感而坚强的心,足够敏感才能洞见极其细微的变迁,足够坚强方能从无尽的惆怅和焦虑中遁逃出来,从而去实现诗人自身文化人格的修补,那双上天馈赠的明亮心眼让他们看得清晰,也让他们去承受不堪承受的绝望和窒息。要继续生存下去,诗人不可自控地思考着生存与死亡的变数;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思想失重和思想超重;他们时时忍受着那种滋长的空虚感和彷徨,想要呐喊,却无能为力,在诗的这种几近魔幻的世界里,一个人很容易感觉到生命力透支的疲软和虚弱。,世俗的海子死了。 诗人的海子永生。 【赏析】 “怀念海子,怀念他的诗,他的才

21、华,他的浪漫,他的思想,他的光芒。”文章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怀念海子”这一问题。同时就海子之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敏锐地指出海子的诗歌创作与其思想、性格、心灵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发对人生存本质与意义的思考。,微思考,这两篇文章在“读海子”的情感、态度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相同点:这两篇文章都对海子的诗歌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同点:重估海子:天才的“未完成式”与后来者的退却一方面强调海子诗歌的榜样作用,同时指出时代的发展促使后来者应对海子完成超越;为什么怀念海子则更深入地论及海子之死的原因,发人深思。,微写作,你对海子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 答案 (示例)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

22、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失去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个回声。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西川怀念海子节选),返 回,叁,WEN BEN DU XIE LIAN DONG,文本读写联动,【素材点击】 海子,“北大三诗人”之一,15岁时考入北京大

23、学法律系,19岁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25岁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诗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是后人给予他的评价。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环境中创作的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巨大财富。, 撷素材善积累,【运用角度】,【精彩运用】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追求尘世的幸福生活,渴望与亲人沟通、交流,祝愿自然,祝福陌生人,坚守自己内心的追求,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热爱生活、渴望亲情、善

24、良博爱而又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之间“痛并快乐着”的海子。理想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于苦难之中屡败屡战,方可真正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世隔绝,孤独绝望,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给亲人留下了无尽的伤痛,给理想留下了无穷的遗憾!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亲人多沟通多交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小圈子,这样,生活才会越来越精彩,理想才会有实现的可能。,如何描写细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巧取生活细节,以质朴、本真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矛盾情感。从“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对世人真诚祝愿,“只愿面朝大海”等细

25、节中,我们可以窥探出诗人内心物质与精神的矛盾纠葛。, 悟技法勤练笔,【课文借鉴】,【运用点拨】,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作品的可读性。 细节描写看似闲笔,可有可无,其实都是作者精心设置和安排的,不能随意取代。细节描写在诗歌中同样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金圣叹说:“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细节描写源于诗人敏锐的目光和辨细察微的精神,是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往往从人物的动作、心理或物象的显著特征入手,用极俭省的笔墨将丰富的意蕴和驰骋想象的内容熔铸在凝练的语言中。如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仅一“笑”一“问”两个细微的动作,就把老归故里、乡人不识的凄凉生动地再现于读者面前。,【即时训练】 结合场所(阅览室),写一段文字,描绘当时的情景。要求:运用细节描写,不少于80字。 答案 (示例)刚走到阅览室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里面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返 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