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学案(苏教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981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学案(苏教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学案(苏教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学案(苏教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学案(苏教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学案(苏教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整合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古体诗(古风)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一、理论讲解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一般

2、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乐景衬乐情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2哀景衬哀情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的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

3、的哀愁。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表面上描写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景色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在美好的景物中,寓含着思乡的愁绪。在王勃的滕王阁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诗歌通过描写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哀婉低沉的人生慨叹

4、。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用春江花月之夜清新静谧的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美景,衬托出离别之愁苦及人生短暂之伤感。欣赏这类诗歌的关键,是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要联系上下文。4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杨炯从军行中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进军的鼓声交织在一起。这两句描写了战场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惨状,尾联却转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要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上。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

5、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二、典题剖析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注 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风日:春光风物。道:说。(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答案本诗颔联以乐景衬哀情。上林苑里鲜花盛开,细柳营前柳枝新绿,本是乐景;“徒”“漫”二字表明没有亲友一同欣赏,面对此景比没有美景时更增哀情。(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

6、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你对此如何理解?答案本诗结尾超出了一般感怀诗表达孤独伤感之情的局限,构思新颖。作者将思念化为祝愿,将孤独化为希冀,昂扬乐观,抒发了对洛阳万物的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三、技法规律本题型的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属于间接抒情);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阐释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

7、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动静相衬,绘声绘色,景物清新自然,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反衬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情感,具体分析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答案第二句所写的是明丽之景,树叶红艳,山峦青翠,水流湍急。但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伤感,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第四句并

8、不直接抒写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此时景是凄凉迷茫的,表露出诗人萧索迷茫的情怀,这是借景抒情,以景传情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林中的隐逸英雄陈子昂陈子昂一生三次返回林中,每一次返回,都不是以在林中生活为目的,返回是为了再入社会,而且是在终极价值的层次上重新承担社会的责任,故可称其为林中的隐逸英雄。就其在林中的行为而言,他虽试图向释、道方向提升自我人格,但主要的还是感受天地阴阳的生生仁德,体悟天命。洞烛时代大势之先机,得悟天命旨意之后即下山以辅佐帝王,调和阴阳,治平天下。这种隐者便是积极入世的隐逸英雄,他知行一体地承担着为社会寻求光明,为民生大众寻求幸福之路的重任。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

9、创新”、“出世与入世”、“生命”、“价值”、“乐观地面对生活”、“责任”等话题的作文中。在文学上,陈子昂情感充沛、壮志高昂地高举诗文革新大旗,一扫六朝“彩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余波,开创盛唐一代诗风。在仕途上,他积极入世、“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他“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2令人感叹唏嘘的张若虚张若虚仅凭一首诗,即名留文史。春江花月夜气势恢弘,文思并茂,可见张公当年横溢才华之一斑,而叹张公昔日之荣耀,又叹历史传名之艰难。张公之才,今其事已不可考,其诗已多散失,则吾辈碌碌之夫,又怎能奢望名垂青史?今人知道张若虚的,可以想像是不会很多的。没读过春江花月夜的,必不知张若虚;读过春江花月夜的

10、,又对他知道多少呢?我们只能去感受诗文的美妙,却无法捉摸诗人的行踪。当我们对花长叹对月长吁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是不会有张若虚的影子的。张若虚是否会想到,他的诗被我们广为传诵,而他的名字却令我们如此陌生。他对此感到愤怒还是悲哀,或是淡然一笑,踏江而去?他对李白杜甫的盛名是否存有妒意?他是否觉得历史对他欠失公平?不过,张若虚还是幸运的,他毕竟留下了春江花月夜,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使是仅留下一首诗,也足以使他不朽了。尽管不会有太多的人念叨他,可是却总会有人在角落里将他发现。因为,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盛名与其实”、“公平与现实”、“孤独与超越

11、”等话题的作文中。夜色春花,花下流水,水映月光,轻轻摇晃的小舟上,望月问天的张若虚,怀着一种孤独的超脱及超脱了的孤独,吟出了“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这五年中国高铁跑出中国速度2017年9月21日,中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从铁路总公司获悉,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2.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目前,高铁动车组已累计发送旅客突破60亿人次。过去五年,我国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四纵四横”高铁网,现在正在建设一张全面覆盖中西部地区的“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国高铁不断提速升级。目前,京沪、宝兰、哈大、吉图珲等一大批高铁线路的建成通车,

12、使我国高铁网络日益加密。特别是以“四纵四横”为代表的高铁运输网络,使铁路运能运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出行体验和感受,密织的高铁网络串联起一个个城市间互惠的“经济圈”和“旅游带”。数据显示,2016年,4.5万人每周往来两座城市一次以上,比5年前翻了三倍还要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出门坐高铁,已经变得和坐公交、地铁一样便利。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国庆黄金周里,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1.32亿人次,同比增长11.6%。算下来的话,相当于要日均发送旅客1千多万人次。而且随着“智慧出行”理念的引入,“刷脸进站”、“机器人客服”、“VR实景导航”、“高铁线上订

