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9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模拟演练(岳麓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7944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9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模拟演练(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9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模拟演练(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9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模拟演练(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9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模拟演练(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9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2015新课标31)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发展速度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发展速度不如中国。故排除B项,选A项;C项是在“二五”计划期间;D项结论从表格数据中不能得出。2(2017江西联考)某地1

2、948年有雇农80多户,贫困户190多户,中等户110,富户18户,地主27户。到1953年,雇农有3户,贫困户有70多户,中等户330多户,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新富农有4户。这主要表明土地改革运动(C)A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B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D使农村集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主旨意在强调新富农的出现证明了土地改革实际上保存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村个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选

3、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2017海南12)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C)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解析宣传画拖拉机创作于1950年,1953年对农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D两项;一台拖拉机不能体现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排除B项;拖拉机的出现表明新中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4(2016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

4、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由材料信息“一五计划”“住宅建设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等结合所学可推断出,当时我国的工作重心在重工业建设上,A项符合题意。B、C、D各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5(2014新课标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C)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

5、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统购统销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D项错在“劳动力”上。6(2018潍坊期中)下图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一幅宣传画。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对“三线建设”理解正确的是(C)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实现了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C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D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解析据材料“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6、“三线建设”受“文化大革命”、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紧张等影响,故选C项;“三线建设”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违反了基本的经济发展规律,排除A项;B项扩大了作用;八字方针,即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与三线建设无关,排除D项。7(2017新课标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

7、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