13、餐”等诸多服务措施的推出,不仅节省了旅客的时间,还为旅途过程增添了很多乐趣。话题拓展国家名片自主创新高速发展弯道超车,从跟跑到领跑张若虚的月下春江(节选)王立宪春江花月夜被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赞誉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从诞生到晚清时期,一千多年过去了,张若虚得到了应该得到的最高的评价。一千多年里,奔流的江水淘尽无数风流人物,而他的诗歌在书里,在一代代人的诵读里,一直都在。诗人每一首问世的诗都有一种等待,等待着被评价,这首诗已等待得太久。“不知江月待何人”,而这首诗一定是在等待慧眼识珠者它终于等到了。所谓经典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就是不朽

14、。其实,在王闿运和闻一多评价之前,无数读者已将张若虚的这首诗牢记在生命之中。随着对春江花月夜研究的深入,它不朽的魅力越来越被人认识到,就像那轮光耀千古的月亮。我们回望唐朝的那轮月亮,那是永远与张若虚的名字相连的月亮。那样的高度似乎只有长江才有资格把它映入水波之中,而它也成了长江的心脏。它寄托了人间的相思,又借流水成为悠远的思念。那是“共潮生”的明月,张若虚用潮起的心观照江水的潮起与人心的潮起,这是怎样的和谐!一条大江的悠长是情感的悠长,一轮明月的美丽是情感的美丽。无论是“宛转绕芳甸”的江流,还是“皆似霰”的花林月照,都可看出自然的美好和青春的美好,都可看出张若虚视野的开阔和心思的细腻。他的月下

15、春江是美好无限的春江。空中一轮孤月,地上无数孤独之人,而恰恰是这轮孤月,慰藉了多少孤独的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的追思太远了,这是没有尽头的追思,这是多么启人心思的追思,从此这个“天问”就不仅仅属于张若虚,还属于所有读到这首诗的人。还是那轮月亮,但一代代人已不同,而相似的是人间的相思。这样的表达启迪了李白和苏轼。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江月待何人”,也不知人间有多少人在等待着谁,一个“待”字

16、,该会引发我们多少联想和想像。人间有多少离别,就会有多少等待,这样的等待就像江月的等待,一点点渐趋圆满,是等待中的思想使它圆满的呀!张若虚的月下春江是相思绵绵的春江。长江送流水,送走的也是一去不返的时光。人间的一切似乎都在进行当中,比如“青枫浦上”的离别,比如“去悠悠”的白云。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有“今夜扁舟子”,就有思妇相思的“明月楼”。人间的离别总有无奈,相思总是那样长久。与其说那是在楼上徘徊的明月,莫如说那是人间情感的外化。张若虚猜想明月“应照离人妆镜台”,而我想,那思妇肯定是“镜里朱颜瘦”。在那“玉户帘中”,在那“捣衣砧上”,卷拂不去的月光是思妇的思绪。她向月亮望去,想丈夫也该在此

17、时望月吧,她多希望那带着目光的月华能流到丈夫的身上。一轮明月牵引的相思是多么动人!从天上的鸿雁到水里的鱼龙,每一丝月光都是牵念,每一道波纹都是思念的象形。今夜月明,而离别带给人的是内心的残缺,这该是怎样的对比。流水本来就是有聚散的,今夜的江水有着离别的低吟,这该是对相别心境怎样的衬托?由月亮和长江融成的春夜就显得那样意味深长。花落闲潭,那是美人迟暮的感慨;春半不归,那是离家人的无奈。月下的春江就要流走春天,江上的月亮也在一点点下落。就在海雾藏起斜月的时候,谁的思念变得格外强烈,穿越道路的遥远?“碣石潇湘无限路”,距离无限,思念也无限。“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里的“不知”是真的不知

18、,而正是这样的表达给我们留下了回味的空间。为了等待和盼望自己回家的人,远去的人也该回家,但为了生计和前途,依然有离家的人,依然有不归的无奈,而等待和盼望的人的相思就绵绵不断如春江水。人间的多少离情别绪随着月亮的余晖洒落在江边的树林里。也许有一阵风来,落月也随风摇动起那江边的树,撩起了树无尽的相思,那相思之根在泥土的深处不断地延伸。大地从来都是相思的大地,春江从来都是相思的春江,大地上的人从来都是相思之人。张若虚就这样为一首诗做了结尾,而余韵就像这月下的春江悠长。大地上最善于表达的是春江,它怀抱着月亮,似乎也怀抱着月亮照耀的花林,世界上无数的语言都被融入江水之中,永无尽头。比起当年张若虚诗歌表达

19、的“此时相望不相闻”,现在即使相距遥远也可通话,还可视频,“相望”的是人的面庞,而不一定是月亮。我们在感叹时代巨大进步的时候,也感觉少了那种强烈的相思,所以每每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感动就非同一般。相比夏天、秋天和冬天月下的长江,张若虚春天月下的长江更多了些美好和思念的味道,那气息芬芳的“芳甸”,那“青枫浦上”的愁绪,那“明月楼”中的相思一切的一切都以“生长”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他无尽的思绪和非凡的表达决定了这首诗的不朽。诗歌开阔的意境和诗人放达的目光,都令我们感动。走进诗里,好像我们也是天上的鸿雁,好像我们也是水底的鱼龙,在诗歌的月光里追思无限。张若虚的月和春江是这首诗的灵魂。在诗中,张若虚深深地融进了自己,无论是对宇宙的追思,还是对人生的观照,都可看出诗人的大思索。诗人视野的辽阔源于内心的辽阔,诗人表达的细腻源于内心的细腻,诗人的深情来自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有删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唐诗宋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